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作文教育思想及其践行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中心小学校宁贵芳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博大精深,语文课的诸多理念与之一脉相承。
可是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有些老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其洗劫一空,割断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思想精髓之联系,偏离了正确方向。
今天诸如作文教学中模式化、陈旧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学生作文痛苦、虚假、无个性现象普遍。
这些问题的解决当然只靠继承传统作文教学思想不加创新运用就能解决,但让我们重温老一辈教育家的思想精髓,无疑会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或多或少有所启迪。
一、倡导立真求诚,作文与做人统一。
作文与做人统一的思想植根于叶老深厚博大的教育思想,起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这一观点成为他倡导并亲自实践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抨击养成记诵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员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生学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之一种工具来生活的普通公民的旧时教育;认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社会的够格的公民。
”(《叶圣陶散文乙集》,《读书和受教育》)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养成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为“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页,以下简称《论集》)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作为众学科之一员,也必须为培养社会够格的公民服务,是社会的成员尽可能运用语言这一工具。
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与做人就必须也必然要统一了。
这一思想是一根红线一直贯穿于叶老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成为主导思想。
叶老继承了我国劳动人民诚朴的美德和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德的优良传统,并且始终和人民站在时代的前列,随时代一起进步。
“求诚”是他一生始终遵循的处世准则,也是他始终倡导的人生品质。
他治学作文,待人处事,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认真谨严、兢兢业业、真诚坦率的道德风范,堪称做人典范。
他历来强调教育中加强品德培养,他借用别人的话说:“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
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
”他还说,“追求知识固然重要,尤其重要的却是问清楚目标,必须使追求的结果增加德行的份量才好,决不能说追求是无所为而为,为知识而知识。
”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如此重要,近者,它可以推动学生发奋学习;远者,可以促使他们日后一丝不苟,勤恳工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这种“求诚”的品质正是作好文章所必需的。
有了求诚的品质,才会说真话、实话,才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不会抄袭应付了事,才不会无病呻吟或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文“立诚最为贵”,这也是他数十年来一贯坚持、反复申说的主张。
早在1919年它写第一篇语文教育论著的时候,就强调学生作文“必求合符论理,而不贵乎虚衍。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了衡量作文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们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
”到了八十年代,他又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
”可见,作文关系到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的大问题。
总之,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有机统一。
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做好人是作文的关键,也是作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重视生活积累,解决无米之炊。
叶圣陶这位严肃、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对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他认为文章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诚实的自己的话“源头很密尓,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
”(见《论集》《作文论》第212页)的确如此,文章对生活的依存关系符合唯物论的反映论。
成人的文学创作虽然要经过艺术的加工,但也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就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也有着人类早期活动的影子,而西方现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流露的哀叹、宣泄的颓废情绪,也源于现实,其中描绘的魔幻图景也不过是对社会现实针砭反抗的曲折反映。
对于学作文的学生来说,阅历不够丰富,见识不多,作文只能来自他们真实的生活,生活愈充实,对现实是饥饿的感受愈丰富,认识愈深刻,写作的原材料也就愈充实,表达的欲望也就越强烈,也就触发了写作的需要与动机,也就符合写作的自然心里。
所以叶老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论集《<文章例话>序》)他还说,“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
”(论集《作文论》)生活的充实与作文能力的提高并行。
我们应了解、熟悉学生的生活,并关注学生的生活,并给与生活积累指导。
笔者认为,这种指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养成勤积累的习惯。
