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申论核心热点、人民时评文章讲解(可借鉴此学习方法)

2017申论核心热点、人民时评文章讲解(可借鉴此学习方法)

2017申论核心热点、人民时评文章讲解(可借鉴此学习方法)“公考没有进面,绝大部分人是因为申论拖了后腿”!而申论成绩差,有且仅有一个原因:太懒!一不看书、二不做题、三不写作、四不关心时政,不是你考不上公务员,是你根本就没有准备考公务员。

“勤能补拙”“专注才会简单”,要想在申论中突出重围,只需要做好两件事:1,做真题、练真题。

只有做题才能理解考试特点和要求,才能不断提升材料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课程、直播中会着重讲解、做题的原因)。

2,读人民时评。

人民时评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递、介绍国家政策方针,起到向全社会释放发展信号的作用,是为“风向标”;另一类是关注社会热点并发表看法。

学习人民时评,不仅可以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提升公务员考试必须具备的行政思维能力,还可以学习其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增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在立论时流于形式、喊口号、说废话。

为帮助大家更有效率的学习人民时评,除了课程中的《用“人民时评”写出好申论》,花木君还会挑选一些适合大家学习的时评文章,做相应的分析和引导,便于大家更好的提升申论成绩。

第一篇【生态文明类】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畅快的呼吸(“为了畅快的呼吸”既交代了关注的环境问题,也体现了“共同努力”的目的,体现了宣传教育作用)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持续笼罩华北等地9天多的雾霾,从1月8日早上起开始自北向南陆续消散(结合社会背景直接引出议题)。

新的一年,蓝天和雾霾的较量不会停止,群众对于治霾的关注也不会降低(突出问题的持续性和民众的期盼,承上启下)。

1月6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向媒体介绍雾霾治理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7日,北京市代市长蔡奇就雾霾治理与媒体、企业和市民代表交流;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雾霾健康防护知识;中央气象台就近期雾霾天气气象成因召开媒体通气会(结合时政工作来交代环保的相关情况)。

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量几天来集中释放,传达了党和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也摆出了治霾难点和今后思路、举措,回应了公众的关切(总结前文,引出了文章的核心方向--摆出了治霾难点和今后思路、举措)。

应对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生态问题,中央早已在战略上作出部署(国家总体部署,体现了思想上重视和思路)。

“向环境污染宣战”“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是本届政府对百姓作出的郑重承诺。

2013年9月,国家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十个方面的35项措施,执行3年多之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明显改善。

在全国层面,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降低了30%左右。

虽然改善速度还赶不上群众的期待,但坚定的决心与果断的行动毋庸置疑(介绍国家的政策、方针)。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大气环境质量在冬季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改善,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客观的正视问题)。

究其原因,是一些治霾措施在冬季之前管用,进入冬季特别是供暖期,这些措施就不够了;极端天气引起的冬季气象条件变化,使治霾比预想的要复杂和困难(分析问题、矛盾产生的原因)。

当此之际,提振信心非常重要。

天不帮忙时,人更要努力。

不能因为冬季治霾效果不理想,就怀疑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方向和技术路线,而应该检视在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哪些措施还没有落到实处,哪些措施还存在跑冒滴漏,尽快补上短板。

环保部提出下一步强化冬季污染治理的六方面措施,就是对症下药之举,只要各地照方抓药,扎扎实实行动起来,必然能够缓解冬季的雾霾局面(提出要求,提振信心并扎实行动)。

治霾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特效药,不可能一招制敌,一蹴而就(理性的分析问题)。

治理雾霾,既要打好减少重污染天气的攻坚战,也要打好不断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持久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需要有点耐心和恒心。

治霾,是在负重前行。

这个重,表现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多种污染物交织在一起。

其根源在于偏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高消耗、高废弃的生活方式。

以雾霾多发的华北地区为例,京、津、冀、晋、鲁、豫六省市,国土面积占全国7.2%,却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单位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0%左右,这些数字足以说明问题。

何时能够减轻重负,取决于各地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有多大(结合实际情况,以数据来说明为何不能一招制敌、一蹴而就)。

治理雾霾,决心信心必不可少,责任心更是不可或缺(积极的解决问题)。

各级政府的责任,是狠抓落实;各类企业的责任,是达标排放;每个人的责任,是支持环保、参与环保。

重霾之下,一时焦虑、抱怨,可以理解,调侃、自嘲一下,未尝不可。

但也要看到,照明、燃油、采暖、制冷等现代生活方式创造了便利,同时也会付出代价,会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污染物排放。

环保的每一分进步,都离不开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得到群众的支持,跟在治理雾霾上取得共识同等重要(具体诠释政府责任、企业责任、公众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天上不会掉馅饼,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治霾也一样(重申观点)。

