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58篇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合集-完整版

高考58篇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合集-完整版

一、《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 )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 )始舍于其址,而( )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 )院者,褒之庐( )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 )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 )其出,则或(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至于( )暗( ) (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二部分:【情境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上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上文“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5.《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6.《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3.险以远则至者少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6.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二、《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后汉书》)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援前在交( ),还书( )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 )结( ),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 )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

父丧( )客,数郡毕至。

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 ) ( )之士,所谓刻( )不成尚类( )者也。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 )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 )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第二部分:【情境默写】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马援希望侄子学习龙伯高,因为龙伯高为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比喻不切实际地攀求过高的目标,好高骛远,终无成就,反成笑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2.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3.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三、《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 )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 )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 )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 )然有归( )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 )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 )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 ),当敛裳( )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 )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 )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 ( ) ( )而独悲?悟( )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 )微。

乃( ) ( )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 )。

引壶( )以自酌,( )庭( )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扶老以流( ),时矫首而( )观。

云无心以出( ),鸟倦飞而知还。

景( ) ( )以将入,抚孤松而盘(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 )忧。

农人告余以春( ),将有事于西( )。

或命巾车,或( )孤舟。

既( ) ( )以寻( ),亦( ) ( )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 )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 ) ( )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 )以孤往,或植杖而( ) ( )。

登东( )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 ) ( )!第二部分:【情景默写】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4.《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3.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四、《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郭( )驼,不知始何名。

病( ),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 ),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 )。

他植者虽窥( )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 )也,能顺木之天,以( )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 )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 ) ( )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 )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 )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 )尔植,督尔获,早( )而( ),早织而缕,( )而幼孩,遂而鸡( )。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 ) ( ) ( )以劳吏者,且不得( ),又何以( )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 )。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 )。

第二部分:【情景默写】1.《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郭橐驼外貌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他所种之树,不但都能成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4.《种树郭橐驼传》中,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________________”,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5.《种树郭橐驼传》最后一句“________________”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答案】1.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2.且硕茂早实以蕃3.其培欲平其土欲故4.若不过焉则不及5.传其事以为官戒五、《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 )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 )晋以归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