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步骤
习作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门必修课,习作能力的强弱和成绩联系紧密。
但是习作却也很难短时间内提升较大,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一篇好的习作,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发现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比较贴切的。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事一物来发现身边的美。
他们每天上学放学的途中都会遇到不同的人事物,景物。
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注意观察他所遇到的这些东西。
并且学会利用书面的语言来把他描写出来,那么这就是一片好的文章。
同样的景物,同样的场景,天气不同,心情不同。
那么描写出来的也不一样。
一般进行习作的引导的时候,我都会例举他们喜欢的电视剧或动画片来做引导。
里面所发生的事情本来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通过导演的拍摄,却能让观众喜欢。
原因是什么呢?再举我们生活中一些琐碎小事的例子,让他们学着去发。
我就告诉他们,文章是写给别人读的。
这个时候你就是一部电视剧的导演,而你的作品要让观众喜爱要怎么办呢?发现生活中的小事,身边的小事,然后进行文学加工。
让一件普通的事情变完美,变的具有可读性,这样你的文章就对别人具有吸引力。
二、观察
基于第一步的发现,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发现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写作。
观察就是把发现的事物仔细的了解,并记录下来。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觉得能把身边经常见到的事物写出来,但是真实的情况却是当要求他们写作的时候却写的似是而非。
含糊不清,可以明显的觉察到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很少。
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是提升习作水平的前提。
对于所写对象的外形,生长习性等情况,学生都应该做到了然于胸。
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会观察,而且还要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
这样一来,训练的不仅仅是他们观察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去进行课外阅读。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限于针对一个事物来描写,这是一个语文知识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
加的过程。
所以,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并且用文学的语言来把这些美表达出来。
慢慢的时间长了,学生的知识量积累和语言的运用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当然,这其实是一个长期坚持和积累的过程。
三、积累
文章是源于写作者内心的心灵之声。
通过文字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生活中我们往往能看到这样的例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说会道,但是当要求他们写文章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却不知道些什么?究其原因,我觉得是他们的积累不足。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飞速流通的社会。
学生的生活中不缺少网络,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
学生课外时间更多的是流连于网络游戏,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他们对于课外读物的接触比较少,并且对于课外读物的接触也比较单一。
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积累可以从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例如劳动的,各种见识类的。
另一方面就是课外阅读。
对于学生来说,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增长见识,积累见闻,更多的是利用课外阅读来学习表达的方法。
积累,也可以看成是要进行习作的必要准备。
表达方法和手法的准备,学生要学会把自己的见闻,所思所想等表达出来。
详略得当,语句恰当。
学生的文章,大多会经历一个从用词华丽到朴实无华的过程。
刚刚开始学习习作的时候会用华丽的修饰性词语,优美的语句,但是慢慢的当学生学会表达以后,就会更多的去贴近事物描写,这些优美的,修饰性的语句往往越用越少。
这时候的学生都学会了透过现象直接描写本质,经历过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习作的积累,就像一杯年代久远的陈酿,要能让人越品味越纯、越品味越香。
让读者能体会到作者心里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这就是积累。
四、表达
有了发现身边事物的眼光,懂得观察,接下来应该就到了文章的写作。
组词成句,连句成段,积段成篇。
从文章的遣词造句分析,我一般把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言词优美,笔藻华丽的类型;一类是语言朴实,本质毕现的类型。
对于刚刚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刚开始的时候还是要学用优美的词句和语言来表达的。
首先这是给读者一种写作者语文积累的丰富的感受,然后也能让写作者在开始接
触写文章的时候,即使内容可读性不强,但是因为语言的优美能在考试的时候得到加分,印象加分。
其实,仔细分析过多年来学生的文章,得高分的文章都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段落划分合理,开篇和结尾段而精炼。
其次,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的文章,批改的教师都会心情愉悦的首先给个印象分。
再次,字数合理,会超出规定字数,但是很少有达不到的。
最后,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不管文章属于什么类型,习作是一个人语文积累和运用的综合体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才是根本。
文章的表达,语言要简明扼要,不管说理还是记事,表情达意都要合理。
该含蓄的时候含蓄,该直接的时候直接。
让读者读着你的文章的时候产生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就是一个写作者最大的成功。
表达,所要展现的是一个作者所写的东西对于读者的吸引力。
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吸引力,所用的表达方式不让读者反感,整体的阅读体验是读者的一种经历,那么我觉得这样的文章是成功的。
这样的表达也是比较贴切到位的。
五、修改
文章是写给别人读的,但是首先也要能过了自己这一关。
自己都读不通的文章让别人读,那是不尊重你的读者的事情。
一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修改方式有自己改,互改。
方法多样,根据不同年级和基础的学生,所用的方法可以不一样。
但是有一个前提,在给别人读之前,自己应该先读先修改。
这是尊重自己文章的第一个读者。
从修改的一般方法来看,或者说从学生作文的修改来说。
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标点符号的运用。
标点符号的运用在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是一个难点和重点。
有些学生一讲就懂,而有的学生却学习难度很大。
这时候,在教师苦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用学生互改的方法来试试看,效果可能会更好。
文章的语句和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是一样的,我们平时说话都需要停顿,也会结束,那么我们的文章也一样。
当我们小声读自己的文章的时候,到意思表达完整的时候,该停顿的时候,这些地方就是该打标点的地方。
第二,语句的表达是否完整。
当读别人的文章不通顺的时候,根据他文章前后表达的意思来把别人的文章语句修改通顺,这是修改的第二步骤。
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文章可能怎样读都通顺,但是当我们读别人的文章的时候,往往就能发现问题。
这是修改的必要性。
第三,学习,修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把成绩相似的学生聚到一起修改作文,可以相互发现缺点和不足的同时,也能发现对方的优点。
这样一来,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进步。
第四,变相的增加阅读量。
每一个同学对于同一个作文的思路不一样,表达上也有差距。
读不同同学的文章,了解不同的事情,那么学生的阅读量在慢慢积累的过程中就得到了积累。
“师者,传道”,我觉得是方法、思路。
不应该具体到走路应该先左脚还是右脚,也不应该是具体的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而不应该怎么写。
文章是创作,是创造。
告诉他们什么是离题,什么是方向,但不应该规定太多。
修改好的文章,让写作者自己再去读,对读了别人文章后的收获拿来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样一来,收获和所得都能体现出来。
当写作者自己再次修改后,这样的文章基本可以定稿了。
六、誊写
一篇习作经过语言积累、观察对象的积累,能发现身边的美,用文学的语言把描写的对象写下来,修改,再来誊写,那么这篇习作基本就已经可以誊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