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框架桥(涵)施工工艺

框架桥(涵)施工工艺

框架桥(涵)施工工艺13.1.1工艺概述框架桥(涵)指涵身、底板和盖板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结构的涵洞,当涵洞顶面无填土时,也称为框架桥(结构示意见图13.1.1-1)。

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其地基处理一般采用明挖、换填、强夯、砂桩、粉喷(旋喷)桩加固等措施,或采用其它桩基形式。

本工艺适用于框架(桥)涵基础以上结构的施工,关于基础施工可参考第 2 章有关内容。

图13.1.1-1 框架涵结构要素13.1.2作业内容框架桥(涵)施工主要作业内容有:地基处理、基坑开挖、基础施工、钢筋加工及安装、涵身施工、防水层施工、涵背回填、桥面系施工(框架桥)、出入口铺砌施工等。

13.1.3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13.1.4工艺流程图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见图 13.1.4-1。

图 13.1.4-1 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图13.1.5工序步骤及质量控制一、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⑴认真阅读和审核设计图纸及相关设计要求,熟悉并分析施工现场地质资料及水文情况,调查了解季节和地下水位的关系。

⑵测量放样:平整场地后粗测涵洞的平面位置。

⑶调查开挖区域及周边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对影响施工的管线做好改移和保护方案。

2.材料准备钢筋、混凝土原材料及模板等数量满足需要,质量符合要求。

3.机具准备挖掘机、混凝土运输车、钢筋加工机具、木工机具、混凝土浇筑机具、吊装机具等。

二、测量放样测量放样时应选取经联测后符合要求的基准水准点和平面控制点为依据,测定基坑中心线、方向和高程。

涵洞基坑临时放样点应在场地平整完成以后进行,临时平面点位应距离基坑开挖上边缘5m 左右,并设置明显的标志,避免开挖和运输机械的破坏。

根据测量放样的临时平面点,采用石灰粉等绘出基坑开挖的上口边线,基坑开挖交底中应明确开挖坡度,以便控制基底开挖边线满足施工需要。

三、基坑开挖⑴按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情况,决定开挖坡度和支护方案、开挖范围和防、排水措施。

⑵基坑可采用垂直开挖、放坡开挖,支撑加固或其他加固的开挖方法。

在有地面水淹没的基坑,可修筑围堰、改河、改沟、筑坝排开地面水后开挖。

⑶无水土质基坑底面,宜按基础设计平面尺寸每边放宽不小于 50cm。

适宜垂直开挖且不立模板的基坑,基底尺寸应按基础轮廓确定。

⑷基底应避免超挖,松动部分应清除。

使用机械开挖时,不得破坏基底土的结构,可在设计高程以上保留 30cm 厚度由人工开挖。

⑸基坑开挖完成后,应进行平面和水准测量,采用模板进行混凝土基础施工的基底边线应比基础每边大 50cm,保证基础施工的工作面。

四、基础及涵体施工1.基础施工基础施工前,原地基或经处理后的基底应进行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精确测放出涵洞基础平面尺寸。

根据放样结果,铺设设计要求厚度的碎石垫层并碾压密实,立设模板,浇筑 3~5cm 厚砂浆垫层。

在砂浆垫层上根据测量组的放样结果,用墨线弹绘出基础边线,立设模板浇筑基础混凝土。

2.底板施工底板施工时,基础混凝土强度应达到 2.5MPa 以上。

在基础混凝土顶面精确放样出涵洞底板平面边线。

底板模板立设时,应考虑将底板以上 30cm 的边墙混凝土与底板整体浇筑,浇注完成后,边墙混凝土顶面应进行拉毛处理。

模板立设完毕,绑扎底板及边墙钢筋,边墙钢筋安装时注意钢筋接头应错开布置。

3.边墙和顶板施工待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50%后方可施工边墙和顶板混凝土。

先立设涵洞内模板,绑扎边墙和顶板钢筋。

边墙模板采用拉杆固定,横向采用钢管对撑。

顶板采用建筑钢管做支撑,建筑钢管顶部应设置可调顶托。

钢管纵、横向间距通过计算确定。

支架搭设完毕应全面进行检查,钢管脚手架的搭设和检查内容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的规定。

顶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5%以上时方可拆除钢管脚手架支撑。

框架涵边墙及顶板模板支撑见图 13.1.5-1。

水平横杆图13.1.5-1 框架涵模板支撑图⑴模板①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侧压力及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荷载。

②模析应便于拆卸和多次使用,制作简单,安装方便,接缝不漏浆。

③模板与混凝土相接触的表面应涂刷隔离剂。

钢模板用隔离剂应同时具有防锈作用。

模板使用后应按规定修整保存。

④钢模板制作和安装应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铁路组合钢模板技术规则》(TBJ 212)的规定。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平整光滑。

⑤模板上的重要拉杆宜采用螺纹钢杆并配以垫圈,伸出混凝土外露面的拉杆宜采用端部可拆卸的钢丝杆。

拉杆采用的钢筋,不论其直径大小,如需接长时,均应采用焊接接头。

⑵钢筋①安装钢筋时,钢筋的位置和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在多排钢筋之间,必要时可垫入短钢筋头或其它适当的钢垫,但短钢筋头或钢垫的端头不得伸入混凝土保护层内。

②安装钢筋骨(网)架时,应保证其在模型中的正确位置,不得倾斜、扭曲,也不得变更保护层的规定厚度。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装钢筋骨(网)架时,不应妨碍浇筑工作正常进行,不应造成施工接缝。

③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对已安装好的钢筋、预埋件(钢板、锚固钢筋等)以及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垫块进行检查。

