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报告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报告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报告佟玉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401 3140105071一、作者概况简·雅各布斯出生于宾西法利亚州的一个小镇,家族中的女子与男性被同等对待且都拥有自己的事业。

这一传统塑造了她果敢而特立独行的性格。

中学毕业后的雅各布斯没有选择进入大学,而是接受了一段时间速记员的培训,在一家报社作义务记者。

经济大萧条时期她去了纽约,为时尚杂志撰稿。

22岁的时候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了两年。

在和一位擅长医院规划的建筑师结婚后,雅各布斯受其影响,对建筑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6岁(1952年)时任《建筑论坛》的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过程中,逐渐对传统城市规划产生了怀疑。

1959年,她针对美国大规模改造城市所导致的社会危机写了一篇文章《市中心区为人民而存在》而开始崭露头角被人所知。

两年后,这本名为《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重磅炸弹”诞生了。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英文版于1961年出版,中文纪念版(第二版)是2006年发行的。

这本书从日常的观察引发思考,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集中批判美国大城市的实际问题。

雅各布斯的表述通俗易懂却煽动性强,在普通大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其人文关怀下的规划理论对当时美国有关城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都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被誉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于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极具借鉴意义。

二、书籍概述全书一共分为导言和四个章节。

第一章通过观察城市中最普通的场景和时间,主要写了城市中人的社会行为;第二章探讨城市多样性的四个原则,这是全书的中心部分;第三章从城市在真实生活中是如何被使用、城市中的人是如何行事的角度,考察了衰落和更新的某些方面;第四章则是在住宅、交通、设计和管理实践方面的一些建议。

1、导言城市有着远比车辆交通要错综复杂得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只有了解城市在真实生活中是怎样运转的,抛开那些统治现代城市规划和重建改造的正统理论,才能在城市改造中知晓何种规划、何种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经济的活力,何种实践、何种原则会窒息城市特性。

作者指出,这是拯救城市的唯一方法。

但目前的正统的规划理论却用既定的表面的过于单一且主观的套路去塑造城市应该是什么,而非以市民的实际使用角度去解读城市到底是什么。

2、城市的特性第二章有5个小节,前三个都以城市人行道为论述主角,分别写了城市人行道在维护城市街道和街区安全、维持街区人与人的交往和地区之间交叉活动产生的活力、教导和监督孩子们的成长三大方面所起的作用。

第四第五小节则讨论了街区公园和城市街区的作用。

2-1人行道的用途:安全街道及其人行道,是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的最重要的器官。

它可以帮助保护行人的安全。

但前提是它需要有足够的活力,从而能够吸引许多本街道或者外街道的人在其上行走,使其时时刻刻充满着监视的眼睛,从而消除街道不安全的隐患。

一个有吸引力的街道应该是这样的,沿街分布着形形色色的小店,其中混合一两栋白天人来人往的办公楼和夜晚也活力不减的小酒吧或者电影院,周围还应分布一些住宅区。

这样的街道里,街上随时可见来往的人,从白天到晚上,这些公共街道地带总有人在监视,并且持续不断。

这就为街道提供了稳定的安全保障。

2-2人行道的用途:交往在长时间的过程里,人行道上会发生众多微不足道的公共接触,正是这些微小行为构成了城市街道上的信任。

并因为这种信任而产生一种潜在的关注街道的意识。

在缺少街区商业和人行道生活的城市区域里,居民们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互相隔离的状态——因为没有什么日常的频繁细小的活动能把他们凑到一起,而不侵犯各自的隐私。

人行道上保证安全的设施也能丰富人行道上的生活,因为这些设施提供的公共接触是人行道上产生生活活力的必须前提。

2-3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孩子们在人行道上玩耍时,能受到人行道气氛和行人行为的影响。

2-4街区公园的用途因为缺乏活力和人气,美国许多大城市的街区公园即使环境优美也无法逃离衰败的命运,不仅其中的公共设施被蓄意破坏,甚至成了藏污纳垢的弃园。

一个广场公园要想成为成功的案例,必须要实现周围地区功能的多样化,以及由此促成的使用者及其日程的多样化。

更具体来说,就是要具备一个多样性的边缘地带和一块同样多样性的街区府邸,这样丰富的街区环境中的多样性楼群布置可直接为公园提供不同的使用者。

2-5城市街区的用途大城市有三种街区类型:(1)整体的城市,即指我们的城市,一个整体的大街区,它造就了生动有趣的街道;(2)街区单元,它是街道自治功能的后果——不仅是监视网和日常联系网的具象化,也会给其间的各个街道提供相互支持的前提;(3)地区——“城中之城”,造就这个地区范围的不是分界线,而是交叉使用和活力,它是协调街道与整个城市之间关系的重要存在。

3城市多样化的条件这一章是全书的重点中心章节,先总述了四个产生多样性的因素,然后分小节对其扩充论述。

第一个因素涉及多元化混合的首要用途。

这里的首要用途指的是在城市中目标较大的能把人引向一个地方的公共元素,如办公楼、工厂、住宅寓所、博物馆、图书馆和画廊等等。

首要用途的棋子应该搭配得当,不能随意搁置。

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小街段。

相比那种一条条冗长乏味互不关联的长街道,容易让人产生的隔离无助感,小街段拥有着许多先天优势。

它们组成的关系网互相通达、融合相间,商业点也会大幅度增加,为市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方便的同时也为街区带来了更多的安全监视和活力场所。

另外,街道出现频繁和街段的短小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他们可以让城市街区的使用者拥有内在有机的交叉使用。

