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读后感10000字

弟子规读后感10000字

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开始读诵《弟子规》了,到四年级我就已经可以熟练的背诵了,但是爸爸一直到现在还是让我每星期背诵一次,以让我提高对《弟子规》更深刻的理解。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弟子规》的读后感了,现在已时隔两年半,我对《弟子规》也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更多的同学和有缘众生能学习并信受奉行这本经典。

《弟子规》出自《论语》中《学而篇》的第六段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主要讲了人们在家中乃至在外面的礼仪规矩和行为准则。

《弟子规》题目的意思是:“弟子”:指要做圣贤弟子;“规”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

总体意思是: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弟子规》中各章题目的含义: 一、入则孝:入是在家,孝是孝顺父母。

就是指在家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

孝顺,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且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正所谓:“百善孝当先。

”这一篇讲的是为人子之道,子女的本分就是一个孝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因此,我应当要理解父母养育我的辛劳,要尽自己所能来回报双亲。

我们不能认为父母疼自己爱自己乃天经地义之事,自己也要疼爱父母,我要把孝顺父母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二、出则悌: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尊重师长、帮助兄弟。

这一篇说的就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与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当我们在家里已经养成了对父母、师长、兄弟的一种恭敬、尊重的态度后,长大踏入社会,自然对周围的人也都有一种恭敬的存心,表现在外面就是以礼待人。

一个懂礼貌的人,他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众人的喜欢、获得别人的帮助。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在家、在学校注意这一点。

在家里,我应该礼让并亲近和友爱我的兄弟姐妹;而在学校,我应该团结同学并多多帮助他们。

三、谨: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说话处事要慎重,不可以放逸,要注意应有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所谓“谨言慎行”,古人认为言多必失,即使是应该说话的时候也要考虑再三,如果说话办事很随便,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行为方面,“谨”这部分的教诲可以培养一个人三方面的能力:第一是自制力,第二是独立生活的能力,第三是做事的能力。

学会这三种能力,我们自然也就养成了忍让、克己、吃苦耐劳和善解人意的品格,培养出了坚强的意志力,长大以后才能经受住人生的艰难困苦,才能在逆境中奋起,才能挑重担、成大器。

因此,我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说话做事要慎重、举止注意礼仪规范,并且要坚持下去,养成好习惯。

四、信: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根本。

“信”是会意字,代表人言,也就是说话要算数,说到做到。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没有信用的人,古往今来在人世间是没有多少立身之地的。

因为当人人对你说的话、办的事都产生怀疑时,你就无法在人群当中立足。

在学校和社会中,假如大家都不信任你,就会离你而去,你就很难发展。

所以,信用跟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因此,说话、做事都要以诚信为原则。

“诚,百行之源也”。

我曾经也是在妄语这方面犯下了错误,后来我通过学习经典了解到这是错误的。

因此,我以后要去避免妄语,这样不仅在社会中有益,还不会滋生恶业。

五、泛爱众:泛爱众就是博爱大众的意思,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爱人者,人恒爱之。

“泛爱众”就是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

人类生活是以爱心为纽带,没有爱心,人类生活就太痛苦不堪了。

这个爱心从哪里来的?这个爱心就是孝心。

孝道,正是培养爱心的第一步,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决不会真心爱他人,所以只有当我们懂得了对父母尽孝道,才能把这份爱心继续向外延伸出来爱一切人。

这样由近及远,使我们的爱心和责任感扩大,进而延伸到爱护别人的父母和孩子,再继续扩展到爱护一切万物,包含有形和无形的众生。

因此,我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这种博爱的精神,广爱一切众生。

六、亲仁:“亲仁”,亲是亲近、学习的意思,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有品德的人,这是讲择师。

我们的学习要有进步,一是要有良师,二是要有益友。

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和知识告诉我们,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好同学能够彼此互相提携、互相提醒,共同进步。

因此,我要向老师和身边的优秀同学认真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除了向自己班里的优秀同学学习,还要向学校里的优秀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此外,论语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要去发现周围同学和朋友的优点,并向他们看齐。

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近朱者赤”,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善人,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会提升。

但是“近墨者黑”,假如每天身旁都是品行不端正的人,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变得愈来愈粗俗、低级、下流。

