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的经典成语故事合集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马的经典成语故事合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⑴塞翁失马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
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
他笑着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几个月后,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匹好马!邻居们都来恭喜。
塞翁说:“怎么知道不能成为祸呢?”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时跌断了一条腿。
邻居们又来劝慰他。
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
村里的青年人都被强征入伍,十个有九个死在战场上。
只有他跛脚的儿子留在了家里,保住了一条命。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有时反而可以变成好事。
⑵老马识途齐国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与大夫隰朋伴随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队伍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
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带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同意试试看。
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异,这些老马都当机立断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⑶马革裹尸马革,指马皮,指在战场上死去以后,没有棺木盛殓,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英勇作战,拼死疆场。
这句成语见于:“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东汉时,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
有一次,马援在外作战凯旋回京,许多人前来欢迎慰劳。
在这些欢迎的人中间,有一个叫孟冀的,也伴随众人向马援道贺。
马援说:“我总以为你要与我说什么大事,怎么也这样随波逐流地一味夸奖我呢?”孟冀笑了笑,没说什么。
马援说:武帝时代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的地方,不过封了几百户的侯爵。
我现在倒封了这样大的地盘,赏过于功,能够保住长久吗?现在匈奴、乌桓还不时侵扰北方边境,我想自告奋勇前去讨伐。
作一个好男儿,就应当准备把生命牺牲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而归,怎能躺在床上死
在妻子、儿女的身旁!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不胜佩服,说:“这不愧是一个大丈夫呀!”后来,马援担任了陇西太守一职,率军击破先零羌,并一直在军中征战,直到六十三岁,病死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诺言。
⑷伯乐相马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时的人,很会分辨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
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
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
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连连嘶叫起来。
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
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说这是黄色的雌马。
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事与愿违。
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
穆公听了,再牵出马认真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这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
⑸汗马功绩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刘邦起兵反秦,萧何始终帮着他,筹谋划策,赤胆忠心,是刘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
秦亡以后,刘邦又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担任相国。
刘邦认为论功绩应以萧何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为“酂侯”(酂,县名,今湖北光化县),食邑八千户。
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们说:“我们拼死拼命,多的经过百余战,少的也打过几十仗,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根本没上过战场,封赏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刘邦问道:“你们知道打猎的事吗?”
大家同声答复:“知道。
”再问道:“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又是同声答复:“知道。
”刘邦于是接着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住处、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发踪指示者人也’)。
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至于萧何,能‘发踪指示’,他才是‘功人’。
而且你们多数是单身跟随我,有本家两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难得了,可是萧何,他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们的队伍,跟着我一同出力。
他的大功绩是怎么也不能忘记的!”大家听了,便谁也不吭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