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3、食品安全危害 易受污染食品:海产品、盐腌制品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五、肉毒梭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革兰氏阳性杆菌; 当环境温度<15℃或
>55℃、或pH<4.5或>9 时,不能繁殖; 干热180℃、5-15min, 或高压蒸汽121℃、 30min、或湿热100℃、 5h才能致死
第二节 细菌
七、产气荚膜梭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人和动物肠
道; 革兰氏阳性杆菌; 最适宜温度45度。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致病性,又称致泻性大肠埃希氏杆菌;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最适宜温度37℃; 最适宜pH7.4-7.6。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二、大肠埃希氏杆菌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导致严重腹泻、败血症、胃肠炎等。
3、食品安全危害 易受污染食品:牛肉、奶、果汁、蔬菜、干酪、面包等。海海水、海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
革兰氏阴性杆菌;
最适宜温度30-37℃;
嗜盐畏酸(海水中存活50天、
1%食醋或盐酸中5分钟死
亡);
90℃下1min即死亡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四、副溶血性弧菌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主要为活菌入侵肠道致病,少数因溶血性
毒素引起; 腹痛、腹泻、呕吐等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三、葡萄糖球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广泛分布于空气、土壤、 水以及物品上; 革兰氏阳性球菌,人畜 共患病原菌;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三、葡萄糖球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绝大多数不致病,金黄色葡 萄糖球菌具有致病性; 最适宜温度37℃;最适宜 pH7.4; 对外环境耐受力强,在干燥 衣物、食品等中可存活数月; 煮沸可迅速杀死
脱色剂后,复合物将溶出,因此呈无色,
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
红色。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一、沙门菌属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革兰氏阴性直杆菌; 最适宜温度35~37℃;不 耐热,55℃下1h或60℃下15-30min死亡; 不分解蛋白质、不产生靛基质,污染食物
后无感官性状的明显变化。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一、沙门菌属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革兰氏阴性直杆菌; 最适宜温度35~37℃; 不耐热,55℃下1h或60℃
下15-30min死亡; 不分解蛋白质、 不产生靛基质,污染食物后
无感官性状的明显变化。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生物性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细菌(bacteria):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 膜包裹,只存在拟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 胞生物(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 有机体。
绝大多数直径大小在0.5-5μm之间(球菌、 杆菌、螺旋菌)。
食品细菌:致病菌、相对致病菌、非致病菌; 污染食品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 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的70%以上。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革兰氏染色 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由
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1853 年-1938年)于1884年发明。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 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 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 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 而用以分类鉴定。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五、肉毒梭菌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肉毒素是目前已知的化学毒物和神经毒物
中毒性最强的一种; 致死率为30%-50%
3、食品安全危害 易受污染食品:蔬菜、豆类、鱼类、民间自
制的发酵制品等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六、蜡样芽孢杆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革兰氏阳性杆菌; 对酸环境敏感(pH5下
第二节 细菌
一、沙门菌属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以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为最多; 平均死亡率4%-5%。
3、食品安全危害 易受污染食品:主要为家畜肉、蛋类、家
禽肉和奶类及其制品。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二、大肠埃希氏杆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部分具有
明显受抑制); 耐热,100度下20-25分
钟方可致死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六、蜡样芽孢杆菌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产生肠毒素; 污染食物后无感官性状的明显变化; 呕吐型或腹痛型胃肠炎等
3、食品安全危害 易受污染食品:米饭、米粉、乳、肉类及制
品、蔬菜、水果等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三、葡萄糖球菌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产生多种毒素和酶; 病程短,1-2天可恢复
3、食品安全危害 易受污染食品:乳及乳制品、腌制肉、蛋及
蛋制品、各类熟食制品等。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四、副溶血性弧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广泛分布于温热带地区的近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二节 细菌
革兰氏染色原理
1、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
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2、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
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复合物遇脱色剂
处理时不脱落,使其仍呈紫色。
3、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
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
桂林理工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
第三章 生物因素对食品安 全性的影响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细菌 第三节 真菌 第四节 寄生虫 第五节 病毒 第六节 食品的腐败变质 思考题
第3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生物性食品安全危害:食品在种植、生产、 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烹饪直 到食用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外来的生物性 有害物质混入、残留或产生新的有害物质, 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主要是食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