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全面]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全面]
3、有效降水量P0
(1)设计降水量 对当地多年降水资料进行频率分析,按25%、
50%、75%的降水保证率(指多年期间降水量能够 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与"灌溉设计保证率"类似) 选定三个降水典型年,根据典型年中的降水量、 降水分布情况,设计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降水量 及其出现的时间。
3、有效降水量P0
m
Wmax
Wmin
667
H
(
' m
ax
' m
in
)
(三)水量平衡法资料的确定
1、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实施灌水时计划调节、 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一般可取为作物的主要根系活动层,需根据当 地实际情况确定。与作物种类、品种、生育阶 段、土壤性质以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有关。对 某一特定作物其深度随作物的生长而增加。
现蕾期 开花结铃期 吐絮期 0.4~0.6m 0.6~0.8m 0.6~0.8m
拔节期 孕穗期 抽穗期 灌浆期 0.4~0.5m 0.5~0.6m 0.6~0.8m 0.8m
2、土壤适宜含水量及上、下限的确定
土壤适宜含水量: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含水量,介于
θmax与θmin之间。
冬小麦、棉花和玉米各生育阶段要求的土壤适宜含水量
以作物需水规律和气象条件(特别是降 水)等作为主要依据,从当地具体条件出 发,针对不同水文年份,拟定湿润年(频 率为25%)、一般年(频率为50%)和中等 干旱年(频率为75%)及特旱年(频率为 95%)四种类型的灌溉制度。
(二)研究灌溉制度的意义 1)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 是已建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 水的重要依据。
'
(四)旱作物播前的灌水定额(M1)的确定
播前灌水的目的在于保证作物种子发芽和出 苗所必须的土壤含水量或储水于土壤中以供作物 生育后期之用。播前灌水往往只进行一次。一般 可按下式计算:
M1 667 H (max 0 )n
M1
667 (m ax
0 )
水
H
思考题 1、试述作物灌溉制度的内容和确定方法? 2、试述旱作区水量平衡方程中各要素的含义 及用图解法确定旱作物灌溉制度的步骤? 3、某一时段灌水定额如何计算?
拔节期后 70~80% 成熟期 55~70% 灌浆成熟期 70%左右
土壤含水量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既不产生深层渗漏,又要满足作物对土壤空 气含量的要求,故一般可取为田间持水量。
2)土壤含水量的下限土壤允许最小含水率[θmin]
应大于凋萎系数,以作物生长不受抑制为准,一 般以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计。根据经验取60% 左右的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点)比较适宜。
其大小与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性质、作物 种类、作物需水强度、气象条件、根系层土壤含 水量等有关。地下水位越接近根系活动层,毛管 作用越强,地下水补给量也越多。
一般要通过田间试验来确定地下水对农田 的补给强度。地下水(或下部土层)对根系层的 补给可在实测两层间土壤含水量(或基质势)变 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土壤水分通量获得 。
2、生育期灌溉定额M2
在水稻生育期任何一个时段(t)内,农田水 分的平衡关系可表示为:
h1 +P +m-WC-d= h2
时段内的排水量
h1、h2:时段始、末田面水层深度(mm)
h1 p m WC d h2
水稻生育期内任一时段 农田水分变化图解法
如果时段初的农田水 分处于适宜水层(水田
上限(hmax),经过一个
二 、水量平衡法确定水稻的灌溉制度
(一)原理:水量平衡原理确定灌溉制度 不同之处: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需在田面维持一定深度的 水层,根系层土壤多数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应考 虑稻田的深层渗漏问题(排水);
确定水稻灌溉制度时,应以淹灌水层深度的 变化为依据。
(一)原理 我国水稻栽培主要采用育秧移栽方式
秧田灌溉
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水文 年份,仔细调查这些年份不同生育期的作 物田间耗水强度[mm/d]及灌水次数、灌水 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并由此确定 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灌溉试验站 已进行了多年灌溉试验工作,积累了一 大批相关的试验观测资料,这些资料为 制定灌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有效降水量P0
(2)有效降水量的计算 有效降水:能被田间作物有效利用的当地降水。 一般认为小于2mm(亦有认为小于5mm)的降水 对作物无实际意义,为无效降水;降水过大将 产生径流和深层渗漏,此两者也为无效降水。 因此,有效降水量一般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P0 = P - P径 - P渗
3、有效降水量P0
m3/hm2);ET=et,e为t时段
内平均每昼夜的作物田间 需水量(mm或m3/ hm2)
(二)原理
为了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土壤计划湿 润层内的土壤含水量(或储水量)必须经常保持 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通常要求不小于最小允许
