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学原理(2003S)_讲义(2)
经济学原理(2003S)_讲义(2)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从前有两个人,名字分别叫 做张顺和李逵。他俩比邻而居,上午捕鱼,下午砍 柴,过着自给自足 自给自足的生活。 自给自足 相遇在干活回来的路上,他们都会称赞对方一番:
张顺:我看你真行,打来的柴比我的多好多啊! 李逵:过奖,老哥,你也不赖,是个捕鱼能手啊!
讲故事自云:假定两人的劳动生产率如下: 打鱼 砍柴 (斤/天)(斤/天) 张顺 10 25 李逵 5 50
张顺:为了多打1斤 鱼,我少打了2.5斤柴
柴
李逵:我少打1斤 鱼,可以多砍10斤柴
A’ 35 25 A
25 B 12.5 10 56 B’ 10 鱼
鱼 1.5 2.5 5
贸易为何带来好处
在存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通过专业化分工,即双方均多 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使总的产量增大。 (如图所示)
经济学原理( ):贸易 经济学原理(2):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机会成本的概念 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一个故事 比较优势原理的含义和应用 *比较优势原理的扩展 贸易(比较优势原理) 贸易(比较优势原理)的限制
经济以跨进交换价值的门槛为开端 ——布罗代尔
开始的问题
富国与穷国进行贸易是富国剥削穷 国吗? 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还是突出 特长更重要?
宋江:这样一来, 山寨每天就可以多得到7.5斤柴了
柴 50
张顺:为了多打1斤 鱼,我少打了2.5斤柴
柴
李逵:我少打1斤 鱼,可以多砍10斤柴
A’ 35 25 A
25 B 12.5 10 56 B’ 10 鱼
鱼 1.5 2.5 5
贸易为何带来好处
但仅有产量的增加还不行:假如宋江不存在,分配 又该如何进行?——贸易 但贸易需要解决两个(额外的)关键问题:交换比 例和数量。 交换比例
界于双方机会成本差之间的任意值都可以使双方更 好。
上例:交换比例(鱼:柴)的范围是(1:2.5,1:10) (请自己在图形中作图以帮助思考)
交换数量
取决于二人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低产量者的生产能力
最后的完整答案
贸易使双方获益的原理是: 贸易使双方获益的原理是:
在存在个人之间比较优势的情 况下,他们之间的专业化分工 使总产量上升 存在可行的交换比例和交换数 量,使大家通过自愿的贸易分 享总产量上升的好处 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是相互促进 的
贸易的限制条件: 贸易的限制条件:交易成本
亚当·斯密的发现:专业化程度(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规模的 限制:市场足够大才能导致完全专门化。 市
清华园书店卖各种书籍,海淀图书城有许多专业书店。 中国农民的“多种经营”
交易成本限制了市场规模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 交易成本
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含义非常广泛,包括:
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含义和应用
重新思考本章开始的问题:
富国与穷国进行贸易是富国剥削穷国吗?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全面发展更重要,还是突出特长更重要?
应用
市场的相互依存:加入WTO、全球化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失败(林毅夫) “男耕女织”的单一经济模式阻碍贸易,导致古代 中国经济难以飞跃
*比较优势原理的扩展 比较优势原理的扩展
多人多种商品、多边贸易和社会贸易网络(如图)
1 2 A 4 3 1 2 A 4 3 4 a. 自给自足 1 1 2 2 A 3 4 A 3 1 2 3 4 1 1 1 2 4 b. 局部分工 4 2 1 2 3 1 1 1 2 4 2 3 2 2 3
3
3
4
4
• 恶(饿)人分饼
如何通过制度安排,而不是技术手段解决张李二 人的纠纷?
如何减少交易成本
一种极端的制度安排制度
要求双方同时提出相同的买价和卖价
• 要求李逵提出鱼和柴的交换比例,而是以鱼换柴还 是以柴换鱼由张顺决定。在对张顺完全不了解的情 况下,非常害怕风险的李逵会选择报出真实成本价 (1斤鱼:10斤柴)。
讲故事者问:李逵如何盘算的?张顺是否应该答应?
