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论文)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论文)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摘要】和谐课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温床,相信让他们获得了发展的主动权,学生的丰富多采的个性世界就会充分地展现出来。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就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广阔的语文活动中实践。

【关键词】和谐;个性;发展
目前社会各个领域都提倡和谐,所谓和谐,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具体说就是一种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育也不例外。

目前,新课改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行着,面对这一形势,广大教师已充分认识到,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正视学生个性,开放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面对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考试的结果轻过程的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能够和谐的发展。

从这一点上看,和谐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理念是一致的。

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用心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追求一种看似无痕的教育境界促进学生发展呢?
一、构建和谐课堂,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早有专家指出,教育的前提是尊重。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对后进生更是如此。

孩子的成长不是集体化的,而是个性化的。

由于孩子在遗传素质和后天教育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也就决定了孩子认知方式上、情感类型上、行为习惯上的不同。

这些不同常常是他们的个性,是他们自己独有的特征,不能用“好”与“坏”去评价,就好像世间丰富的事物一样,你不能用童话的原则和习惯的看法去判定他们一样,如果是这样世界多么可怕。

人皆有自尊心,皆有人格尊严,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创造发展个性的机会,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我们总是轻易看到学生的“缺点”和“毛病”,且看到了就是批评、指责、否定;这样,带给学生的后果,无非就是失败、屈辱、不行。

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些所谓的“缺点”、“毛病”,有可能是学生潜在的、尚未发展起来的优点和积极因素。

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尊重”,缺乏“自尊”是不行的。

教学几年的我积累的教学经验不够多,但是有一点一直非常注重: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

那么,怎样尊重学生的个性呢?
1、不讽刺讥讽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心理上本来就自觉不如别人,他们就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别人的尊重。

2、关心学生,时刻想着学生,同情他们的痛苦或不幸,关心他们生活的冷暖和学习的进步,关心他们的各方面发展和做人的好坏。

3、爱护学生,保护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珍惜学生的进步,保
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4、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压制学生。

不以出身贵贱而喜欢一部分学生或厌恶另一些学生。

5、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在教学中,教师应细致的观察学生的进步,并及时给与鼓励,以引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更加爱好盎然、干劲十足地更上一层楼
总之,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师就能成功地避免“填鸭式”的灌输,而让学生自觉、主动、有选择的“乐从”,使学生在“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提高归纳总结、整合材料的能力,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成为“站着”的人。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发展
和谐协调、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搞好任何教学的首要条件。

学生是有情感、有自尊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我们在教学时首要在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一座可以自由往来的桥梁,形成一种富有人情味、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作为新世纪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的职责,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诲,虚心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征求学生意见,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要求,容许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见解。

正如陶先生在《儿童科学教育》中指出的"我们的教育向来有许多错误,小时读书便成了小书呆子,做教师时便成大书呆子。

"正因为如此,他提出:"我们从事教育的人,也要学周处,须得自己悔悟,改过自新,再不要教成书呆子的小孩子。

"然则采取怎样的态度呢?陶先生是这样申述的:(1)每个教师都变成小孩子,加入小孩子队里玩把戏,既是愿意和小孩子
一起玩了,但是没有玩的本领那怎么办呢?不要紧,有法儿可想,我们可以找老师,请他教去。

陶先生的话真切地道出了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必须民主平等、相互学习。

因此,我们的课堂应创设一种师生平等的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要说“我认为”、敢说“我不赞成”。

即使学生说错了,教师也应给予恰当的引导、鼓励,而不是批评、指责;要不断引导学生敢于和老师争议自己不同的见解、想法,也可以有超过老师的思想。

只有这样,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才能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才得以表现。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目前,各国在基础教育中普遍意识到,宽松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

宽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创造精神,犹如松软的土壤对于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只有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创新的精神才能激发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教育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师在教学中有个性,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引导学生有所创新和突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例如:(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联想。

如观看图表、幻灯、录象,收听录音、歌曲,欣赏漫画、小品等。

通过形声并茂,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于观察、聆听、思维、想象和创造之中,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2)留下“缺口”,创设思维空间。

教师由完全讲授变为不完全讲授,留下
空白点,让学生在思考中填补内容空白,这样容易使学生荡起想象的浪花,激起想象的涟漪,呈现出思维发展的自主色彩。

(3)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美国科学家社会学家默顿,曾经将条理的怀疑精神,称作是科学家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

在我们的学生中,常有一些极富个性,喜欢标新立异,有逆向思维的人,他们爱对老师或课本的说法提出疑义,教师应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去面对学习中的疑问,教导学生敢于摆脱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式,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4)运用提问技巧,激发学生产生创造的联想。

同时,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判,以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

四、在广阔的语文实践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大纲十分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是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中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活动的因素:有的文章故事性很强,可组织学生进行故事的复述表演;有的文章知识性强,可以组织朗诵;有的文章情感性强,还可以在课内外组织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以显示自我的存在,树立对自己进步的信心。

正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生动地说明教学应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主人的道理。

有一次他在武汉大学讲演,走上讲台后他不慌不忙地先从皮包中拿出一样东西——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的掏出把米放到桌子上,然后按
住公鸡的头强迫着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鸡吃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塞,大公鸡拼力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到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

这时,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

接着,陶先生开始讲演:“我认为,教育就很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学生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自身潜能,对一些问题作出自己的独特判断,使个性得到发展。

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

对于国家,国泰民安就是和谐;对于个人,温柔敦厚就是人格的和谐。

天地有大美,那就是和谐。

进而,和谐的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发展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

和谐课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温床,相信让他们获得了发展的主动权,学生的丰富多采的个性世界就会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