含水量θmin(或最小允许储水量Wmin)和不大于最 大允许含水量θmax(或最大允许储水量Wmax)。
3)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指标制定
作物对水分的生理反应可从多方面反映 出来,利用作物各种水分生理特征和变化规 律作为灌溉的指标,能更合理地保证作物的 正常生长发育和它对水分的需要。
4)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灌溉制度
水量平衡法以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 化(水田)或土壤水分变化(旱田)为依 据,从对作物充分供水的观点出发,要求 土壤含水量降至下限时则应进行灌水,以 保证作物充分供水。
根据灌区当地条件采用 先进的育秧方法确定
稻田灌溉
泡田灌溉
本田灌溉 生育期内灌溉
1、泡田定额 M1 M1 = (h0 + s1 + e1 t1 -P1)
=0.667(h0 + s1 + e1t1-P1)
(mm) (m3/亩)
M1 : 泡 田 定 额 ; h0 : 插 秧 时 田 面 所 需 水 层 深 度 (mm);s1:泡田期的渗漏量,即开始泡田到插秧 期间的总渗漏量(mm);e1:泡田期水田田面平均蒸 发强度(mm/d),可用水面蒸发强度代替; t1:泡田 期日数(d); P1:泡田期内的降雨量。
一、灌溉制度的内涵及确定方法
(一)灌溉制度的定义 灌溉制度: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 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 了获得高产或高效,所制订的向农田灌水的适 时适量的方案。包括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 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日 期、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 指一次灌水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5、计划土壤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可利用水量
作物生育期内计划湿润层的深度是不断变化
的。若计算时段内计划湿润层深度无变化,则WT
项可设定为零;若时段内计划湿润层变化较大,
由于计划湿润层的增加,将增加部分有效水量,
此时,WT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WT 667 (h2 h1)n
WT
667(h2
h1) 水
当计划湿润层内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或储
水 量 ) 降 低 到 或 接 近 于 最 小 允 许 值 ( θmin 或 Wmin)时,即需进行灌溉,以补充土壤水分,
维持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原理 例如某时段内没有灌溉也没有降雨,土壤计划湿 润层也无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储水量将 降至下限,其水量平衡方程可写为:
灌溉定额: 指作物全生育期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单位:㎜,m3/hm2。
灌水次数: 农作物在整个生育期中实施灌溉的次数。灌水
时间以作物生育期或年、月、日表示。
➢灌溉制度随作物种类、品种和自然条件及 农业技术措施的不同而变化。
➢由于拟建灌区规划设计或已建灌区管理工 作的需要,灌溉制度一般都需在灌水季节前 加以确定,带有部分估算(预报)性质。
(1)选择降水典型年的方法有三种: a)按年降水的频率选择典型年。因降水量 在年内分布不均,尤其是在灌溉季节内降水 变差大的地区,雨情往往会不符合设计要求。
b) 按作物生长时期降水量的频率选择典型年。 如果灌区主要作物的生长期大致相同时,用此 法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c) 按年降水的变化特征分阶段选择典型年,例 如可以按干、湿季分别统计计算降水量发生的 频率。
冬小麦、棉花、玉米各生育期较典型的计划湿润层深度
冬小麦 棉花 玉米
生育期 计划湿润层深度
生育期 计划湿润层深度
生育期 计划湿润层深度
幼苗期 0.3~0.4m
幼苗期 0.3~0.4m
幼苗期 0.3~0.4m
分蘖期 拔节期 抽穗期 灌浆期 0.4~0.5 m 0.5~0.6m 0.6~0.8m 0.8~1.0 m
2)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 和品质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 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三)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
积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 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应 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Wmin W0 K ET
土壤计划湿润层(H)内储水量变化
(二)原理
判断是否需要灌 比较θ0 ( W0 )与 θmin(Wmin)
什么时候灌 灌多少
t W0 Wmin ek
时段末的灌水定额(m3/hm2或mm) 则为(注意单
位换算):
m Wmax Wmin 667 nH (max min)
时段的消耗,田面水 层降到适宜水层的下
限(hmin),这时如果没
有降雨则需进行灌溉, 灌水定额即为:
m hmax hmi壤计划湿润层(根系层)H内
的水量平衡可表示为:
Wt W0 Wr P0 K M 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