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 卷第3 期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2011 年9 月比较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为例文晓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430079)摘要:史料无论在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运用又是历来教科书编撰者所遵循的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史料运用成为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撰的一大特色,而四个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在这一点上都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只有深刻了解了各个版本历史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的特点,才能在历史教学上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史料教学;君主立宪制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随着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外的历史教科书均开始强调史料的运用。
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于上个世纪90 年代之后,在编辑历史教科书时就开始注意增加史料的分量,于教科书每课的版面上开辟专栏,在正文的旁边引入史料,并置于带有装饰边的方框内。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旧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一课《鸦片战争》中,就引入了林则徐上书道光帝奏折中的一段话,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美国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研究》,则特别将史料教学作为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重要方法,叶小兵教授在她的《历史教育学》中也认为该书“是以史料为核心并提供方法论指导的教材,为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益的素材,解决了探究性学习的一大难题”。
[2]美国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将研讨史料的价值和作用作为学生探究社会历史问题的途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地获得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识,这种历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在编撰时都更加注重了历史材料的引入,力图通过教科书的史料运用来达到让学生学会利用史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
本文拟就“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为例,来说明各个版本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的特点,并对其各自的优劣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学科知识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
因此人们在认识和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必定要通过一定的媒介,那么这个媒介就是史料。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3]史料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和实物史料。
文字史料包括历代官员和文人所写的史书,档案文书类,文学作品类,报刊杂志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等;图像史料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和研究的视觉图像,包括绘画、照片、地图等;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史料的运用在这种教学理念中就显得越发重要了,而在四个版本新编的历史教科书中这一点也体现得尤为明显。
由此我们可将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上说。
自2001 年开始在全国展开的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学生放在了第一位,由以往的以教师为本转向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根据这样的教学理念,所要培养的学生是有自主探究能力、历史分析能力的高素质的新时代公民。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历史分析能力、材料阅读能力、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等能力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学会“史从论出”,即利用解读史料、分析史料进而得出结论的训作者简介:文晓霞(1986-),女,重庆忠县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练学习过程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如在讲到《辛亥革命》一课时,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仔细阅读该课所给出的史料,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补充与之相关的课外史料,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解读,最后让学生自己从史料中寻找观点、提炼观点,并试着再次从史料出发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其次,从史料教学上说。
近年来,尤其是新课改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以来,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中学历史教师的青睐。
这一教学方法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历史意识和一定的历史观,以此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历史思维方式。
史料教学中所运用到的史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课本,二是由教师在课外搜集。
为了更加便利教师通过运用史料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补充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阅读量,在新编历史教科书中增加了大量史料,包括原始文字材料、图片等。
如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人民版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链接”、“ 资料卡片”,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链接”和大象版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阅读”、“ 资料浏览”都引入了大量的史料。
另外每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都附上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其中大象版历史教科书专门在每页的页眉上呈现出与该课内容相关的各类图片。
这些都给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便利,也便于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探讨历史问题。
最后,从创设历史情境上说。
历史情境教学法是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情境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问题情境类”、“角色情境类”、“时间情境类”和“文物情境类”,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有很多,如语言、手势、图片、文物等。
[4]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就是史料,以上所说的图片、文物等也都包括其中。
因此,在新编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就引入了大量史料用于历史情境的创设,这也方便了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
如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就引入了9 幅古代农具的图片和一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创设一个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劳作场景,学生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就比较容易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了。
二、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的特点高中历史学科教科书的编撰同其他科目一样,也是呈现出了“一标多本”的现状,总共有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
史料运用是在新课标指导下编撰的新教科书的一大特色,其主要目的是增加课文内容的可信度,并培养学生学会从史料中解读分析问题,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这一内容为例来说明。
(一)我们来看看文字史料的运用人教版教科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在“学思之窗”中引入了一则史料,即《权利法案》的条例。
《权力法案》是本节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历史知识。
人教版教科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将这一重要的文献资料引入其中,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英国国王的权力是如何被这一法律条文给限制的,这一文献又是如何保证议会权力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君主立宪制内部权力结构的理解,对这种政治制度本质的认识。
此外,在这一文献资料旁边,编者还设计了两个问题,分别是“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和“《权力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各有什么变化?”,[5]这两个问题是在引导学生从国王权力收到限制和议会权力逐渐扩大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史料,进而得出英国国王在《权力法案》颁布以后,权力受到极大限制,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境地,而议会权力则大大膨胀的结论。
人民版教科书《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共引入了两则史料,分别在课中和课后。
课中的史料出现在“资料卡片”中,这是英国学者约翰·密尔的《代议制政府》的一段话,其主要内容是对代议制政体的解释。
代议制是本课的核心内容,这则史料恰恰在这个核心内容点上出现,有利于学生对代议制这个比较抽象的历史事物的理解,并增加了可信度。
课后的史料出现在“材料阅读与思考”中,引入的是王斯德的《工业文明的兴盛》中的一段话,其主要内容是19 世纪20—30 年代,英国工人在《人民宪章》中所提出的关于普选权的要求。
同时编者还在这则史料后面附上了两个思考题,分别是“既然1832 年已经进行了议会改革,为什么工人还要进行宪章运动?你知道这次运动的最终结果吗?据此谈一下你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和“在班级的民主选举夏,你赞同口头表决还是秘密投票?为什么?”[6]。
该史料是对这节课学习结束之后的一个材料补充,是以史料作为支撑来深化学生对代议制的认识,而编者在史料后面附上思考题的目的,是为了要引导学生的思考探索方向,并要求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出发去思考英国爆发宪章运动的原因,进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英国代议制的本质。
岳麓版教科书《英国的制度创新》一课,同人民版教科书的《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样,共引入了两则史料,分别在课中和课后。
课中的史料出现在小字部分,是《权力法案》的条文列举,并在旁边的“请思考”栏目中设有“《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一问。
[7]这则史料同样是对本课核心内容的一个补充和说明,并将其和《大宪章》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继承关系上思考他们的内容关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37通过一系列前后承袭的法律条文逐渐确立起来的。
课后的史料出现在“阅读与思考”当中,所引用的是英国著名歌剧《劳兰斯》中的一段唱词,并在后面附上了一个思考题“想一想,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19 世纪下半叶政治生活的什么状况?”。
事实上这则史料是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即在君主立宪制下的两党制。
这就让学生认识到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了解一种政治制度或历史事物,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一点,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英国的政治制度对普通人民的影响。
大象版教科书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中,史料引用在课后的“探究与思考”中,出自于钱穆的《国史大纲》中的一段话,主要内容是我国明代翰林院的发展历程,以及与明代内阁的关系。
并在史料后面附上两个思考题,分别是“从内阁形成的历史,你能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什么趋势吗?”和“将英国内阁制和中国明朝内阁制进行对比,谈谈两者在形式上和本质上的异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