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郑州二模)从17 世纪90 年代起,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从而保护本国的纺织业。
同时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
这() A.反映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压迫B.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C.表明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D.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解析:选B据材料“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可知这有利于保护英国国内市场,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故选B项;法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棉纺织业技术水平,排除C项;17世纪的印度、法国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
2.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签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等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
这一做法()A.体现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B.导致英法两国关税收入大幅下降C.体现了国家大力干预经济D.缓和英法两国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解析:选A结合题中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可知,此时英法两国的工业革命大致完成,因此英法两国互相降低关税体现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A项正确。
3.有学者指出,1680年英国工人的工资是印度工人的4倍,原材料的价格和印度差不多,英国资本相对廉价但人工价格较高,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18世纪后期才发生改变。
该学者意在说明()A.英国经济水平长期落后印度B.工业革命使英国工人生存条件恶化C.光荣革命维护了工人的经济利益D.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推动技术革新解析:选D结合材料中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前英国资本相对廉价但人工价格较高导致其生产成本较高,一直到工业革命发生后这一现象才发生改变,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技术革新)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增强竞争优势,故D项正确。
4.“1870年以后,在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中……如果得不到贷款,工厂的扩大或现代化往往无法实现。
这时,银行通过提供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
”这说明()A.金融家经济地位发生变化B.垄断资本获得发展C.工业资本代替了金融资本D.资本主义性质改变解析:选A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对金融资本的依赖逐渐加深,金融家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A项符合题意。
5.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初等教育的状况不够理想,导生制是初等教育学校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多名导生的帮助下可教数百名学生,这被誉为“廉价的教育制度”,解决了教师缺乏和经费不足的困难。
英国初等教育的状况表明()A.自由主义制约政府对教育的投资B.技术革新的经费影响到政府开支C.工业革命对人才的要求不高D.教育普及满足了机械化生产需要解析:选A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可知,“廉价的教育制度”解决的是“教师缺乏和经费不足的困难”,这是政府对教育投资不足的一个客观表现,其原因在于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政府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比较薄弱,A项正确。
6.18世纪,某学者这样描述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贵族都仿效王公的富丽堂皇,绅士都渴望贵族的得体庄严,商人走出柜台占据了绅士的空位,混乱不止于此,直到社会最底层,他们也渴望超越属于他们的层次。
”这一现象反映了()A.奢侈消费阻碍了英国的社会转型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已被认可C.世界市场形成改变人们生活观念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社会秩序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混乱不止于此”“社会最底层……也渴望超越属于他们的层次”等信息可知,这反映出当时英国经济发展对传统社会秩序的冲击,故D项正确;奢侈消费会推动社会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提倡自由竞争,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世界市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7.(2019·潍坊二模)下图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
据图可知,该时期()A.英国仍保持贸易优势地位B.美德工业水平一直落后英国C.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地增长D.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中,英国占比最大,占有优势地位,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工业水平超越英国,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而非世界贸易增量和对外贸易,排除C、D两项。
8.(2019·许昌联考)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
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C.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解析:选A据材料19世纪以前的精英教育到20世纪初的大众教育,说明社会发展对人民教育提出了要求,这符合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故选A项。
9.下表为依据《技术进步与新经济》一书整理的1800~19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数量一览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③后发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④19世纪后期世界科研成果总量超过前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C1801~1850年英国重大科研成果数量多于其他国家,故①正确;“重大科研成果数量”不等于基本实现工业化,故②错误;1851~1900年德、美等后起国家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超过了英、法,故③正确;④符合表格中数据,故④正确。
故选C项。
10.以下材料说明()B.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C.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D.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解析:选D由材料1651年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776年英国提倡自由主义,1936年又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可知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理论创新以适应社会的进步,故选D 项;自由放任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主张,排除A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和二战之后实行国家干预,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货币政策,排除C项。
11.1890年,美国《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将大企业限制州际贸易列为非法;1914年,美国《克莱顿反托拉斯法》将“对不同的商品购买者实行价格歧视”“直接或间接取得其他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等不公平竞争方式均列为非法。
这表明美国()A.否定了垄断企业的合法性B.希望建立不受限制的经济秩序C.资本集中影响了经济稳定D.力图维护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解析:选D材料中美国出台多条反托拉斯法,反对垄断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方式,力图维护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故选D项;材料中美国反对垄断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方式,并没有否定垄断企业的合法性,排除A项;材料中美国出台反托拉斯法就是对经济秩序进行限制,排除B项;资本集中的垄断企业本身不会影响经济稳定,材料出台反托拉斯法是限制垄断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排除C项。
12.(2019·唐山一模)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
这三大保险法旨在()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解析:选B三大保险法的通过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故选B项;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于二战结束后,排除A项;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保险法的颁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并非推动科技创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带动了江南经济全面发展,促使晚明时期的江南欣欣向荣、百业昌盛。
农业方面,曾经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开始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例如桑、棉、茶等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业以物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生产区域,例如蚕桑区、棉作区、稻作区等,并形成了许多专业市镇,例如棉布业市镇、渔业市镇、粮食业市镇等;江南还出现了完整的农业社会分工,发达的加工业带动了江南商业、运输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并促进江南农业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
——摘编自李工《“晚明现象”:一道商品经济的曙光》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开展,19世纪的英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农业体制。
这一时期,蒸汽犁和以蒸汽为动力的排水设备的应用,氮肥、硝酸盐、过磷酸盐等化学肥料的试验共同推动了英国农业体制的变革。
随着土地耕作制度的变革,马铃薯、芜菁和苜蓿继续得到推广,1793年至1815年开垦荒地运动达到高潮……耕地面积扩大了464 119英亩。
此时的英国,农业科学知识大规模普及,著名的《农业年鉴》等农业著作以皇家农学会和各种农业协会为平台,逐渐向全社会扩展。
到了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在英国农业生产中基本确立,农业的迅速发展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金静《英法农业近代化比较研究》材料三1978年底,对农业最初的改革思路可以归结为放权让利,在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的同时,给予农民极大的政策偏向。
首先,1979年至1982年4年间,农副产品收购牌价共提高24.5%,其中1979年一次提高21.1%。
其次,1979年全国征购粮食基数减少到700亿斤,减少了55亿斤,规定水稻地区口粮不足400斤,杂粮地区口粮不足300斤的一律免购。
最后,政府还大力减免税收和降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并对粮食、棉花、食糖等实行奖售,规定农民在完成国家任务后,一些农产品可以自由上市交易。
——摘编自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明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体制确立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放权让利”的意义。
(7分) 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以分号为思考的分界点,从种植作物的属性、种植的区域性、专业市镇的形成、农产品加工和商品化程度等方面进行概括。
第(2)问,需要从“大农业体制”这一限定词出发思考其确立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因素、科技因素以及农业发展的自身因素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第(3)问,可结合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推出“放权让利”在对农业生产的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等方面的意义。
答案:(1)新特点: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出现农作物专业种植区域;形成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市镇;农业生产加工领域出现了完整的分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2)原因: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农业机器的运用;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农业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