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简报第24期 苏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8月31日小橘灯献微光 慈济迈步8月13日,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警惕无形阴云,予雏鹰一片旷阔清空——‘小橘灯’预防儿童性侵调研宣讲”实践团队在多方的支持下,邀请到“女童保护”的志愿讲师张兆琴老师分别于8月13日、16日下午在苏州慈济志业中心分别为小朋友们上了一节以"爱护我们的身体"为主题的特殊的课。
张老师首先通过提问"好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与同学们互动并引入课堂主题"爱护我们的身体",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的与张兆琴老师互动,虽然起初孩子们略显羞涩,但张老师的热情引导和正确的导向指引,让孩子们逐渐抛开了内心的小包袱与张老师一起进行课程学习,小橘灯团队的成员们看着孩子们逐渐深入课堂,歪着小脑袋听张老师讲课的样子心中充满着宽慰,又有一些胆大的孩子自告奋勇地要到前面去演示,这让张老师和成员们很惊喜。
张老师见到孩子们已经逐渐适应课堂的氛围,与孩子们进行肢体互动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并通过互动告诉孩子们遇到性侵时怎么办,遭受性侵后怎么办。
让团队成员特别感动的是,张老师让一位小朋友回答相关问题,那位小朋友很完整的说出了被性侵如何自我保护的做法,事后团队成员专门采访孩子原来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有过防性侵方面的教育。
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好的了解,对如何保护自己遭受伤害也有了更好的了解。
小橘灯团队向孩子们发放了女童保护和团队精心制作的儿童防性侵手册。
在此同时志愿讲师张老师向团队成员总结课程时告诉成员们,这种告诉孩子们如何辨别性侵并运用技巧保护自己的课堂对于孩子们来说十分重要,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减少对儿童的伤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时光飞逝,宣讲阶段落下了帷幕,小橘灯团队看着一个个孩子走出教室,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成员们希望通过后期的宣讲和街头签名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和家长以及社会人士重视起预防儿童性侵这一课题,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好自己。
(外国语学院“警惕无形阴云,予雏鹰一片旷阔清空——‘小橘灯’预防儿童性侵调研宣讲”实践团队供稿)(转自中国青年网)从爱出发7月10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爱·黔行”暑期支教团队启程仪式在学生活动中心顺利举行,团队将前往贵州黔东南自治州天柱县竹林乡中心小学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支教活动。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袁昌兵,学生处处长助理孙兰镇出席启程仪式。
“爱·黔行”团队一行13人于7月10日从苏州出发,乘大巴至嘉兴,转乘火车至怀化,再乘大巴到竹林乡中心小学,共历时两天,于7月12日到达目的地,并在7月13日进行招生工作。
此次支教活动是我院“爱·黔行”团队第九次暑期定向支教活动,团队每年都会将课程安排调整得更加均衡化、科学化,老师授课内容也与其专业学习更为切合。
本次爱·黔行团队所授课程包括艺术课、短篇文学、人文地理、趣味历史、绘画与唱歌、仿生学、性格培养等特色课程。
采访过程中,负责讲授性格培养课程的何文正表示,新增加该课程的原因在于校园侵害、霸凌等事件的频发让我们团队意识到孩子们与周围人沟通的重要性。
在此次授课中将借用表演专业基础课程、天性解放课程、表现力课程以及播音主持方面的说话思维训练并结合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激发孩子表达自我的欲望,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他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培养孩子性格的重要性,他们不仅需要传统教育,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爱·黔行”暑期支教团队启程仪式圆满结束,相信今年的支教活动一定能让孩子们受益匪浅!(文正学院“爱·黔行”暑期支教团队供稿)井冈!井冈!开班式!2018年8月28日,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版画创作实践团组织的“井冈逐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于井冈山综合广场前拉开帷幕。
此次活动旨在发挥专业优势,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深入记录和发掘井冈山地区的革命故事与革命精神,汲取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图形元素及革命文化,创作出一批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版画、连环画作品。
参加本次“井冈逐梦”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庾武锋老师,沈院生老师以及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版画创作实践团队全体成员等。
当天,天气原因而导致升旗不能顺利举行,但是并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
大家仍然自发的开展了革命红色诗歌的朗诵活动,广场上,雨声夹着朗朗的读书声。
简单的早饭之后,小队成员就来到了开班仪式的现场,很荣幸的也成为了上台发言的学员代表。
随后,全体学员进行了井冈山精神与历史的学习课程。
授课老师通过图文教程以及影片展示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井冈当年”。
随后,团队成员也按照讲师的要求进行了“三湾改造”。
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井冈逐梦”开幕式也到此结束,该团队接下来将正式开展实践工作,对于他们接下来的成果,大家拭目以待!在此预祝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井冈山分队取得良好成效。
(艺术学院版画创作实践团供稿)对共享单车“野蛮生长”的反思与总结7月19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不同的单车,不同的公共”暑期实践团队通过在苏州、南京这几天的社会调查发现,共享单车企业的成长是一种原生态的、近乎野蛮状态的生长。
“跑马圈地”积累起的资金池反过来继续投放到市场,使得共享单车遍地开花。
放眼当下,共享单车虽然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很大负面作用,突出表现在后期管理不到位上。
