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的发展史


• •
• • • •
汉字的发展
•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 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 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 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 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 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 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 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 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 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 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 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 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 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 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 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 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 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汉字的发展史
• 汉字的资料 • 汉字的发展
• 小篆到隶楷 • 汉字发展的历程
汉字的资料
•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 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 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 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 说和图画说等。 结绳说 《北史· 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 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 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 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 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 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 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 干· 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 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小篆到隶楷

• •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 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 篆。 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 改篆书 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划,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 要。 汉字演变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 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 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 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 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划构成的。自隶 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 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 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 书占据正统地位。

• •
汉字的图片


汉字发展的历程
• •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 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 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 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 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 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 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 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 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 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 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 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 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 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 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 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 为——“秦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