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网络的知识产权保护

浅析网络的知识产权保护

第20卷第3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月 V ol.20,N o.3JOURNA L OF XINXIANG E DUCATION COLLEGE Sept,2007 浅析网络的知识产权保护Ξ张利江1,孙开元2(1.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3;2.平原大学法律系,河南新乡453003)摘 要:文章简述了网络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同时用调查数据阐述了目前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最后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完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网络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3325(2007)03Ο0008Ο02作者简介:张利江(1980Ο),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管理系教师,上海理工大学2006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一、知识产权与网络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我国《民法》中的定义为: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标记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的总称,包括著作权和工业产权。

而网络知识产权为著作权人、专利权人和商标权人在互联网上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即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知识产权的权力。

网络知识产权的主体为文本文件、图片、图表、网页、软件及商标的作者、法人或组织。

网络知识产权的客体即使用上述数据进行活动的公民、法人或组织。

网络知识产权也是知识产权体系中的一部分,但由于网络本身的一些性质又使它和一般的知识产权有所不同。

在传统环境下,知识产权一般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点。

但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由于网络的共享性,知识产权的无形财产性质更加明显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所保护的是权利人对精神形态、信息形态的智力成果的相关权益。

在传统条件下,智力成果一般要和物质载体相结合,在知识产权保护中,这些载体的具体形态起着客观的作用。

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智力成果大多表现为数字化信号,使得原本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特点变得更加明显,因此给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与保护带来了更加复杂的问题,同时为实现信息一对多的共享模式提供了存在的前提。

(二)网络知识产权的地域性趋向淡薄由于各国立法实体的具体国情不同,知识产权的立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保护内容和侧重点往往有很大的差别。

但网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给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带来了实质性的冲击。

各国在网络上的无界性,使得在知识产权的共享上有了可能实现的平台。

因此,网络发展的全球化,要求高度重视跨国知识产权的侵权的认定和保护。

(三)网络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共享性的关系成为核心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是指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独占、垄断和排他的权利,任何人未经权利人的许可,都不得使用权利人的智力成果(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意味着权利人排斥非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进行不法仿制、假冒或剽窃。

在网络环境下,许多人对网络信息的专有性观念淡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处理好专有性与共享性的关系,特别是保证专有性不被削弱,又有利于充分的共享,这是一个核心问题。

(四)网络知识产权的时间性趋于减少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这种权利仅在法律规定期限内受法律的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失,即使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智力成果仍能发挥效用,但该知识产品却因进入“公有领域”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和使用。

网络知识产权的时间性趋于减少,这更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二、网络知识产权研究的紧迫性网络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但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是触目惊心。

从全球来看,美国商业软件联盟(BS A)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个人计算机上使用的软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为盗版,盗版软件给全球软件产业带来的损失比2003年增加了40亿美元。

另有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亚太地区的软件盗版率为53%,损失总额为75亿美元;东欧的盗版率为71%,损失218Ξ 收稿日期:2006Ο12Ο24亿美元;而西欧的盗版率为36%,损失96亿美元;北美市场的盗版率为23%,损失72亿美元;拉美国家的盗版率为63%,损失13亿美元;而中东与非洲国家的盗版率为56%,损失为10亿美元左右。

按照国家划分来看,中国与越南的盗版最为猖獗,高达93%,仅中国就给微软带来38亿2300万美元损失,其后是乌克兰(盗版率91%)、印尼(88%)、俄罗斯(87%)与津巴布韦(87%)。

盗版率最低的是美国(22%)、新西兰(23%)、丹麦(26%)、奥地利(27%)、瑞典(27%)等国家。

不过从盗版金额来看,美国是重灾区,盗版损失高达65亿美元,其后是中国(38亿美元)、法国(23亿美元)、德国(19亿美元)、日本(16亿美元)与英国(16亿美元)。

有关人士指出,各区域盗版情况的差异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本地市场规模、盗版软件规模、版权保护力度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文化差异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兴市场也成为盗版的重灾区,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

因此,如果这些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国家不控制盗版率,全球的软件盗版率还会继续上升。

从我国来看,自1987年北京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建成中国第一个电子邮件节点以来,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4年ChinaNet、ChinaG B、Casne及CERN四大互联网的开通运行,更是大大加快了互联网在我国前进的步伐。

据估计,中国的网民数量已非常可观并以高速度增长。

同时中国的网络服务商也由1995年的四五家迅速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家,而准备注册的则达三四百家之多。

网络的高速发展在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契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给中国的法律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002年我国有关网络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件就有110件左右,而且近几年又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而在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里有关网络知识产权的规定还是十分匮乏的。

因此,对网上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已呈现出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尽快完善网络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引起了众多发达国家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关注,各自都在积极地寻找对策,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网络的发源地美国早在1995年即提出了全国性信息基础设施报告,并于1998年10月颁布了《千禧年著作权法案》;1996年9月欧盟执委会也颁布了《信息社会著作权及相关权绿皮书(增补)》;最值得瞩目的是联合国下设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20日通过了由近一百六十个国家的专家制定的主要涉及作者在计算机网络上权利的《WIPO版权条约》和《WIPO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除此之外,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也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

我国有关互联网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的立法问题已被列入国家立法计划之中,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

国家把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对于广大互联网工作者来说是一件欢欣鼓舞的事情。

可以预见,国家对互联网知识产权的积极态度,必将推动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4年11月初,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组织了《信息网络传播权行政保护办法草案》听证会,邀请各界人士对这部我国第一个著作权网络保护办法展开讨论。

该办法将准确界定发生互联网侵权现象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简称ISP)所承担的行政责任。

2005年4月30日,《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由国家版权局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并于5月30日正式实施。

作为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内容著作权保护法规,此法的制定实施对互联网产业乃至整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填补了网上著作权保护的空白,全面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同时促进信息服务产业链和谐发展。

(二)加强我国公民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只是一个手段,毕竟,法律仅是一种外在约束,而起到根本警示作用还要靠道德。

因此,除了诉诸法律以威慑和制裁违法者外,更要设法提高网络传媒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

我们一方面要靠法律手段来惩治网上抄袭现象,另一方面还要倡导和鼓励互联网商家和广大网民自觉维护网上基本秩序。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希望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出台可以提高我国公民在版权方面的法律意识。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我国公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规则意识都相对落后。

如果互联网环境下的著作权法出台,在对这些侵权行为起到一定遏制作用的同时,也能大大提高我国公民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从而让知识产权得到更好的保护,那我们就会从立法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此外,在强调法治、德治的同时,还要积极采取技术措施,加强技术监督的力度。

譬如,通过用户权限的设置和IP 地址设置等来区分、控制访问。

通过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防止网络信息的失密和篡改等。

另外目前还有一些网站已经开始使用我国自主开发的版权技术解决方案,引导人们合法地使用版权、共享信息资源。

总之,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由于网络具有信息的删改性,可以让网页和信息内容在瞬间“蒸发”掉,信息发布的时间也能够进行随意修改,因此一旦发生纠纷,如何取证的确是一个难题。

不过相信随着对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确立,种种棘手的问题也将有一个很好的解答。

无论怎样,我们都由衷地希望,当今众多的网络侵权问题将会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使“尊重知识产权”的口号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1]亢学军,葛燕.试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J].计算机与网络,2005(3):108.[2]赵维夷,杨晓蓉.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转载的知识产权问题[J].农业网络信息,2005(9):7-9.[3]曹琴仙,于淼.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7(9):93-95.[4]王云斌.中国网络法律问题互联网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5]高云.中国网络经典案例法律透视[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责任编校 师公有】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