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血液循环》PPT课件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和病理 变化。了解其原因、发生机理、类型和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并注意充 血、淤血、出血三者的病理鉴别和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之间的 相互关系。
综述
血液循环是维持动物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如果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将引 起器官组织的代谢紊乱、功能失调、甚至形态结构改变。
一、原因和发生机理 根据局部缺血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如下类型: 1.压迫性缺血:动脉血管受压使血管腔变狭窄或闭塞所致。 2.阻塞性缺血:动脉管腔阻塞,血液供应受阻而发生局部缺血。
3.血管痉挛性缺血:缩血管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动脉痉挛性收缩而造成缺 血。
4.侧枝性缺血:瘤胃穿刺放气过快及休克等,因大量血液急剧流入腹腔脏器, 而造成其他器官、组织的缺血。
二、静脉性充血
镜检: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周围的窦状隙扩张,充满红细胞。病程稍久,肝小叶中 心部肝细胞因受压迫而发生萎缩或消失,周边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肝细 胞萎缩消失后,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此时肝脏眼观体积缩小,变硬,称为淤血性肝 硬化。 (图片2-15)
二、静脉性充血
(三)结局 短暂的淤血在病因消除后可迅速恢复正常。如果淤血持续时间过长,淤血局部除
二、静脉性充血
(一)原因 全身性淤血:心功能衰竭、胸膜及肺脏的疾病。
局部性淤血:
静脉受压 静脉管腔阻塞
二、静脉性充血
(二)病理变化 眼观:局部组织器官体积肿胀,颜色呈暗红色或蓝紫色,代谢机能减弱,温
度下降。
二、静脉性充血
淤血若持续发展,可继发水肿(淤血性水肿)、出血与坏死,还可继发结 缔组织增生最后导致器官硬化,称为淤血性硬化。 (图片2-4、2-5、 2-6)
第一节 充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输入过
充血 多的动脉性血液的现血
(一)原因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
1.生理性充血 在生理情况下,当某器官组织机能活动增强,就会引起充血。
二、病理变化 局部缺血的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局部温度降低,充实感减弱,被膜皱缩。
切面少血或无血。由于含血量减少,呈现器官组织的固有色泽(如肺、肾和黏膜 呈灰色,肝呈褐色)。对缺氧敏感的组织细胞常发生萎缩、变性或坏死。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局部缺血的后果取决于缺血的程度、持续时间、器官组织对缺氧敏感程度及有 无侧枝循环代偿等因素。
一、动脉性充血
(3)减压后充血 动物机体某部因血管长期受压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当压力突 然解除后,原受压组织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反射性地扩张充血,称为减压后 充血或贫血后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二)病理变化 眼观:局部温度升高,呈鲜红色,体积轻度增大,机能增强。 镜检: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图片2-1、 2-2、2-3 )
膜紧张而光滑。肺切面上流出大量混有泡沫的血样液体。淤血时间较久,含铁血黄 素形成较多,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及网状纤维胶原化,质地变硬,称为肺的“褐色硬 化”。(图片2-7、 2-8、 2-9)
二、静脉性充血
镜检: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泡腔内出现淡 红色的水肿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及巨噬细胞。这种巨噬细胞的胞浆内常含有含 铁血黄素颗粒,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图片2-10、 2-11、 2-12)
第三节 出 血
血液(主要指红细胞)流出心脏血管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
为外出血;血液流入体腔或组织间隙内,称为内出血。
一、原因和发生机理
一、动脉性充血
2.病理性充血 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局部组织引起的充血,称为病理性充血。 (1)炎性充血 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由于致炎因子刺激引起的局部组织小
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2)侧枝性充血 某一动脉由于管腔狭窄或阻塞,周围的动脉吻合枝(侧枝) 为了恢复血液供应,即发生反射性扩张而充血,建立侧枝循环,使缺血组织得 到血液供应,称为侧枝性充血(动画)。
一、动脉性充血
(三)结局 充血是机体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
一、动脉性充血
充血一般是暂时的,病因消除后即可恢复。若病因作用较强或持续时间较长 可造成血管壁的紧张度下降或丧失,血流逐渐缓慢,进而发生淤血,水肿和出 血等变化。
二、静脉性充血
局部组织器官由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性血量增 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动画)。
二、静脉性充血
镜检: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小血管周围的间隙及结缔组织内 积聚水肿液,有时发生出血。如果淤血持续时间更长,淤血组织器官的实质细 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
二、静脉性充血
➢ 1.肺淤血 主要由于左心功能不全引起。 眼观:急性肺淤血时,肺胸膜呈蓝紫色,体积膨大,质地稍变韧,重量增加,被
水肿与出血外,还形成血栓。淤血组织或器官的代谢及机能下降,实质细胞萎缩、 变性、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组织或器官硬化等。淤血的组织抵抗力降低,损 伤不易修复,容易继发感染。
第二节 局部缺血
器官或组织的含血量减少,称为局部缺血。局部缺血可以是全身性贫血的局部 表现,也可以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结果。
综述
血液循环障碍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是整个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如心力衰竭、休克等)的 结果,常伴有血液量与质的变化。
综述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可表现为局部血量异常(如充血、缺血)、血液性状和血 管内容物的改变(如血栓形成和栓塞)及血管壁通透性或完整性的改变(如水肿、 出血)等。
二、静脉性充血
➢ 2.肝淤血 主要见于右心功能不全,肝静脉与后腔静脉回流障碍时。 眼观:肝体积肿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重量增加,呈紫红色,质地较实。切
面流出多量暗红色凝固不良的血液。淤血较久时,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 肝切面上形成红黄相间的花纹,与槟榔切面上的花纹相似,故有“槟榔肝”之称。 (图片2-13、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