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

3.肺 4.生殖和 幼体的生活 5.(1)①水温较低 ② 自来水不利于蛙卵的孵化
(2)A组与B组实验除了温度不一样外,其它条件都相 如都用池塘水
6.两栖动物由繁盛到衰退与的变化有关 7.××√√
水中受精,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率低;受精卵的发育极 少收到亲代的关照,环境的影响和天敌的捕食,都会降低 受精卵的发育为成蛙的概率。所以,一次产出数千枚卵, 是对受精率低和受精卵孵化率低的一种适应,有利于种群 的生殖和繁衍。
阅读课本16页“资料分析” 思考4个讨论题
环境质量的优劣与变迁会严重影响两栖动物 的生殖发育以及分布
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1.会鸣叫的是雌蛙还是雄蛙?它靠身体的哪种结构发出叫声? 它的鸣声能起到什么作用? 2.雌雄青蛙抱对的作用是什么?青蛙的卵细胞和精子受精过 程是在哪里进行的? 3.青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蝌蚪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蝌蚪先长出后肢还是前肢?蝌蚪与青蛙分别用什么呼吸? 青蛙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吗?
B 受精卵→幼体蟾蜍→蝌蚪→成体蟾蜍
C 卵细胞→幼体蟾蜍→蝌蚪→成体蟾蜍
D 卵细的叙述,错误的是(B)
A皮肤裸露,表面有黏液,可辅助呼吸 B 前肢发达,趾间有蹼,能 跳跃和划水 C 繁殖季节,雄蛙鸣叫,招引雌蛙抱对 D 在水中体外受精,幼体蝌蚪用鳃呼吸
肺、皮肤 无 有
浅水及湿润的陆地
从受精卵到蝌蚪,再到幼蛙、成蛙,这个过程与 昆虫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
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 显著差异,是变态发育。(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课本15页右上“旁栏思考题” 蛙、蟾蜍一般一次产出数十到数千枚卵,这对它们 繁衍后代有什么意义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2.发育特点:变态发育(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两栖动物的特征: 幼体: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小蝌蚪的尾巴怎么没有了?
小蝌蚪的尾巴没有的原因是由于蝌蚪体内的基因 程序的控制,就好像是按照编好的“程序”一样使蝌蚪 尾部细胞死亡消失,又叫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 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 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 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 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细胞凋亡 是细胞的一种基本生物学现象,在多细胞生物去除不需 要的或异常的细胞中起着必要的作用。
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见下表),其自身的
主要原因是( D )
距今大概的年数 环境条件 发展情况
3.45~2.25亿年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 种类多,繁盛
2.25亿年至今
气候干燥,水域减少
种类减少,衰退
A.繁殖能力很差 B.神经系统不够发达 C.产生了巨大变异 D.生殖和幼体发育离不开水
1、蛙满塘,谷满仓。一只青蛙一天捕食害虫少则五六十只,多则
二百余只,是当之无愧的“农田卫士”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A)
A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B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中发育 C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D雌雄同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下列能够正确表示蟾蜍发育过程的是( )
A
A 受精卵→蝌蚪→幼体蟾蜍→成体蟾蜍
实验物品准备: 每组带一套 1.一个生鸡蛋,一个盛鸡蛋的容器(浅底阔口 的碗或杯子)、一支注射器 2.周四带来,组长分配好任务
1-5 C B C B C 6-10 C A A D 二1.卵生(或有性生殖) 变态
2.(1)水中 (2)卵细胞 精子 受精卵 体外 (3)尾 四肢 游泳 跳跃 变态发育
春末夏初,蛙“呱,呱,呱”的 叫声此起彼伏。蛙的叫声有什么 意义呢?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能说出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3.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青蛙的生殖与发育
雄蛙 鸣叫
鸣囊
求 雌雄蛙
偶 抱对
蛙的 卵块
产卵
拓展: 受精过程发生在体外的方式,叫做体外受精。
抱 雌蛙将卵子排到水中 对 雄蛙将精子排到水中
受精卵
抱对的作用: 提高受精率
受精卵
蝌蚪
长出后腿
成蛙
尾巴逐渐消失
长出前腿
比较蝌蚪与青蛙的不同之处
呼吸器官 尾
四肢 生活环境
蝌蚪 外鳃→内鳃
有 无 水中
成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