其无序管理、无人维保,旧车无人回收,对城市的形象和环境有极大的影响。
团队成员在搜集网络数据时看到,每辆共享单车实际的成本非常微薄,这对企业来说用于单车的维护所需要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少之又少。
对于这些共享单车企业来说,与其在维护车辆上下功夫,不如拿出精力来让资金链快速运转起来,这样源源不断的资金能够让公司订购更多更新的单车投放到市场。
毕竟,大量的、崭新的单车出现,给人感觉就是单车公司经营效果好,起到了潜在的宣传作用,而这一切不是维修一辆共享单车所能体现的。
相较于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由政府投资运作,具有很大的惠民作用,在运营和维护管理上更加规范、系统,虽然发展不如共享单车迅猛,但“稳扎稳打”、“靠谱”的形象却深入人心。
甚至连共享单车区域负责人也坦诚,“公共自行车作为政府主导的惠民工程,比共享单车有着更强大的生命力。
”(文正学院“不同的单车,不同的公共”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供稿)苏州望亭镇特色小镇的创建与发展7月7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特色小镇的创建与发展考察”研究团队结束了为期6天的对苏州望亭镇建设“特色小镇”的考察。
团队分别在御庭农产园、望亭镇政府部门、陈家桥等地进行了采访调研活动,并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17级城市管理专业的徐爽、陈雅、施阿青、叶发冰作为研究小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调研活动。
队员们在调研开始前就搜集了许多有关望亭镇的背景资料,对望亭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同时实践团队对国家推行的“中国特色小镇”政策计划,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理解政策精神,探讨政策精髓。
了解到,培育特色小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有条件的镇更好地发展。
由于一些体制机制的限制,一些小镇无法参与到市场化竞争中,因此需要挖掘有潜力、有特色的小镇,通过一些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吸纳小镇周边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
想要更好地推行“特色小镇”计划,就要抓住这个要旨。
虽然事先队员们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但是在真正开始考察研究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在实践中,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特色小镇”的运行模式,还有许多新奇的发现。
队员徐爽说:“初到望亭镇,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乡村与城市还是有差别的。
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现代化建设上,而且体现在风土人情之中。
”小镇上的生活节奏比较慢,空气环境都很宜人。
让队员施阿青印象最深刻的是望亭镇的“智慧农业”的工程:“粮食蔬菜等农作物在科技的精密调控下生长,更加科学、便捷、高效。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发展智慧农业不仅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劳动人员以及后期对农产园的维护维持。
发展智慧农业并不是简单的生产,还需要各方的支持与维护。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点,是使人才回流。
人才回流,人口中的青壮年比重增加才能使乡村得到真正的发展。
而队员们在考察南河港时,就感受到了乡村的“年轻生命力”,南河港村旁边就开着一家颇具时尚特色的咖啡厅,既有江南特色同时又飘着西方的咖啡香,也是乡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此次在望亭镇的调研考察活动,让队员们深刻地感受到,只要“特色小镇”政策发展得好,就会大大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文正学院“特色小镇的创建与发展考察”研究团队供稿)踏“新”怀“旧”,绵延发展雨后的苏州,迎着八点钟的太阳,随着它的冉冉升起,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社团联合会的改革开放民情观察团也要展开第一天的实践活动了。
趁着暑期,团队成员选择来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古城区平江路展开活动。
一方面,平江路会有很多传统的建筑和人文风貌,另一方面,平江路在政府的维护下,已经与当代气息进行了融合。
可以说,在平江路上,我们既能看到从前的优秀传统,又能看到当代的变化发展,正所谓“新旧”交融,绵延发展。
“奶奶,您在这边纳凉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三四十年前的这里和现在有什么变化吗?”队员刘湘和坐在石条上乘凉的老人进行攀谈。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老式住宅还被保护得很好,这儿的变化就是来这一带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不过还是那么的令人舒适。
”老人满是笑意地和队员们说到。
通过老人的话语和探访脚步的推移,若干个小时也过去了,大家了解到,苏州市政府把平江路作为历史文化街巷进行了保护改善。
沿街不少老宅有的渐渐已有斑驳之痕,有的实已充作外表不张扬的酒吧、会所,悄悄掩隐在木门板之下,乍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
这样既保留了古文化气息也与现代产业相融合,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一份商业气息,更大限度地保留了市巷旧貌,也留住了民情风貌。
平坦规整的砖瓦路层层铺向远处,小石桥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悠然走过,河里的水宛如明镜照射周围,桥脚处的旗袍老店正有人在驻足观赏或正试着自己心仪的旗袍。
这一切美好的事物,此刻都在队员们的相机中永远定格。
夕阳时分,第一天的实践活动也将慢慢收尾,团队的实践活动不仅仅让大家观察了民生民情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以苏州平江路为影射的变化与发展,更是让团队成员们在怀着这种全新的心情与“任务”重新看到了平江路与以往所不同的风情。
第一天的实践活动给团队成员带来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接下来的工作起了一个好的开端。
通过团队成员的切实调研,结合四十年前与现在,对比观察,明白发展在哪里,变化在哪里,什么是随着时间需要逐渐淘汰或推崇的。
也更加明白新一代年轻人又该如何以一个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去贡献自己的力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