第三个因素是老建筑——很普通、其貌不扬、价值不高。

对临街商业来说,这些老建筑相比新建筑所需维持生活正常运转的费用更少。

这就不会为那些成百上千的普通企业带去高额的费用压力。

第四个因素是对人口集中度——或密度的要求。

作者同意人群集中在一起时才会产生便利的价值的观点,并从城市住宅密度问题的角度入手,探讨又一个为城市提供活力的必须因素。

并且认为高密度的街区不一定拥挤。

作者指出,从营造城市活力的必要性来说,“度”存在的情况下,高住宅密度和高住宅用地覆盖率是值得支持的。

4衰退和更新的势力第四章的描述主要涉及城市更新下的四种动态的过程。

4-1多样性的自我毁灭有这么一个现象:在活动既多又非常成功的街道中,当它的受欢迎程度和吸引力增到某个值开始,街道上的多样性增长将达到一个基点,如果再有新的增长则主要会形成对已有的多样性的竞争。

这样的竞争势必会让街段的价位得到大幅度提高,一些原有的低价值用途或者重复用途会因为他们占用的土地和产出不成比例而被淘汰出局,最终导致区域的日趋衰败。

面对多样性自我毁灭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阻止在一个地方过度复制一种用途。

作者随后列举了三种方法,通过它们的彼此结合可以促进重复用途的分散。

(1)目标是多样性的划分;(2)公共建筑的“坚强性”;(3)竞争性分散。

4-2交界真空带的危害城市中一个用途过于单一的大面积区域,会因其自身给人的有种表示“此路不通”的灰色气场而让紧邻其的街道甚至一个地块都缺乏吸引力,变得死气沉沉。

于是交界处(交界地带)的周边区域就诞生了一个无用途的真空地带,而这些真空带往往会变成窝藏破坏力的街区。

4-3非贫民区化和贫民区化作者认为只有非贫民区化才能解决城市贫民区的问题。

非贫民区化的基础是创造一个活跃的气氛,使得贫民区里的人能够享受城市的生活和人行道上的安全,让那些即使有经济条件离开这里的人们也自愿留下来。

并且那些发生城市多样化的条件也要被吸引进来,让相当比例的居民和经商者相信留在这里发展他们自己的计划是值得的可行的。

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地区人口数量的下降,因为逐渐受欢迎的区域让居住者们有能力搬出拥挤的小屋,而那些停留在贫困阶段的人会选择离去。

使作者惋惜的是,这个过程在起初时不会在金钱上产生大收益,所以那些规划者、建筑师、政府官员、开发商等丝毫没有看到非贫民区化的苗头而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毁灭性的的措施。

4-4渐次性资金和急剧资金城市里存在三种资金:(1)来自常规的、非政府的借贷机构的信贷;还有各类小型的抵押贷款机构;(2)由政府提供,源自税收,或者是政府的借款能力;(3)来自非官方,非正式的投资,也就是说来自“地下世界”的现金和贷款。

5不同的策略最后一章从5个视角分别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高频问题进行了解析和对出谋划策。

(1)对住宅的资助中作者提及了房租担保法的策略。

这是有关政府机构为形色不一、有新有旧的单栋房子或楼房供给担保,以便招引私人开发商到这些街区建这样的房子的一种策略。

(2)小汽车的“达及能力”是指能够达到的空间区域的能力。

随着小汽车的“达及能力”的增加,城市使用者的集中度就会下降,一个布局合理、紧凑的市中心区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区域极广、分布极散,在形成大都市的设施多样性和选择方面无能为力的“四不像”地方。

城市对汽车的限制将有效的阻止城市空间被路面蚕食的过程。

(3)城市生活并不是艺术。

城市设计者们应该形成一种有助于城市运行的思想体系,即能阐明、体现和解释城市间各种事物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动态秩序的思想。

(4)我们需要把廉租住宅区重回整个城市的构筑中,并且这些住宅区需要被注入那种属于健康城市的特性。

(5)大城市政府变得越大,市民的监督也就越来越无效。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进行协调的组织机构,而是一个能够在需要的地方——具体的、个别的地方——进行协调的规划单位。

这里就引入了行政地区的概念。

三、个人感悟对于刚刚步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这一专业的我来说,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城市规划理论与专著曾经一度是不可侵犯的,我曾天真的以为只要硬啃前人留下来的“宝典”,就一定能在该领域有所作为,在城市化进程中留下自己的脚印。

直到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这本《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我才恍然大悟,庆幸自己还没走上自以为是,贻害他人的不归之路。

读罢此书我发现这样的现象就在我的身边。

我的母亲住在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的一个名为“卧云新村”的小区中,小区处在龙幡路东侧,向南直达方兴大道,向北直达卧云路。

南北将尽一公里的路程有三条路口从小区内部通向龙幡路,路口处分布各色服装店、食品店、餐饮店和药店等,靠近龙幡路的一排商业店面更是热闹非凡。

在其中两条路口中间有一个小广场,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从不间断,你总能看到买东西的人从这里穿梭,大人领着孩子们在这里玩耍,到了晚上又会有风雨无阻的大爷大妈们来这里跳上一段,从通俗到高雅无所不能。

这一切跟雅各布斯所描绘的街道生活十分相似。

我的母亲住在这里不仅生活安逸,而且生活安全也很有保障让我很安心。

相比如此,龙幡路另一侧,仅五十米距离的另一个小区“远大••尚林苑”却是另一番景象,这显然是一个新开发的富人区,高楼林立,外表崭新,巨大的围墙将小区围得密不透风,仅仅留几个小小的门与道路相通,给外面的人一种“禁地”的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