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下图是“黄淮海地区8级及以上风力出现天数统计图”,3、4、5三个月出现8级以上风力的天数最多。
读图回答1~2题。
1.上述月份,该地易出现的自然灾害( )A.春旱 B.伏旱 C.洪灾 D.暴雨2.此时,随着风力的增强,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原地区,还会形成( )A.洼地 B.旱地 C.盐碱地 D.沙地3.导致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受季风环流控制降水多 B.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C.受台风影响次数多,雨量大 D.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大4.我国洪涝区主要有( )A.海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 B.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流域C.海河、黄河、淮河、松花江流域 D.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流域5.我国山洪频繁多发的地带,集中分布在( )A.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 B.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C.南方低山丘陵区 D.河流纵横交织、河网密度较大的地区6.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B.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西南山区C.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等地D.低温冷害主要在华南地区和黄淮海平原7.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8.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受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是 ( )①有众多港口②有众多开放城市和高新技术开发区③沿岸为泥质沙滩④人口密集⑤盐业、渔业、海洋养殖业发达⑥海防林密集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9.读“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________流域,C是________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________地区。
(2)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D地区被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1~3题。
1.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2.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涝 D.塌方3.针对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下列防治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 A.开垦梯田 B.植树造林C.修建水库 D.治理河流读下图,回答4~6题。
4.关于坡面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解的是(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B.20°~40°之间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4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D.9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5.在40°~90°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而使坡面流量减小6.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图2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7~8题。
7.年降水量________之间,降水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 )A.300 mm~450 mm B.300 mm~530 mmC.450 mm~530 mm D.≥450 mm8.关于该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侵蚀力伴随森林的覆盖率提高而变强B.年降水量超过450 mm后,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增加C.当年降水量超过300 mm之后树木才迅速生长D.森林的覆盖率决定降水侵蚀力的大小9.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该地区多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的主要自然地理背景。
(2)(2)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__,该省区受害点数约为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发生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该省区受害点数约为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对而言,我国六大区中____________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
(5)我国中南地区发生的山崩、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11.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又称”风暴海啸”,具有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
阅读发生在我国渤海海区的某次风暴潮的海面水位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说出此时渤海海区的风向及受灾严重的地区。
(2)就如何减轻风暴潮灾害,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本题考查风暴潮的成因、分布及其防御措施。
依据”渤海海区的某次风暴潮的海面水位分布图”可以看出,东北部水位最低,西南部最高,说明风向为东北风。
受灾严重的应该位于西南部的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或者渤海的西南部)。
减轻灾害的措施可以从预警预报、监测,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考虑。
【答案】(1)东北风。
渤海湾、莱州湾沿岸(或西南沿海)。
(2)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本题以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为切入点,考查了台风的天气特点、引发的灾害和预防台风的工程措施等知识。
第(1)题,调动”台风”知识可知,台风过境A地前后,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A、B两地所处位置不同,所以该台风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也不同: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有护坡固坡、植树种草。
注意是”工程措施”。
【答案】(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2)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护坡固坡、植树种草。
参考答案1.D [西南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湿润,温差较小。
]2.B [破坏植被,使地表稳定性下降,易诱发泥石流灾害。
]3.B [植树造林可增加地表稳定性,拦截坡面径流,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 4.C [从图上可看出40°时的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5.D [坡度大于40°,受雨面积减小,导致侵蚀强度减小。
]6.B [本组题考查水土流失问题。
植树在存水处,因此在②处。
]7.A 8.B9.(1)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形上坡陡谷深,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又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岩石破碎松散,遇上暴雨天气或冰雪大量融化,大量冰雪融水汇集时,就会产生特大或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
(2)四川省102西部地区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东部地区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3)云南省104西部地区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4)华东地区(5)东部地区的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带参考答案1.A [3、4、5月份黄淮海地区最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为春旱。
]2.C [春季华北地区风比较大,降水少,春旱严重,所以蒸发旺盛,如果地下水位比较高,则会形成盐碱地。
]3.B [题目中说的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是该区的特点,会造成雨季河流排水不畅,导致洪涝灾害多发。
]4.A [由于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受降水量多少、雨季长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区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所以B、C、D项不正确。
] 5.C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丰富,加之小流域众多,山谷内易形成山洪。
]6.C [干旱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地,青藏高原东南部;低温冷害分布在东北平原、青藏高原。
]7.B [华北地区春季时,气温回升,蒸发强烈,雨带还未移动到这一地区,且农业需水量又比较大,所以经常造成春旱。
]8.D [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我国东部海岸地带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众多港口,这是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原因;海防林密集有利于减轻风暴潮的危害。
] 9.(1)海河淮河中下游(2)自然原因:7、8月份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导致下游排水不畅,加之地势平坦,极易出现洪涝灾害。
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悬河”,堤坝容易漫溃(4)我国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