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农民生活状况

中国近代农民生活状况

中国近代农民生活状况
农民是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人。

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

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中国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

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

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即贫农和中农。

清朝及其以前直至国民政府迁台以前,其时由于工业经济的落后,农民为中国社会劳动力人口主要力量,主要依靠自然经济生活,多为佃农、自耕农(包括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的土地主);这期间除了随着一部分迁入城镇进行工商业经营或成为产业工人以外,绝大多数受当时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滞留在原有出生地,而没有土地的农村居民很多依靠给地主打工维持生活。

19世纪,西方列强对中国农副产品原料的掠夺加深。

这一切促使农业商业性生产有了长足发展。

以出口为目的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及蚕桑业迅速扩张,在一些口岸和交通发达的地方农民的农作物种类单一化,促进了这些地区农民的增收。

然而,统治者为了筹集赔款和弥补鸦片输入的亏空,加重对农民的剥夺,各种苛捐杂税令民不堪负荷,加上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农民负担极为严重。

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代表是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但是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农民的种植技术也有所提高。

1898年中国最早的农科大学京师大学堂农科也于北京建立。

这一时期经过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不少学生赴日本和欧美学习农业科技。

他们学成后大多回国,为中国近代农业的创立与发展,为中国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民生”主张,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平均地权,国民共享。

但土地大部分依然掌握在地主豪强手中,农民生活依旧苦不堪言。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加之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因此中国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情况也有所好转。

农民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统区,贫富两极分化严重。

国民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对棉花、蚕丝、桐油等强行征购。

导致农村生产力下降,农民生活困苦。

在日占领区,日本军国主义推行“以战养战”政策。

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的新占领区,实行对非占领区“三光”政策,给中国农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广大农民陷入绝境。

在中共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调动了地主阶级抗战的积极性。

中共中央还作出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决策。

实行军队屯田,边生产、边打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使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
高。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广大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身。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大批农民踊跃参加人民军队,农民真正获得了切实利益,生活水平大幅上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