指导学生善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搞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加生活体验,鼓励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写作素材,关注社会焦点,对身边的人、事、景、物做详细的观察,勤写生活札记、摘记,可三言两语,可长篇大论,关键是养成善于观察、勤于积累的好习惯;2、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思想认识和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对所见所闻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就是读书也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深化自己的认识,从而思我所思,写我真实所感;3、命题作文要切合学生的积累,才能让他们乐于表达,做到言之有物;4、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积蓄,作文指导有的放矢,才能写出有个性化的作文。
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智力水平不同,个人的积蓄也不同。
对于同一题目,各人因积蓄的材料不同,心中积蓄的广度、深度不同,认识水平不同,作文的内容和水平千差万别。
指导作文时教师不仅要了解全班学生现有的积蓄,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积蓄的水平,有时出几个不同的文题,让学生自由选择,更能收到实效。
三、重视认识能力的提高如何使生活之源流向作文之本?良好的写作能力构成有哪些要素?叶老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同时又积极的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所以深影写作之道。
在他的作文教学了理论中,对就决定写作能力得住心理要素都有深入的阐述,并一贯强调认识能力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通过写作文,必须在人事方面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
”他还说,“认得深切,写出来当然亲切,识得浅薄,写出来不免浅薄,一无所知,硬写也没法写出。
”尤其重视理性认识的作用,“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
要不然,写下来的决不会是有意义的东西。
”(论集《和教师谈写作》)有人将叶圣陶关于文章质料的精辟概括“诚实的自己的话”作肤浅的理解,认为真话、实话,就是自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样写,是这样吗?“不是。
真话、实话还要求有个客观的标准,就是准确性。
无论心里怎么想,必须所想的是具有准确性的,照样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才是真话、实话。
”(论集《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益于人、有益于世。
否则,真话、实话无法商量;假话、不负责任的话也会充斥文章中间,而要使人说话作文超具有准确性的真话、实话方向努力,就得重视认识的提高,训练思想,逐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四、重视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合二为一的,离开了语言,思想便无法依傍。
思想认识不深刻,不透彻,会导致语言的晦涩和含糊。
叶圣陶在《关于怎样使用语言》和《谈文章修改》不只一次地讲过:“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
”有的学生说:“脑子里有想法就是写不出来。
”其实他的想法还是朦胧的思想,语言还是零零碎碎的语言,当然写不出东西来。
他在《谈文章的修改》里说:“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
”“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
”所以,他倡导语言与思维紧密结合的训练途径,“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
”(《叶圣陶集》《关于怎样使用语言》),要求“想清楚”,使“朦胧的思想”成为“清晰的思想”,使“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成为“有条理有组织完密的语言”(《谈文章的修改》),“从思想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来消除语言的晦涩、含糊”的毛病。
(《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因此,作文训练应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
其主要做法如下:1、作文和逻辑思维训练统一,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学生作文时离不开逻辑思维,思维的条理性、概括性、准确性强,语言表达就会准确、严谨、流畅。
最好的训练就是要求学生作文前先写提纲,提纲列好了等于打好了腹稿。
目的就是让学生想清楚然后写,不随便简单想一想了事,以有点朦胧意识为满足。
自觉列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无论发言还是作文,就会思路连贯,条理清晰,而且会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2、作文和形象思维统一,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鲜明性。
要使学生作文写得具体生动,不能仅从修饰语句着眼,除了积累大量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特别是对于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的学生,更需要从发展形象思维入手。
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是必要的。
有的以真实为主,在写真实中也应发挥想象;有的以写想象为主,想象中不脱离真实的生活。
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
3、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
作文本就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要允许学生放开思想,从拟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给学生松绑,少些束缚,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如立意尽量做到以小见大、反弹琵琶,另辟蹊径,想别人不易想到的;努力把事物想深想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选材时多从时间、空间全方位着眼,如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角度多方位考虑,多从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上去考虑,选那些新颖的典型的材料写。
如此长期坚持,学生的求新能力必有发展,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也就有了根基。
否则,光从语言上去翻新甚至写一些不符合语言规范表达的语句不是个性化、不是有创意地表达,而是对语言的亵渎。
目前流行以模仿为主的模式化作文指导写得过多,有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重视情感的培养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写文章必须有感情的介入。
叶老非常重视情感的培养。
物、情、理三者密不可分,健康深美的情感又能引导我们,“使我们勇往直前,全心倾注”,爱那该爱的,干那愿干的。
“它给我们极大的恩惠,使我们这世界各部分互相关联而且固结不解地组织起来;使我们深入生活的核心······它是粘力,也是热力。
”(《作文轮》),有了健康而深美的情感就会有表达情感的欲望,古人说“情动而辞发”,深美得情感流进文章,也就有了深美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