当发现不符合相关要求时,应及时纠正或返工。

⑶混凝土①混凝土浇筑前,应有适合浇筑方式的配合比和坍落度,认真检查搅拌设备计量装置的准确性,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应根据天气情况和运距预留其坍落度损失值,混凝土到达现场后严禁加水。

②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施工机械(具)的工作状态、施工人员安排、施工用电及备用电力、混凝土运输交通情况等进行检查,确保混凝土浇筑顺利进行。

③混凝土浇筑可采用吊机和料斗、汽车泵以及地泵等机械进行浇筑。

混凝土在拌和、运输、浇筑过程中,浇筑现场和搅拌站应密切联系,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

④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对于浇筑面较大的底板混凝土时,应分层分段连续推进。

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时应伸入下层混凝土 5~10cm 左右,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的结合。

振捣过程中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其它预埋部件。

⑤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及时修整、抹平混凝土裸露面,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

抹面时严禁洒水,并应防止过度操作影响表层混凝土的质量。

寒冷地区受冻融作用的混凝土和暴露于干旱地区的混凝土,尤其要注意施工抹面工序的质量保证。

五、涵背回填⑴涵背回填必须在涵身结构混凝土或砌体砂浆达到设计强度,并涵身防水层施工完毕经检查合格后进行。

⑵过渡段填筑必须从涵洞两侧同时、对称、水平分层进行施工,并应逐层碾压密实。

涵洞两侧紧靠边、翼墙部分和涵顶 1.0m 以内高度范围,宜采用轻型机械施工,并应防止施工机械冲撞、推压结构物,涵顶填筑厚度超过 1.0m 后,方可通行重型施工机械。

涵洞附近路基填石时,应严格按设计填料和要求施工,并保护涵洞防水层不遭破坏。

⑶涵洞顶部两端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其填筑施工应符合路基施工的有关规定;靠近涵身的部位,应平行于涵身进行横向碾压。

大型压路机碾压时,不得影响涵身的稳定。

⑷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应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分层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0cm,碾压遍数应通过试验确定。

⑸路堤与涵洞过渡段填料和结构形式应满足设计要求。

当涵洞顶至路基面高度小于1.5m 时,涵洞顶面以上路堤填筑级配碎石。

涵洞顶面及其两端20m 范围内路堤级配碎石应按设计掺适量水泥。

六、沉降缝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的道数、缝宽和位置,并按规定填塞嵌缝料,用有纤维掺料的沥青嵌缝膏或其他材料封缝。

七、附属工程⑴锥体施工①填筑前应对原地面进行处理、压实,并准确放样。

②锥体填筑材料应满足设计要求。

③锥体应与桥台过渡段同步施工。

施工中应采用机械分层填筑压实。

锥体填筑的检查项目和标准应与相邻路堤标准一致。

④锥体护面施工须挂线,砌面要平顺。

砌筑时不允许边砌边补土。

锥体护面铺砌应自下而上分段进行。

反滤(垫)层应按规定分层做好,并应边做反滤(垫)层边砌筑,同时做好沉降缝和泄水孔。

⑵框架桥顶面防排水①顶道碴槽面应做好防水层、保护层与排水坡度,平顺无凹坑。

桥面防水层严禁在雨、雪天和五级风及其以上时施工。

其施工环境气温条件除符合材料本身的要求外,尚应符合表 13.1.5-1 的规定。

表13.1.5-1 防水层施工环境气温条件②框架桥两侧防水层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③保护层施工时,不得损坏防水层,保护层应表面平整,周边新旧混凝土粘结牢固、密贴,排水坡满足设计要求。

13.1.6施工机械及工艺装备一座框架桥(涵)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见下表 13.1.6-1。

13.1.7作业组织一座框架桥(涵)施工作业人员配置可参考表 13.4.7-1。

13.1.8材料消耗⑴框架涵主体结构的材料主要有:钢筋、混凝土、止水条、防水板、保护层垫块等。

⑵临时周转材料主要有:模板、支撑脚手架钢管、拉杆、吊装钢丝绳等。

13.1.9生产效率框架涵在机械和人工保证的情况下,每节框架涵身一般施工工期为20 天,总体工期应控制在 3 个月以内,工期效率见表 13.1.9-1。

13.1.9-1 框架涵工期效率表13.1.10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一、施工安全措施⑴应遵照执行《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1-2009)、《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

⑵每道工序开始前,及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并在实施过程中督促检查。

⑶现场道路平整、坚实、保证畅通,危险地点悬挂安全标志,符合安全规定的标牌。

⑷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的规定执行。

⑸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安全的事故隐患。

⑹基坑开挖时,根据土质情况,及时做好临时支撑,在岩体破碎或土质松软地段,基坑开挖面不能太大,不能暴露太久,防止坍塌伤人。

二、环境保护措施1、水污染的防治措施⑴施工废水、生活污水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不得直接排放。

⑵清洗骨料的水和其他施工废水,采取过滤,沉淀或其他方法处理后方可排放,以此避免污染河道和周围环境。

⑶施工机械的废油废水,采用隔油池等有效措施加以处理,不得超标排放。

2、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⑴机械车辆途经居住场所时应减速慢行,不鸣喇叭。

⑵在比较固定的机械设备附近,修建临时声屏障,减少噪声传播。

⑶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夜间施工不得使用噪声大的机械。

3、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⑴施工现场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堆放,统一弃于指定地点,不得随意弃放。

⑵报废材料应立即运出现场并进行掩埋等处理。

对于施工中废弃的零碎配件,边角料,水泥袋、包装箱等及时收集清理并搞好现场卫生,以保护自然环境与景观不受破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