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826-840)①摘要:本文整合部分生态城市研究者其相关文献中的观点及其理论,进行以下综述:一、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本质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二、生态城市中的人文生态:从人文生态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中国城市建设案例:简单举例临沂、惠州和海口三座城市的城市建设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四、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措施:以人为本,综合政府监管,区域合作等。

关键字:生态城市人文生态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城市是人类的主要集聚地和集聚形式之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作为一个独特的经济系统,城市具有高度集聚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并依靠这些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产生相应的经济能量,创造国民财富。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

“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2050年将达到61%。

可以说,21世纪是真正“城市化”的世纪。

”③而另一方面,城市化也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生态失衡,由此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而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建设一个高效、健康、平衡的城市社会,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正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界日益重视的课题。

生态学的观点、原理也就进入了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

一、生态城市概述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有一定差别。

当前,针对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说法不一。

理查德·雷吉斯特强调生态城市是指生态方面健康的城市,它所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并充满活力与持续力。

同期,亚尼茨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按生态学原理建造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它可以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其所有的生态要素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唐顿则把生态城市的作用提高到决定人类命运的高度,他认为生态城市能够拯救当今世界,生态城市是治愈地球疾病的良药,它包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

④王全喜认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

”⑤因此,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

⑥2、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本质依据上述各种生态城市的涵义理解,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显而易见。

苏廷良认为,在环境方面,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在经济方面,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要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生产方式;在社会方面,要求居民有①2010年10月16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②杨彤.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经济管理,2006,(14):90~96③薛华培.对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与重点内容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7④苏廷良.试论生态城市的构建途径[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5~77⑤王全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4):70~75⑥王全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4):70~75良好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的责任感、有文明勤俭的绿色消费方式;在管理方面,要有健全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不仅要有环保和环卫方面的法规,还要有节约资源、能源以及物资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

①宋言奇认为:“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城市是一个缺陷很大的生态系统。

”②首先,就结构而言,自然生态系统呈金字塔型结构,生产者大于消费者。

而城市生态系统呈倒金字塔结构,生产者少而消费者多,分解者又处于相对缺失状态;从功能角度而言,自然生态系统甚至农村生态系统自身能实现物质循环,而城市生态系统自身难以实现物质循环;从景观角度而言,城市是人工化的环境,这造成许多生态问题,如热岛效应、干岛效应等等。

基于以上,城市必须依赖其他生态系统才能得以维系:城市从农业生态系统中获取粮食,从矿山生态系统中获取能源与资源,从森林生态系统中获取木材,从江河生态系统获取淡水与水产品,同时城市必须把它自身产生的污染物排向其他生态系统。

其中,生态城市首先是区域城市,生态城市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减轻区域的生态负担。

③显而易见,对生态城市的分析,不应只局限于城市自身,而是从城市的生态支持系统的角度切入,在区域甚至全球的更大框架下进行的。

脆弱的城市要得以维系,必须依赖它的生态支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

城市生态系统与其生态支持系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脱离区域研究城市生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没有公平的生态城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因为它是以更大的地域、更多的人难以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

二、生态城市的人文生态“生态城市”的本意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迭加并协调发展,也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缺一不可,即城市自然生态的建设和保护,关键又在人。

④近几十年以来,生态学迅速从以生物为主转向以人类和人类社会为主开展研究。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然有一门人类生态学,这门本来应该属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由于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王保畬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生态城市问题研究应不限于人类生态学特性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甚至更侧重于以社会为主体,即人类生态学便同时称为社会生态学。

1、人文生态内涵王保畬认为,人文生态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起着互相影响、补充、制约和渗透的作用。

物质形态的人文生态,既是精神形态人文生态发挥作用的结晶,又是精神形态人文生态不断物化和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

精神形态的人文生态好像是无形的,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在城市人文生态环境中居于突出的地位,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的改良有着巨大的、深层次的作用。

但是,精神形态的人文资源作用的发挥,又必须受到制度法规的制约,制度法规可以引导、保障精神形态的人文资源发挥正面、积极、促进的作用,防止、约束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消极、阻碍的作用。

在构建生态城市的宏伟工程中,应该从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三个层面通盘规划建设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使其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并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荣。

良好人文生态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⑤2、人文生态本质特征人文生态对生态城市建设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人文生态有两个本质特征:(1)以人①苏廷良.试论生态城市的构建途径[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5~77②宋言奇.生态城市首先是区域城市———解读生态巨匠威廉•里斯的生态城市思想[J].中国发展,2006,(4):45~47③宋言奇.生态城市首先是区域城市———解读生态巨匠威廉•里斯的生态城市思想[J].中国发展,2006,(4):45~47④王保畬.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J].学习与实践,2006,(12):150~156⑤王保畬.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J].学习与实践,2006,(12):150~156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是因为人是城市的主体。

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是为城市居民建设美好的家园和优良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又必须依靠人,调动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以文为魂。

所谓“以文为魂”,是因为一座城市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有各自的一条文脉。

以文为魂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延续和发展城市优良传统和文脉。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是其两大子系统,必须统筹考虑,精心策划。

其中的人文生态环境建设也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

因此,既要有总体的规划、分阶段的要求,又要明确重点,实行在充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有重点的开发建设,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王保畬认为,一座城市从诞生到延续、发展、变迁,必然会产生许多历史事件,形成一批名胜古迹,涌现若干历史人物,可以通过市民推荐、讨论、遴选,经专家评审确定若干个重大历史事件、重点名胜古迹和重要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城市的“文脉”和“名片”内容。

3、构建重点人文景观保护区域,凝炼城市人文精神,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利用城市历史文化是人文生态的宝贵资源。

在旧城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护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防止盲目追求以旧换新、推倒重来的思想,避免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物被湮没,就必须提高人文意识,确立保存城市记忆的思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重点人文景观保护区域,以延续城市文脉。

王保畬认为,人文精神是城市人文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

城市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居民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品牌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城市传承历史、珍惜现在、战胜困难、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是人文生态的重要内容。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个性,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个性往往体现在非物质文化之中,并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民族或区域的民众千百年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文精神和民间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和地域之间区别与差异的真正意义上的有力证据。

因此,构建重点人文景观保护区域,凝炼城市人文精神,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利用,是我们每个民族或区域人民应该努力做到的事情。

①三、生态城市建设举例生态化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中必然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环境绝对面积的减少,并使之在一定的区域内产生质变或消失。

这种变化是长期的、潜在的,其后果是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现代城市中最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和生活垃圾问题。

薛华培认为,如今生态城市理论在国外已经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城市正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例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和伯克里市、德国的弗莱堡、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丹麦的哥本哈根、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和阿德莱德市、日本的千叶新城等城市都已启动了生态城市建设计划,取得了许多可用于实际操作的成功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