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章岩体隧道钻爆法施工技术(矿山法、新奥法)
第2章岩体隧道钻爆法施工技术(矿山法、新奥法)
全断面开挖法优点:
(1)开挖一次成形,对围岩振动少,有利于围岩稳定; (2)施工工序少,相互干扰小,便于施工组织与施工管理;
(3)开挖断面大,钻爆施工效率较高,可以采用深孔爆破的 方法,掘进速度快;劳动生产率高,施工速度快,质量好; (4)作业空间大,有条件充分使用大型施工机械设备,改善 劳动条件,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分部开挖法优缺点:
(1)分部开挖减小了每个坑道的跨度,有利于增强坑道围 岩的相对稳定性,易于进行局部支护。因此,它主要适用 于软弱破碎围岩或设计断面较大的隧道施工。 (2)采用导坑超前开挖,有利于提前探明地质情况,便于 及时处理或变更施工手段等。 (3)其缺点是分部开挖法作业面较多,各工序相互干扰较 大,增大施工组织和管理难度。分部钻爆掘进,增加了对 围岩的扰动次数,不利于围岩的稳定。若采用的导坑断面 过小,则会使施工速度减慢面影响总工期等。
三、隧道开挖施工方法 (一)隧道开挖方式
隧道施工中,开挖方法是影响围岩稳定的重要因 素之一,因此,在选择开挖方法时,应对隧道断面大 小及形状、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支护条件、工期要 求、工区长度、机械配备能力、经济性等相关因素进 行综合分析,采用适当的开挖方式和方法。
按开挖隧道的横断面分部情形可分为:
二、岩体隧道施工方法 (一)矿山法
它是以木或钢构件作为临时支撑,待隧道开挖成形后, 逐步将临时支撑撤换下来,而代之以整体式衬砌作为永久 性支护的施工方法。
矿山法施工的“十二字原则”
(1)少扰动; (2)早支撑; (3)慎撤换; (4)快衬砌。
预备知识:岩体应力圈
• 岩爆,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 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 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发生 在围岩级别为I类围岩中。
(1)全断面开挖法; (2)台阶开挖法; (3)分部开挖法; (4)若干变化开挖方案。
(1)全断面开挖法
全断面开挖法就是将全部设计断面一次开挖成型,再 修筑衬砌的施工方法。
全断面一次开挖法主要工序:
使用移动式钻孔台车,首先全断面一次钻孔,并进行 装药连线,然后将钻孔台车退至安全地点,再起爆,使得 断面一次爆破成型,出渣后钻孔台车再推进至开挖面就位, 开始下一个钻爆作业循环,同时进行先墙后拱衬砌。
台阶开挖法类型:
1、长台阶法; 2、短台阶法; 3、微台阶法。
提问:台阶长短如何确定?
(3)分部开挖法
它是将隧道断面分部开挖逐步成型,且一般将某一 部分超前开挖,故称为导坑超前开挖法。
1-上导坑开挖;2-上半部其他部位开挖;3-拱部锚喷支护;4 - 拱部衬砌;5-下半部中部开挖;6-边墙开挖;7-边墙锚喷支 护及衬砌
(2)台阶开挖法
将设计断面分上半部断面和下半部断面两次开挖成 型;或采用上弧形导坑超前开挖和中核开挖及下部开挖 (即台阶分部开挖法)。
台阶开挖法特点:
(1)有利于开挖面的稳定,尤其是上部开挖支护后,下部 断面作业就较为安全; (2)具有较大的工作空间和较快的施工速度,但上下部作 业有相互干扰影响; (3)台阶开挖法宜采用轻型凿岩机钻孔,而不宜采用大型 凿岩台车设备; (4)台阶开挖增加了对围岩的扰动次数,下部作业对上部 稳定性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全断面开挖法适用条件:
(1)一般适用于Ⅰ~Ⅳ级围岩,在用于Ⅳ级围岩时,围岩 应具备从全断面开挖到施作初期支护时间段内,保持其自 身稳定的条件。 (2)有钻孔台车或自制作业台架及高效率装运机械设备。
(3)隧道长度或施工区段长度不宜太短,一般不应小于1km, 否则采用大型机械化施工,其经济性较差。
(4)可采用深孔爆破,深度可取3m~3.5m。
锚杆
• 锚杆,英文“Bolt”;“bolting(准确称 谓)”;“anchor(早期称谓)”是当代 煤矿当中巷道支护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他将巷道的围岩加固在一起,使围岩自身 支护自身。现在锚杆不仅用于矿山,也用 于工程技术中,对边坡,隧道,坝体进行 主体加固。
新奥法施工程序流程:
新奥法施工采取的基本原则:
常用的分部开挖方法:
1、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 2、上下导坑超前开挖法; 3、单侧壁导坑法; 4、双侧壁导坑法; 5、中洞法; 6、中隔壁法(CD); 7、交叉中隔壁法(CRD)。
第二节 爆破开挖法
爆破开挖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经济、快速开挖方法, 随着爆破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爆破开挖隧道技术经验的 不断积累,目前人们已可以成功的采用爆破方法,进行各 种断面形状隧道的开挖并可使开挖效果达到预定的程度。
爆破附加知识:
• 地基加固 • 核武器当量 • 广岛原子弹
爆破作用指数
• 爆破作用指数(英译:index of blasting action),它是爆破漏斗半径r和最小抵抗 线W的比值,以n表示,可以用下式表示: •
n=r/w
• 自由面——被爆破的岩石与空气接触的面 叫做自由面,又叫临空面。自由面在工程 爆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自由面 ,爆破后的岩石才能向这个面破坏和移动 。在工程爆破中为了控制爆破作用人们常 常在爆破附近人为地创造自由面。在长期 爆破实践中人们总结下一条简单的经验, 即自由面多,爆破效果好。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岩石的爆破性分级
级 Ⅴ 别 Ⅰ1 Ⅰ2 Ⅳ Ⅱ1 Ⅱ2 Ⅲ Ⅲ1 Ⅲ2 Ⅳ1 Ⅳ2 Ⅴ1 Ⅴ2 爆破指数N < 29 爆破难易程度 极易爆 代表性岩石 千枚岩、破碎板岩、泥质板岩、破 碎白云岩 角砾岩、绿泥岩、米黄色白云岩 石英岩、煌斑岩、大理岩、灰白色 白云岩 磁铁石英岩、角闪斜长片麻岩
29.001~38
当周边眼的底端位于岩质较松软或较破碎状时, 炮眼口应放在设计轮廓线以内,眼底则应根据岩石抗 爆破性来确定其位置,应将炮眼方向以3%~5%的斜 率外插,这是为了控制超欠挖和便于下一循环钻眼时 便于落钻开眼。
提问:起爆顺序?
