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有关的安全生产的条款蓝底教学提纲

刑法有关的安全生产的条款蓝底教学提纲

《刑法修正案(六)》 有关的安全生产的条款
重大事故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 重大飞行事故罪 • 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 • 交通肇事罪 • 重大责任事故罪 •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 危险品肇事罪 •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 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 • 消防责任事故罪 • 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失职罪
重大责任事故罪
• 修改原因: – 上述行为是《安全生产法》等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明确要求,是法定义务 – 当前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建筑行业中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 有效防止事故发生,维护从业人员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 – 防止司法实践中刑事处理难、对当事人判处实刑少等怪现象的重演 – 有效打击和防范相关违法犯罪
(3)危害行为的规定更合理
• 3.为加重量刑,有效打击和预防相关犯罪,可以明确规定对有关条款适 用“数罪并罚”的量刑规定。对构成生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伤亡,在 刑事责任追究时,可以按照“数罪并罚”原则,实施并罚,这样,一方 面可以进一步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增强《刑法》的震慑作用。
第134条 重大责任事故罪
• 原法条: 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
第139条 消防责任事故罪
• 原法条: 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
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新法条增加:
(4)与《安全生产法》有机配套和衔接
• 1.将刑法第134条、135条中规定的“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 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修改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把“职工 ”改称“从业人员”,以和《安全生产法》等立法的规定相衔接,这样 也可以使刑法的相关规定涵盖面更广。
• 2.按照《安全生产法》等立法的规定要求,增加生产经营单位不按规定 要求采取的应急救援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刑事责任规定,以推动应急救 援工作的开展,促进安全生产。
(3)危害行为的前提条件不合理
• 1.第135条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罪 –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仍不采取整改措施 –安全责任就相应地转嫁给了有关部门和单位职工 –一些企业的直接责任人员可能因此而逃避处罚 –只能作为加重处理的条件
• 2. 第134条重大责任事故罪 – “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与“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在 量刑幅度和范围方面不区别对待, – “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 社会危害性要大一些,处罚和量 刑也应当更重一些
“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 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 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135条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 原法条: 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
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 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 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 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相关条款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 对犯罪主体的规定不够明确,范围过窄 • 对相关危害行为的规定很不全面 • 现有一些条款对危害行为的规定不合理 • 不能与《安全生产法》有机地配套和衔接 • 对犯罪主观方面的规定没有区别对待
(1)犯罪主体范围过窄
• 刑法第134条中将重大责任事故罪主体规定为“工厂、矿山、林场 、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范围过窄 –明显不适应目前经济主体多元化的现实 –大量个体户、包工头违法造成重大事故的行为未纳入刑法调整 范围
• 未能与《安全生产法》衔接 –《安全生产法》第2条规定,涵盖面更广、提法更科学 –国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均适用该法 – “职工”改称“从业人员”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 刑法第135条

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
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
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4)与安全生产法等不能配套衔接
1.刑法规定犯罪主体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 单位职工”
– 安全生产法第2条:国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职工”改称 “从业人员”
– 涵盖面更广,更科学,完全可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2.刑法与《安全生产法》等的刑事处罚措施相不对应
– 安全生产法第91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发生重大生产安全 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 ,……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 、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 对重大责任事故罪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犯罪 –犯罪主体规定上的欠缺
(2)对危害行为的规定很不全面
• 很多违法行为如: 1.不按规定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培训,造成严重后果的危害行为。 2.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的劳动安全设施未依法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擅 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造成严重后果的危害行为。 3.被执法部门责令停产、停业或者查封后,仍强行生产经营,因而发 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危害行为。 4.发生重大事故拖延不报,贻误事故抢救,造成事故灾害扩大,或者 发生重大事故隐瞒不报的危害行为。 5.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工人提供劳动保护用品,造成工 人劳动作业中受到伤害,或者造成重大事故的危害行为。
问题分析
• 张某不属于修造厂的“职工”,不构成主体 –独立承包了修造厂电焊业务,其与修造厂签定的是加工承揽合 同,而不是劳动合同,张某与修造厂双方地位平等
• 包工队也不是“企业、事业单位”,不构成主体 –不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要件,不构成该罪
• 问题:原刑法134条主体范围过窄 – “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 工” –明显不适应目前经济主体多元化的现实 –对大量个体经营户、包工头违反规定,造成重大事故的行为未 明确纳入刑法调整范围
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 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 下有期徒刑。
• 新法条: “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
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 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刑法第134条 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
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 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 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 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主体: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 – 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工人与技术人员 – 生产作业的直接领导指挥人员
2.刑法第 134条 “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与“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区别对 待 – “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比“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 度”重 – 普通职工经常是伤亡事故的直接受害者,一般没有引发事故的主观故意 – 普通职工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可能是没有预见严重后果,存在侥幸心理 ,可能是操作失误,属于行为上的过失,处பைடு நூலகம்不宜过重 – 管理人员一般不会直接受到伤亡事故的人身伤害 – 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虽然主观上也不期望发生事故,但是能预见到可能的 严重后果 – 有时为了获取更大利益而不顾工人生命健康 – 鉴于普通职工在企业中的弱势地位,对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行为应予严惩
–自然人或单位
–没有许可证擅自采矿
–重要价值或保护性矿种
–责令停止后拒不停止
案例 犯罪的前提条件

河北邢台“11.20”铁矿特大火灾事故死亡70人,其中西郝庄
矿死亡40人。经营管理该矿的邢台金鼎矿业有限公司没有取得合
法的采矿权,越界开采,涉及非法采矿;而且安全出口、通风系
统等安全设施不符合规定。
• 何罪之有?
– 现行刑法中找不到明确具体的刑事处罚措施对应条款
3.《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采取应急救援等措施但刑法没有保 障条款
– 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 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规模较小,可以不建立 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1.刑法第135条,将“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仍不采取整改措施”删除 – 只应当作为加重处理的条件,不应作为犯罪的条件 – 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应确保安全设施符合规定,有关部门或者职工监督 不是前提 – 避免出现企业的安全责任就相应地转嫁给了有关部门和单位职工 – 一些企业的直接责任人员可能因此而逃避处罚 – 提出意见后,仍不采取整改措施,是主观故意的违法行为,甚至是抗法行为, 应予严惩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非法采矿罪
问题分析
• 不构成“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和“非法采矿罪” – 铁矿存在严重的违法行为 – 后果很严重 – 但因为查不到法定构成要件(前提) • “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仍不采取整改措施 ”和“经责令停止开来后拒不停止开采”等证据
• 无法使有关责任人员受到法律的严惩 • 明显违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
区范围采矿的,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
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矿产资
源严重破坏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犯罪前提条件
–违反矿产资源法规定
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
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
期徒刑。
• 犯罪前提条件
–劳动安全设施符合国家规定,不成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