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定义所谓MIS(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它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
MIS系统通常用于系统决策,例如,可以利用MIS系统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层管理人员,使他们了解当前工作发展的进展或不足。
换句话说,MIS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
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其原因如下:①MIS的发展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展开的,之所以有MIS的产生,计算机技术是它得以存在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MIS从低级低效发展到了高级高效。
其次,MIS作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其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都是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对于MIS的开发和使用都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因此说MIS是一个技术系统。
②信息系统是社会系统的抽象表达,社会系统的各个实体之间通过信息发生相互作用,而把这些实体抽象成为信息系统里的节点,将不可见的信息具体化,进行分类、检索和储存,提高信息的质量,就可以提高实体之间交流和相互作用的效率。
任何一个实际有效的信息系统都是一个社会系统的映像,信息系统的运作可以提高社会系统的运作效率,它实际上也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是社会系统高度发达的产物。
系统内容管理工作必须逐步完善以下工作: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流程; 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规范; 报表文件的统一化,固定的内容、周期、格式;数据资料的完善化和代码化。
规划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制定一般应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确定规划的基本问题,如规划的年限、规划的方法,确定集中式还是分散式的规划等。
第二步,收集初始信息。
包括从各级干部、卖主相似的企业、本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各种文件以及从书籍和杂志中收集信息。
第三步,现存状态的评价和识别计划约束。
包括目标、系统开发方法、计划活动、现存硬件和它的质量、信息部门人员、运行和控制、资金、安全措施、人员经验、手续和标准、中期和长期优先序、外部和内部关系、现存的设备、现存软件及其质量,以及企业的思想和道德状况。
第四步,设置目标。
主要由总经理和计算机领导小组来设置,包括服务的质量和范围、政策、组织及人员等,它不仅包括信息系统的目标,而且应有整个企业的目标。
第五步,准备规划矩阵。
列出信息系统规划内容之间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矩阵,确定各项内容以及它们实现的优先顺序。
第六步,第七步,第八步,第九步,是识别上面所列的各种活动,判断是一次性的工程项目性质的活动,还是一种重复性的经常进行的活动。
由于资源有限,不可能所有项目同时进行,只有选择一些好处最大的项目先进行,要正确选择工程类项目和日常重复类项目的比例,正确选择风险大的项目和风险小的项目的比例。
第十步,确定项目的优先权和估计项目的成本费用。
依此编制项目的实施进度计划第十一步,然后在第十二步把战略长期规划书写成文,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与用户、信息系统工作人员以及信息系统领导小组的领导交换意见。
写出的规划要经第十三步,总经理批准才能生效,并宣告战略规划任务的完成。
如果总经理没批准,只好再重新进行规划。
建设原则1.系统观点企业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具备系统的基本特性,它可以分解为一组相互关联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各自有起独立的功能,有起其边界,输入与输出。
但各子系统之间彼此联系、配合,共同实现系统的总目标。
这反映了系统的目的性。
对子系统本身进行观察,它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有其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与输出。
一个子系统还可分解为更低一层的子系统逐级分层便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
开发企业信息系统,必须用系统的总体观点来进行。
在系统的总目标下,设置各个子系统。
开发子系统时,必须首先搞清楚系统与该子系统的关系,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某个子系统也其他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输入、输出关系。
孤立的开发一个个小项目只能是事倍功半,从形式上看起来可能见效快,但总体上看效率低,进度慢。
2.用户观点信息系统是为管理人员决策服务的。
管理人员就是系统的用户,只有用户使用方便满意的系统才称得上是好的系统,而为一个用户所接受、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服务于用户的成功的信息系统,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从最初的总体规划的制定,到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以及最后的系统实施的全过程,都需要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的真诚合作。
信息系统的开发包括用户自己,用户不仅是使用信息系统的主人,也是开发信息系统的主人。
只有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真诚的合作,才是系统成功的关键。
3.“一把手”原则开发信息系统是一个周期长,耗资大,涉及面广的一项任务。
它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的职能科室的业务管理人员的协同配合。
它的开发影响到管理方式、规章制度以及职责范围,甚至会涉及管理机构的变化。
这种影响面大的开发工作,没有最高层领导,特别是企业一把手的参与和具体领导,协调各部门的需求与步调,开发工作不可能顺利进行。
系统开发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领导层的参与与支持。
也称为一把手原则。
