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

. ..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目录一.特高压的特征 (1)二.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功能与优点 (1)三.国外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发展 (4)3.1 国外特高压交流输电发展概况 (4)3.2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发展过程 (4)四.特高压交流输电中的若干技术问题 (5)4.1 潜供电弧及其熄灭 (5)4.2 特高压交流线路的防雷保护 (5)4.3 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中的操作过电压 (6)4.4 特高压交流输电的环境影响问题 (7)五.见解与认识 (7)一.特高压的特征交流输电电压系列被划分成几段,分段的原则应该是每一段都要有区别于其他各段的特征,从一段到另一段必须要有“质”的变化,否则分段就没有意义了。

将交流输电电压按如下格式加以分段:●1kV以下——低压(LV);●1kV~220kV——高压(HV);●220kV以上~1000kV以下——超高压(EHV);●1000kV及以上——特高压(UHV)。

“特高压”区别于“超高压”的特征。

(1)空气间隙击穿特性的饱和问题。

空气间隙的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例如5-6m以上),它在工频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的击穿特性开始呈现出“饱和现象”,尤以电气强度最低的“棒-板”气隙在正极性操作冲击波作用下的击穿特性最为显著。

(2)环境影响问题的尖锐化,是特高压区别于超高压的另一重要特征。

随着输电电压的提高,线路周围的电场强度也增大了,不过特高压输电线路不仅产生强电场,而且也引发一系列别的环境影响问题,诸如●强电场和强磁场的生理生态影响;●无线电干扰和电视干扰;●可闻噪声;●线路走廊问题;●对周围景色和市容的影响。

虽然超高压输电也或多或少存在环境影响问题,但采用特高压后,这方面的矛盾将急剧地尖锐化,成为严重的问题。

另一方面,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在输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中所占地位也起了变化,例如:330~750kV 的超高压线路的导线结构及其尺寸往往取决于电晕所引起的“无线电干扰”,而对于1000kV 及以上的特高压线路来说,决定性因素却变成“可闻噪声”。

二.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功能与优点与500kV 和750kV 超高输电线路相比,1000kV 及以上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具有六大功能与优点。

1. 更大的输电容量众所周知,输电线路的自然功率是衡量其输电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自然功率P 与输电电压U 的平方成正比、与线路波阻抗Z 成反比(P=U 2/Z ),所以提高输电电压是增大线路输电能力的首选措施。

一条1000kV 线路的输电能力几乎相当于4-5条500kV 线路。

各种电压等级架空线路的波阻抗和自然功率如表1所示。

表1 各种电压等级架空线路的波阻抗和自然功率当然,除了提高输电电压外,还可通过减小波阻抗(增大分裂数、分裂圆半径等)、减小线路电抗(各种补偿措施)、采用紧凑型线路等措施来增大线路的输电能力。

2. 更远的输送距离输电线路的输送距离通常受限于静稳极限。

线路的输送功率可按下式计算sin E U P Xδ'=(1)式中,E ’与U 分别为发电机暂态电动势和系统电压;X 为包括发电机、变压器和线路在的等值阻抗。

当sin δ=1时,即得出该系统的静稳极限,如取线路的输电能力等于静稳极限的85%,即可得到不同电压等级线路在输送不同功率(MW )时的容许输送距离(km )。

以输送2000MW 电力为例,如用500kV 常规线路只能送400km ,而用1000kV 线路来送,可达1300km 以上。

3. 大幅降低输电损耗降低线路损耗是提高输电效率、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

超高压与特高压架空线路的损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①电阻损耗P R 。

它由导线电阻R 引起,P R =I 2R 。

②电晕损耗P C 。

它与导线结构和尺寸、气象条件、工作电压等诸多因素有关,因而通常用的是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得出的平均损耗C P 。

线路输电总损耗2R C C P P P I R P =+=+随着输电电压的提高,在输送一定容量时,所需的电流可成反比减小,因而电阻损耗大减。

若采用典型的线路设计方案,按上式估算500kV 和1000kV 输电线路的总损耗及导线用铝量,结果是1000kV 方案的线路总损耗只有500kV 方案的46%,用铝量约节省37%。

如果仅就电阻损耗而言,若二者的导线总截面积相同,则1000kV 线路的电流只有500kV 线路的一半,其电阻损耗就只有500kV 线路的25%了。

4. 显著节约线路走廊用地在打算采用特高压输电的中,有些并不是出于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需要,而是因为线路走廊用地问题难以解决。

线路走廊的宽度取决于导线布置方式、塔形、电气安全、线路产生的环境影响限值等多方面因素。

以输送容量同为8GW为例,将前联所采用的1150kV线路和500kV线路作比较,所需的线路走廊宽度如表2所示。

表2 线路走廊宽度比较可见节约用地的效益十分可观,特别是在线路很长或线路所经之地是像日本东京地区那样的人口稠密区的场合。

5.显著节省投资在输电总容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1000kV来输送比采用500kV至少可节省投资25%。

6.限制交流系统短路容量的需要随着500kV电网规模的扩大,系统短路容量将不断增大,可能出现短路电流超过断路器的开断电流上限(约为63kA)的情况。

提高输电电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国外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发展3.1 国外特高压交流输电发展概况出于不同的考虑和原因,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有几个对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展开了实验研究,建立了包括实验线段在的实验研究基地,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美国研究特高压输电最早的。