三、炮眼的大小及数量
炮眼的直径则主要取 决于炸药卷的直径,通常 用于隧道开挖的炸药卷的 直径在20~50mm之间,这 主要取决于设计开挖面积 的大小,两者之间的关系 可用下图所示的经验曲线 表示,即炸药卷直径随着 开挖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38.001~46 46.001~53 53.001~60 60.001~68 68.001~74 74.001~81 81.001~86 > 86
易
爆
中
等
Ⅱ
难
爆
Ⅰ
极难爆
矽卡岩、花岗岩、浅色砂岩
围岩分级标准
爆破开挖主要作业过程
钻眼—装炸药—填封—起爆—通风(通风的目的在于 冷却爆破后的岩体,进行湿度与温度交换)—清除遗留炸 药和药包(清除遗留炸药,避免未起爆的炸药后续起爆而 引起的安全事故)—外运爆破下来的石碴。
岩爆-特点
• 1.岩石砂岩为主,岩石坚硬干燥,在未发 生前,无明显的征兆,虽经过仔细寻找, 并无空响声,一般认为不会掉落石块的地 方,会突然发生岩石爆裂声响,石块一般 应声而下。 • 2.岩爆发生的地点多在新开挖的掌子面及 距离掌子面1~3倍洞径范围内,个别的也 有距新开挖工作面较远。
• 3.岩爆时围岩破坏的规模,小者几厘米厚, 大者可达数吨重。小者形状常呈中间厚、 周边薄、不规则的鱼鳞片状脱落,脱落面 多与岩壁平行。 • 4.岩爆围岩的破坏过程,一般新鲜坚硬岩 体均先产生声响,伴随片状剥落的裂隙出 现,裂隙一旦贯通就产生剥落或弹出,属 于表部岩爆。 • 5.由于爆破振动影响,造成开挖洞段应力 重新分布,造成碛头较大面积岩爆、爆落 出的小块鱼鳞片状碎屑甚至堵塞整个巷道。
第一节 概述
一、隧道施工方法分类方式:
传统矿山法 矿山法(钻爆法) 新奥法 山岭隧道 掘进法 明挖法 盖挖法 隧道施工方法 浅埋及软土隧道 浅埋暗挖法 盾构法 沉管法 水底隧道 盾构法
第2章 岩石隧道钻爆法施工技术
预备知识:
岩石是由单体矿物或碎屑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 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成具有某种联结作用的集合 体,是岩体的组成部分。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沉 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 在工程地质中,把工程作用范围内具有一定的 岩石成分、结构特征及赋存于某种地质环境中 的地质体称为岩体。岩体是在内部的联结力较 弱的层理、片理和节理、断层等切割下,具有 明显的不连续性。这是岩体的重要特点,使岩 体结构的力学效应减弱和消失。使岩体强度远 远低于岩石强度,岩体变形远远大于岩石本身, 岩体的渗透性远远大于岩石的渗透性。
四、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法
(一)光面爆破法
光面爆破是通过调整周边眼的各爆破参数,使爆炸 先沿各孔的中心连线形成贯通的破裂缝,然后使得内围岩 体裂解,并向临空面方向抛掷。
矿山法施工顺序:
(1)先墙后拱法:又称为顺作法,它通常是在隧道开挖成 形后,再由下至上施作模筑混凝土衬砌。 (2)先拱后墙法:又称为逆作法,它是先将隧道上部开挖 成形并施作拱部衬砌后,在拱圈的掩护下,再开挖下部并 施作边墙衬砌。
(二)新奥法
新奥法以既有隧道工程经验和岩体力学的理论为基础, 以维护和利用围岩自稳能力为基点,将锚杆和喷射混凝土 组合在一起作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进行支护,以便控制 围岩的变形与松驰,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一部分,形成 了锚杆、喷射混凝土和隧道围岩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承载结 构,共同支承岩体压力。
岩爆-产生的条件
• 1.近代构造活动山体内地应力较高,岩体 内储存着很大的应变能,当该部分能量超 过了硬岩石自身的强度时; • 2.围岩坚硬新鲜完整,裂隙极少或仅有隐 裂隙,且具有较高的脆性和弹性,能够储 存能量,而其变形特性属于脆性破坏类型, 当应力解除后,回弹变形很小;
• 3.埋深较大(一般埋藏深度多大于200m) 且远离沟谷切割的卸荷裂隙带; • 4.地下水较少,岩体干燥; • 5.开挖断面形状不规则,大型洞室群岔洞 较多的地下工程,或断面变化造成局部应 力集中的地带。
二、炮眼的布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