4.重视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严格区分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必须规定明确的任务,提供相应的文档资料,作为下一个阶段的依据,.这些原则都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教训。
如不严格按阶段进行开发,将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混乱,以致返工或某些工作推倒从来.系统分析未完成之前,就匆忙地选机型,确定硬件配置,或系统设计未完成之前,就开始编写程序,这都是开发企业信息系统经常出现的情况,这样做,很可能造成浪费与返工。
5.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应有文档资料,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
目前使用的开发方法有以下两种:1.瀑布模型(生命周期方法学)结构分析、结构设计,结构程序设计(简称SA—SD—SP方法)用瀑布模型来模拟。
各阶段的工作自顶向下从抽象到具体顺序进行。
瀑布模型意味着在生命周期各阶段间存在着严格的顺序且相互依存。
瀑布模型是早期MIS设计的主要手段。
2.快速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快速原型法也称为面向对象方法是近年来针对(SA—SD—SP)的缺陷提出的设计新途径,是适应当前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及对软件需求的极大增长而出现的。
是一种快速、灵活、交互式的软件开发方法学。
其核心是用交互的、快速建立起来的原型取代了形式的、僵硬的(不易修改的)大快的规格说明,用户通过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和试用原型而向开发者提供真实的反馈意见。
快速原型法的实现基础之一是可视化的第四代语言的出现。
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MIS时,工作重点在生命周期中的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得到的各种对象模型也适用于设计阶段和实现阶段。
实践证明两种方法的结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7.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不可行的开发方法:组织结构法,机械的按照现有组织机构划分系统,不考虑MIS的开发原则。
数据库法,开发人员从数据库设计开始对现有系统进行开发。
想象系统发,开发人员基于对现有系统进行想象为基础进行开发。
可行的开发方法:自上而下(Top__Down),从企业管理的整体进行设计,逐渐从抽象到具体,从概要设计到详细设计,体现结构化的设计思想。
自下而上(Bottom__Up),设计系统的构件,采用搭积木的方式组成整个系统,缺点在于忽视系统部件的有机联系。
两者结合是实际开发过程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对系统进行分析得到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而从逻辑模型求得最优的物理模型。
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这种螺旋式循环优化的设计模式体现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结合的设计思想。
8.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提出了用于开放系统体系结构的开放系统互连(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 OSI)模型。
这是一种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层,也称七层协议。
定义所谓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收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和基层操作。
内容一个完整的MIS应包括:决策支持系统(DSS)、工业控制系统(CC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
其中,特别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等都离不开Intranet(企业内部网)的应用。
可以这样说,现代企业MIS不能没有Intranet,但Intranet的建立又必须依赖于MIS的体系结构和软硬件环境。
传统的MIS系统的核心是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架构,而基于Internet的MIS系统的核心是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
BS架构比起CS架构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传统的MIS系统依赖于专门的操作环境,这意味着操作者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而BS 架构则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环境,在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网,就能够操作MIS 系统,这其中的优劣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特性完善的MIS具有以下四个标准: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与可加工、可以通过程序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管理。
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是MIS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象征着MIS是软件工程的产物。
通过MIS实现信息增值,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数据,实现辅助决策。
MIS是发展变化的,MIS有生命周期。
MIS的开发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工作基础。
只有在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的生产秩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准确的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才能进行MIS的开发。
因此,为适应MIS的开发需求,企业管理工作必须逐步完善以下工作: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流程; 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规范; 报表文件的统一化,固定的内容、周期、格式;数据资料的完善化和代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