假想的故事: 假想的故事:张顺和李逵
李逵是这样想的 生 产
鱼 自给自足 2.5 分工交换 0 柴 25 50
贸
易
消
鱼 2.5 5
费
柴 25 25
鱼:柴 无 +5:-25
张顺也考虑了一下 生 产
鱼 自给自足 5 分工交换 10 柴 12.5 0
贸
易
消
鱼 5 5
运输成本 谈判成本 信息不完全(imperfect information)产生的成本:搜索成本、个 人贸易中的“了解李逵的真实生产能力。在交换时,李逵 可以“装可怜”——谎报自己的生产能力而获益。
例如称自己1天砍25斤柴而非50斤柴(一天打鱼仍为5斤), 这样其砍柴的机会成本由1/10斤鱼上升为1/5斤鱼。这样, 李逵通过高报其砍柴成本(“哎呀,张大哥,如今山上有 猛虎出没,砍柴越来越不容易了”)诱使张顺“高价”买 柴(1斤鱼换得的柴不会超过5斤),而实际上在10斤以内 都是李逵可以接受的,李逵将因此占便宜。
何谓擅长: 何谓擅长:比较优势
考虑李张二人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 打鱼的机会成本 打柴的机会成本 (每打1斤鱼少砍的柴) (每砍1斤柴少打的鱼) 张顺 2.5 1/2.5 李逵 10 1/10 显然,张顺打鱼的机会成本相对李逵为低,李逵砍柴的机会 成本相对张顺为低(或者反之,张顺砍柴的机会成本相对高, 李逵打鱼的机会成本相对高)。我们说,张顺具有打鱼的比 较优势,李逵具有砍柴的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就是生产者之间相比较而言,在生产 比较优势 1单位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上的(正)差别。
贸易为何带来好处
在存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通过专业化分工,即双方均多 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使总的产量增大。 (如图所示)
宋江:这样一来, 山寨每天就可以多得到7.5斤柴了
柴 50
考虑到这种情况,张顺会坚持一个比较高的交换比例,甚 至超过李逵的实际生产成本。 二人都害怕在交易中“吃亏”,而在交换比例上相持不下, 导致交易失败。
如何减少交易成本
只有减少交易成本,才能推动贸易的扩展。 减少交易成本的方式很多:
技术进步:交通工具的发达、网络的兴起 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
目的: 目的:怎样让人说实话,怎样让人不偷懒 方式:多种多样,有时相当复杂。例如:
上大学的成本主要是放弃的工作收入(而不是食宿费用) 企业使用自有资金的成本包括资金的利息损失 一国大量生产大炮的成本包括其放弃生产的面包数量 鲁滨逊多休息1小时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的0.5公斤食物。 0.5公斤食物 鲁滨逊多休息1小时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的0.5公斤食物。 表示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某一点的斜率) (表示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某一点的斜率)
现实中的例子
• 纽约证交所的坐市商(dealer)制度:同时提出卖价 (bid)和买价(ask),一般卖 价稍高于买价(佣 金)。
如果我们将制度的含义扩展到历史上任何重大的制 度创新和体制变革,将会有更大的发现……
贸易与制度: 贸易与制度:广泛而深远的联系
集市贸易(市场的雏形)是怎样减少交易 成本的
假想的故事: 假想的故事:张顺和李逵
有一天,李逵突然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在干 活回来的路上,他对张顺说:
“老哥,我有一个想法跟你商量一下。你瞧, 你是个捕鱼能手,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去干 打柴这样的笨活。我来帮助你一下。你可以把 一整天的功夫都尽兴地拿去打鱼,至于你为此 少打的柴,我打来给你,而且只多不少!不过 得有个条件,你那半天打来的鱼得用来交换我 的半天砍的柴。你看怎样?
贸易限制和制度设计: 贸易限制和制度设计:小结
比较优势原理和社会化分工的好处,只是证明了 贸易的潜在收益,而要获得贸易的全部收益,与 贸易相关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找使得减低交易 成本的制度安排(和技术手段),使得贸易能够 让双方获益最大。
结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 结语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 ( 1 )
费
柴 12.5 25
鱼:柴 无 -5:+25
假想的故事: 假想的故事:张顺和李逵
显然,通过各自生产自己擅长的 产品(李逵砍柴,张顺打鱼), 然后进行贸易,两个人的消费水 平都提高了! 故事结局是:两人一拍即合,从 此以后,他们都过上了更加幸福 的生活。 讲故事者问:为什么贸易使得双 方生活更好?
经济学家登场: 经济学家登场:生产可能性边界
A A’’
3、通过贸易使 大家都更好
鱼
初步的结论
如果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然后进行贸 易,可以使得所有人都获得更多的好处。 进一步的问题 1、如何才叫“擅长的工作”?
利用机会成本引入“比较优势”的概念
2、为什么贸易可以使得大家都更好?
可以这样理解。双方从任意的初始生产(消费)点 出发,各自增加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 以使得两种产品的总产量增加。然后通过贸易对增 量产品进行分配使得双方更好。
集中交易减少了运输成本和搜寻成本 竞争促使交易双方披露真实成本
张顺李逵的例子
• 当两人为交换的比例相持不下时,第3个人—— 张横出现了。他声称也愿意以鱼换米。 • 张顺的竞争者越多,他的交易成功面临的威胁 越大,他就越倾向于报出自己的真实成本。对 李逵也有类似的分析。
贸易与制度: 贸易与制度:广泛而深远的联系
24 C A B
劳动生产率提高
能干和不能干的鲁滨逊
静态效率:A 有效率点 B 无效率 点 C 不可行点(如图) 动态效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如 图)
12
食物(公斤)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在某人所能够选择(但不能同时得到)的东西(机会) 当中,为了得到其中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其他(最有 价值的)东西 例子:
一个重要的补充: 一个重要的补充: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