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选择题及答案①雄关漫道真如铁②人间正道是沧桑③长风破浪会有时④直挂云帆济沧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①闻一善言,见一善事,行之惟恐不及;闻一恶言,见一恶事,远之惟恐不速。
②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③积善如累土,纵恶似满弓。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A.管仲——废井田,开阡陌B.王安石——一条鞭法C.张居正——青苗法D.雍正皇帝——摊丁入亩4.党的以来,中央反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意志,“苍蝇”“老虎”一起打。
官员腐败,往往因为他们经不住外在的诱惑,下列名言警句有助于提高抵抗外在诱惑能力的有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④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①晋文公退避三舍②季札挂剑③吕不韦一字千金④曹操割发代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6.2014年7月9日,同志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到:“近1000年前,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发展中美关系要顺时应势、与时俱进。
”下面哪一句名言与苏轼的话意思最接近?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7.2012年12月下旬,《中央军委加强自身建设十项规定》下发全军,其中在接待工作中“不喝酒”的要求令人印象深刻,被形象地称为“禁酒令”。
其实,我国自夏朝开始就已经有禁酒令,在古代典籍中也有劝诫不要饮酒的记载。
以下属于古代“禁酒”原因的有①节约粮食以备战②防止人们酒后聚众斗殴③避免官员酗酒耽于享乐④制酒管控不严导致假酒害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8.2014年2月,同志在索契冬奥会看望中国运动员时,引述鲁迅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请问这段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B.《习惯与改革》C.《最先与最后》D.《论雷峰塔的倒掉》9.2014年7月7日,同志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发表讲话时说:“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是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C.《论联合政府》D.《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0.2014年3月27日,同志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
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的道理。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空缺处所引用的名言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一句?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C.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D.和合故能谐。
11.党的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特别是下决心改变文风会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少说假、大、空的话,多说联系生活实际的话,多做群众需要的实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在我国历史上是由谁提出的?A.王阳明B.李卓吾C.黄宗羲D.陶行知12.形式主义是指有些党员干部在工作或学习中,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以来,党中央着力解决形式主义问题,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
“实事求是”四字最早出现在A.《论语》B.《史记》C.《汉书》D.《后汉书》13.享乐主义主要是指沉溺于过一种贪图享受、满足于现状的生活。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关于抵制享乐主义的名言警句,比如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④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4.奢靡之风绝非小事,在古代是腐败现象得以滋长蔓延的温床,在现代则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历史上有很多古人身体力行反对浪费,倡导节约,下列哪位人物是节俭的典范?A.公孙弘B.石崇C.王衍D.王安石A.守株待兔B.祁奚举午C.大禹治水D.郑人买履①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②君子义以为质——《论语》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④君子必诚其意——《礼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7.2014年7月15日,同志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致开场白时引用了一句古文:“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这句话出自A.庄子C.班固D.王符18.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员干部应该身先示范,带头抵制奢侈浪费之风。
下列古代故事能在勤俭方面给我们启示的有①郭子仪将书皮边上多余的纸裁下来再利用②公仪休拒鱼③苏轼每日计划开支④季文子不许妻子穿绸缎衣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19.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下列名言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A.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庄子B.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孔子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李世民①举案齐眉②琴瑟和鸣④共挽鹿车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④21.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孝顺的故事,比较有名的是“二十四孝”。
其中,“扇枕温衾”讲的是的故事。
A.黄香B.陆绩C.吴猛D.王祥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根深不怕风摇动,身正不怕影子斜。
D.上不正,下参差。
23.党员干部身居要职,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历史上不乏爱国忠勇之士,下列名句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②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A.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2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情。
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是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础。
古语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句出自A.《大学》B.《中庸》C.《论语》D.《荀子》25.谦虚谨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员干部为人处世尤当如此。
下列古代故事能体现主人公谦虚品德的有①扁鹊婉拒“天下第一名医”的称号②孔子鲁庙谈欹器③范仲淹拜李泰伯为“一字师”④鲁肃对吕蒙刮目相看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A.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B.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C.两者均可B.伍子胥C.张昭D.房玄龄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④兼相爱,交相利。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9.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这就要求广大党员要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才兼备之人。
下列成语,哪几个是形容德才兼备的?①斗重山齐②博古通今③方正贤良④明扬侧陋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0.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能。
我国古代有很多慧眼识才的故事,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①萧何月下追韩信②李世民不计前嫌任用魏徵③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④秦穆公羊皮换百里奚A.④①③②B.④①②③C.④③①②D.①④③②31.人才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选人用人之道,给今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这句话启发我们在用人方面要坚持A.德才兼备原则B.量才适用原则C.法治管理原则D.任人唯贤原则32.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既要靠干部政策来引导,也要靠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来保障。
下列哪些古代名言体现出古人在用人方面的智慧?①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②使人者,器之。
③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④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3.自古以来,立志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首先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
中国古代有很多激励人们树立远大志向的名言警句,值得党员干部细细品味。
下列名句,属于这一话题的一项是①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A.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34.理想树立后,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将其转化成现实,否则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名言警句指导人们如何将理想转化成现实。
这些名言警句与作者对应正确的的一项是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B.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D.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朱熹35.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诚信的典故,“一诺千金”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典故与哪位历史人物相关?A.季布B.吕不韦C.赵孟頫D.杨万里A.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B.病人之病,忧人之忧。
C.每有患急,先人后己。
D.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7.从古到今,清正廉洁的官员一直受到百姓的爱戴,而贪污腐败的官员则受到百姓的讽刺。
下面这些古代官员的称号属于美称的有①汉代杨震被称作“四知太守”②汉代刘宠被称作“一钱太守”③唐代严升期被称作“金牛御史”④清代于成龙被称作“于青菜”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