刮风不由我们做主,行动却取决于我们自己。

只有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多见蓝天,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畅快呼吸(表达要求和信心,总结全文)。

花木君总评:纵观整篇文章,以现实背景切入议题(雾霾),介绍了国家的重视、政策,然后从客观的正视问题、理性的分析问题、积极的解决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既明确了当前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同时分析了解决问题需要有过程意识,只有真抓实干、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解决好雾霾问题。

分论点的论证中,采取了数据说明、陈述现实等方法,有理有据,并最终回归到“决心信心必不可少,责任心更是不可或缺”这一落脚点上来。

除了行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经典语句、句式,这篇文章可作为生态文明类专题的典型文章--仿写对象,引领我们更好的分析热点、写好文章。

第二篇:【经济发展类】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制造业来【思路很清楚,体现出了优秀人才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奠定了整个文章的思路、格调】提起国产产品,人们或许会想起“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也可能联想到水龙头漏水、圆珠笔漏油(从国产产品的案例来切入文章,以正反对比来引出议题)……的确,中国制造客观上存在着大而不强、创新力不足等问题,但究其底,仍缘于人才不强(引出核心问题,也突出了观点)。

近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目的就在于从根本上补齐这一短板。

(联系国家政策来进一步凸显制造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性)环顾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中国制造站在了新的时代风口。

面对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新作出顶层设计。

此次发布的指南,可说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一揽子专项规划的“人才篇”,也是系列规划指南的收官之作。

该指南提出7部分重点任务、聚焦5项重点人才工程,致力于构建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无疑将为中国制造由大转强激发新的动能(交代时代背景及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思路)。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文章分论点一,体现人才的重要性)。

对于制造业而言,最关键、最积极的因素也是人才。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的现象同时存在。

现实中,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一些绝活绝技甚至出现断档。

在一些精密制造领域,尤其缺乏能在牛皮纸厚的钢板上搞焊接、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1/50这样的大国工匠。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真才难求,另一方面是技工找活不易、就业压力山大,制造业人才调结构、提素质的任务十分紧迫。

(结合现实情况来交代人才不足对于制造业发展的制约,以问题支撑论点)如何让广大蓝领队伍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怎样从源头上提升制造业人才的素养?这亟待我们重新审视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含金量,系统改进教学、实习等环节,焊接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缝隙(分论点二,在明确人才重要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突出如何有效的培养人才)。

从实践层面出发,企业已经采用技术“5.0”版,可很多学校还围着“1.0”版转圈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对上人才市场的接口?打破适销不对路的窘境,就需要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产教深度融合、学生真枪实练,最终让“学得好”和“用得上”无缝衔接。

(结合实践层面的问题,来论证焊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缝隙的要求、思路)也应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导致行业吸引力不强(从行业自身进一步分析人才不足的原因)。

一方面,普通大学虽然门庭若市,但不少“文秀才”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职业技术学校虽然培养了不少学生,但人才结构失衡,不少企业招不到需要的“武状元”。

一位企业家从德国访问归来后感慨:“市长邀请参加的活动,大牌技工坐头把交椅,董事长排在技工之后。

”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少行业的技工工资水平高于公务员、大学教授。

事实证明,只有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制造业中来,制造业才能看到希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火箭技术已居世界一流,但却历经几次发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火箭发动机的焊接点质量不过关(结合案例来重申制造业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已全面转入实施阶段。

以时不我待的姿态抓好规划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制造的名片必将更加亮丽(提出要求和希望)。

花木君总评这篇文章立足制造业与优秀人才之间的关系,以众所周知的社会现象来切入议题,承接国家的政策方针,为我们一以贯之的阐述了人才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同时补充阐述了社会认同感对于培养人才、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点看似是在分析问题,但实际上依然紧扣的是“人才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一核心思路,可视为分论点三)。

从表达、论证上看,文章一方面注重与国家政策的结合(体现人民时评对政策的解读、普及),另一方面又立足国内外的案例,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去陈述、论证观点。

这也再次启示我们两点:1,事实论证(举例子、讲道理)、对比(国内外对比、行业间的对比等)是非常常用的论证方法。

2,议论文的核心在于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方向,而内容起到了对思路说明、论证的作用即可。

第三篇:食品安全问题(社会治理类)提升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标题采取比拟的手法,“整体水位”体现的是时评安全的标准、要求一根根五颜六色的胶带,捆住了生鲜蔬菜,却让甲醛超标10倍;超市里的活鱼,一方面是新鲜,另一方面可能有禁药残留……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隐含着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问题,媒体曝光再次触动了人们紧绷的神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