由于美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两种主干输电电压,500kV和765kV,因而上一级电压也分别选择了1100kV和1500kV。

它们的输送距离虽均不大,但输电容量都很大,需要采用特高压。

不过后来它们都没有付诸工程实践,主要是因为美国后来对能源结构、电源布局、输电方式的思路发生了变化。

意大利于1976年建成包括1000kV实验线段的Suvereto特高压实验基地,开展和完成不少实验研究工作,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但最后没有再推向工程实践,主要是南部核电站的计划有变。

前联/俄罗斯由于幅员辽阔、动力资源丰富,是最需要采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的之一。

它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并在1985年建成投运第一段1150kV交流输电线路(长495km),此后又将总长增长为2350km,其中900km长的一段连同三座变电站曾以全电压(1150kV)断续运行,累计运行时间约为4年,其余时间则以500kV降压运行。

但从1992年到现在,该线一直降压为500kV运行,主要原因是前联在90年代初解体后,经济长期衰退,电源建设停滞,没有这么多电能需要用特高压来输送。

日本为了将东京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核电站所发出的电力输送到东京用电中心,距离虽不远,但输送量很大,且该地区人口稠密、线路走廊用地极为紧缺,非采用更高一级电压不可。

1978年成立了由政府、大学、电力公司、电力设备制造厂的专家组成的“UHV输电特别委员会”,组织和推动相关的实验研究,并与1993年建成1000kV南-北线,1999年建成1000kV东-西线。

但它们建成后一直以500kV降压运行。

3.2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发展过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特高压交流输电方面的工作,成立有关组织,开始收集资料和信息,跟踪这一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与此同时,高压研究所开始特高压户外试验场的建设,到1996年正式建设投入使用,使我国有了自己达到世界规模的特高压试验研究基地,主要设施包括:(1)串级工频高压试验装置:2250kV,4A;(2)冲击电压发生器:5400kV,527kJ;(3)真型1000kV级UHV试验线段:长200m;我国的电工制造业已有20多年自制500kV级超高级输变电设备的经验,近年又成功研制了750kV级成套输变电设备,这些都是我国自己试制1000kV级设备的技术基础。

我国于2008年底在市郊新建成一座世界领先的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单回和同塔双回特高压交流试验线段、特高压交流设备带电考核场、环境气候实验室、电磁环境测量实验室、特高压交流电晕笼、7500kV 户外冲击试验场等。

这座基地的综合试验研究功能极为完备和先进,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包括特高压交流试验线段和杆塔的实验功能,单回和同塔双回线段电磁环境测量试验条件,模拟海拔高达5500m处的外绝缘特性试验条件,特高压交流绝缘子串全尺寸污秽实验能力,特长绝缘子串的覆冰或融冰闪络试验能力,特高压GIS/AIS全电压、全电流带电考核场的规模与功能。

与这座试验基地相配合,我国还建设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高压直流实验基地(昌平)、特高压杆塔试验基地(霸州)、4300m高海拔试验基地(羊八井)。

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1000kV“晋东南--”特高压交流试验工程于2008年底建成,试运行168h后正式转为商业运行。

工程起于省市境的晋东南1000kV变电站,经省市境的1000kV开关站,止于荆州市境的1000kV变电站,整个工程包括两座特高压变电站、一座特高压开关站和一条全长约650km的单回1000kV交流线路,自然输送功率5000MW,变电容量2*3000MVA。

我国第二条1000kV特高压交流线路(-浙北-)亦于2013年9月建成投运,它是同塔双回路线路,远期送电能力为10000MW,它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商业运行交流输电线路。

四.特高压交流输电中的若干技术问题4.1 潜供电弧及其熄灭工频电弧的熄灭决定于弧道恢复场强和电弧电流的充分抑制。

对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的配电线路,前者决定于绝缘子串的泄漏比距,而单项工频电弧电流乃是两个健全相对于地电容电流之和,称为电网电容电流。

如果配电网中线路总长度不太大,这一电容电流较小,接地电弧一般能够自熄,如电容电流较大,电弧不能自熄,就要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了。

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的高压和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则不然,雷击闪络之后出现的单相故障电流(一次工频短路电流)很大,电弧一般不可能自熄的。

对此目前普遍采用单相自动重合闸来使线路恢复正常运行,但是实际情况则往往不然,其原因在于:一次短路电流被切除后,由于两健全相导线对被开断相导线之间的静电耦合和电磁耦合,接地弧道中还会通过一定大小的工频电弧电流,称为二次电流,我国称为潜供电流。

试验证明,随着线路额定电压的提高,潜供电流越来越大,又由于超、特高压线路一般很长,这使得线路的潜供电流更大,需要加以抑制。

4.2 特高压交流线路的防雷保护在超/特高压输电的发展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从世界上出现第一条400kV线路(古比雪夫-莫斯科)起,每当出现一个新的电压等级(例如500、750、1150kV)时,人们都声称自己的新路线绝缘水平很高,因而将会是完全耐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