只有亲近仁德之人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所以“亲仁”非常重要。

因此,在学校,或是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爱说脏话、喜欢欺负同学、喜欢打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我要先劝他们改正这些缺点,但是如果他们不改正,我就远离他们,以免受到他们的影响。

七、余力学文:文指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一共讲了七个方面内容,前六个方面讲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都是让我们努力去落实而提升自己修养品德的,是讲力行这方面,而学文就是要学习圣贤经典,通过学习能帮助我们力行,这样力行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所以学文很重要,文不可不学。

我以后要在实践前六条后,“有余力,则学文”,学习过程中,首先,我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不断的向高目标要求自己;其次,要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思考,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改正;第三,要不断的把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用实践再去检验自己的学习,这样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弟子规》中也有很多经典名句,而且都含有很多道理。

下面我把我非常有感受的列举一部分: 入则孝篇: 1.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呼唤,做孩子的,应该立刻回应,不要让父母等待。

父母要求你做的,你不要偷懒,要勤勉去做。

父母教育指导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以尊敬的态度倾听。

父母责备我们时,我们需要以恭敬的态度认真听取父母的话并立刻改过来。

我的感受:这句话是《弟子规》孝篇里很重要的一句话,很好理解。

不过这句话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是想做到并不容易。

父母做的任何事都是为我们好,所以,我以后应该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说的去做,而且做的时候不拖延,有错误立即改正。

要把这句话印在心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身口意都要按这句话所说的去做。

愿大家都按这句话来做,相信世界会越来越好。

2.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子女照料父母的时候,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为人子女,对父母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

二十四孝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来要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我的感受: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大恩,所以我以后要尽自己所能去照顾父母。

这些行为虽然是小事,但处处都表现出一个人的那种纯孝之心、知恩报恩的心。

3.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可以去。

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这些都是必要的礼貌。

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不要任意改变。

长大以后,应居有定所、事业专注,切勿荒废、空过一生,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我的感受:在家里,只要出门就一定会跟父母道别,回家了要说一声“我回来了”。

只要外出,就要告诉父母自己去哪里,什么时间回来,并且一定会在规定时间内到家。

做到“居有常,业无变”,使父母安心,不为我们担心,也是对父母的孝。

因此,在父母面前,我们不要去抱怨,少说一些自己的麻烦,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这些行为都体现出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因为心里存着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

如果心里面把父母忘了,很可能这些细节他也就忽略了。

我们要体会到,它主要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惦记在心,常常有安慰父母、让父母安心的这个意念。

4.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也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而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

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我的感受:当我们犯错误时,即使是小事,也要听从父母的批评,了解做事的道理,并在第一时间改正,不能无理取闹,不能任性,更不能哭闹,做任何事情必须讲道理,保证错误不再犯。

我在没学弟子规的时候,也曾经犯过这类的错误,现在学习了经典,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如果不改错,不听父母的话,甚至一再犯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物品再小,如果没有经过主人同意,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

这种行为不仅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而且“偷盗”乃十恶业之一。

谚云:“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如不及时制止,发展下去就会对品德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啊!我自己肯定不会偷盗,但见到别人偷盗也要尽力去制止。

5.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解释:即使父母有过失,当子女的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

态度一定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应做到和颜悦色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我的感受:孝顺并不是一定要对父母百依百顺,人无完人,父母也难免有过错,子女如果对此听之任之、不闻不问,也是一种不孝的表现。

作为子女,爱父母,就有劝导帮助父母的责任,而劝导帮助的关键是我们的态度和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在劝谏时绝对不可板着面孔,一派指责的言语,好似在教训父母一样,这样父母肯定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而应当见机行事,以虔敬的心、善巧的言语,这样效果才更好。

而且,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效沟通”的方法,只有和颜悦色的与对方沟通,问题才会解决得更好。

同时,对父母说话不能粗声粗气,更不能声色俱厉,那样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家庭的和睦,也需要有和谐的氛围,我要时刻注意和长辈平辈们说话的方式,这样才能一家人和乐融融。

出则悌篇: 1.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解释: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讲话要谨慎,不要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给对方一分尊重,不要逼人太甚,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而产生怨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