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宝贝一起成长
陆渡幼儿园小(3班)邱子渝之妈妈——谢丹婷
此刻,爸爸陪着三岁多的女儿正在房间里午睡。
婆婆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她最喜欢看的韩剧。
而我,坐在电脑前回想着几年来教育这个小精灵的点滴。
一路跌跌撞撞,有烦躁和气恼,更有欢乐和微笑。
要说”心得”,感受最深的是我们一家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婆婆一起经历的心路历程。
婆婆是国营纺纱厂的退休工人,高中毕业的文化在他们那一带人中已经算是高学历了。
在我眼里,她算得上开明的婆婆。
平日里对我们小两口也是关爱有加。
女儿没有出生之前,我们并未长期住在一起,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会一起相处一段时间。
彼此见了面都很客气。
人人都说婆媳关系很难相处,但那时,我坚信我会和我这个“新派”的婆婆相处得很好。
毕竟作为独生子的老公就这一个妈妈嘛,有什么理由不跟她好好相处呢?
然而,女儿出生之后,我不得不对之前的看法做以修正。
生活背景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老一代人和新一代人的对教育的观点不同,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这个小小的精灵身上。
小到吃饭、喝水、换尿片等等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矛盾中心。
吵吵闹闹时常搞得我们一家人身心疲惫。
终于又一次,现在我已经想不起当时是为了什么事情,只记得吵得很凶,我边哭边喊,婆婆破口大骂,什么不堪入耳的话都在此时不假思索地骂出来,我也毫不示弱地还击,夹在中间的老公左右为难,孩子看着我们这一切不知所措,只有嚎啕大哭……
事后,我深深反省自己。
我为什么要养育一个孩子?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看着我们吵架时可以说狰狞的面容,口不择言的谩骂,听着我们放肆地喊叫,大声的哭泣,还不太会说话的女儿是什么感受?这难道是我养育女儿的初衷吗?都说孩子是妈妈的“镜子”,我们在这面小镜子里是什么形象?难道孩子要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吗?甚至想到我们夫妻要在这样的持续吵闹中分道扬镳吗?……我越想越害怕!想到我们的行为在孩子幼小心灵里产生的不可磨灭影响,我懊悔万分。
我知道,我必须想办法解决眼前的矛盾,维持和睦的家庭气氛。
毕竟比起和睦的家庭气氛,少吃一顿饭,少喝一点水,甚至小小的一次生病又算得了什么?
“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我对此话深信不疑。
因此,我决定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也曾想过不让婆婆来带孩子了,自己来,可一旦辞掉工作带孩子,家里又少了一份收入,加之婆婆带了很久之后也跟孩子有了感情,不会轻易放手,思量再三,我还是放弃了辞掉工作这个想法。
剩下的就只有努力调和矛盾了。
起初,我的想法是,能忍则忍。
但这只能让矛盾暂时潜伏,并不能真正消除矛盾。
因此我决定做一些改变。
第一:任何时候,不再打孩子,不在孩子面前大声吼叫。
因为很多时候我跟婆婆矛盾的原因都是她看不惯我教育孩子的做法。
比如看不惯我在孩子边吃饭边玩的时候就一下把孩子的碗拿走,不许吃。
孩子哭闹,尤其是无理取闹的时候,我也会觉得烦躁和恼火,婆婆更是沉不住气。
在孩子哭闹,婆婆不分是非地横加干涉时,保持淡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仔细想想,当我生气,冲孩子大喊或动手的时候,其实是迁怒于孩子,在孩子面前形成一个“恶妈妈”形象。
我的愤怒甚至动手只不过显示当妈妈的“无能”而已,对解决当前的问题或是教育都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甚至会让孩子渐渐疏远我,而更加亲近溺爱她的奶奶,甚至分不清孰对孰错。
我觉得做个快乐的母亲很重要,尽管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尽人意之处,生活有那么多酸甜苦辣,可是这个美好的生命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苦、什么困难都是不可阻挡的。
哪个母亲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快乐得小眼睛放亮、食欲大增,带着快乐的微笑入梦?
于是我努力在每次愤怒的时候克制自己,蹲下来跟孩子交流,抱起孩子讲道理,实在控制不住就任其哭泣,直到她自己哭完了为止。
孩子收获了和睦的家庭氛围,而我学会了忍耐和理解,而婆婆,在我改变之后渐渐也学会在孩子无理取闹时“袖手旁观”。
第二:遇到问题,避免与婆婆正面冲突,即使发生冲突,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
毕竟矛盾的中心在孩子身上,那么我就从孩子身上出发。
婆婆养了一个独生子,她的儿子——我的老公从小习惯了一切被老妈包办。
而我生活在多子女的家庭,我的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独立,自立。
我认为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而且要从小培养。
于是我们经常在婆婆帮孩子吃饭穿衣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
为了不正面冲突,我不再当面跟婆婆说不让喂饭穿衣之类。
而是想办法让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
婆婆拿起勺子准备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会告诉女儿:“宝贝,让奶奶看看,你自己吃饭吃得很棒哦!”于是孩子很高兴地拿起勺子吃饭,还看着奶奶说:“看,我吃得棒不棒?”甚至有时,奶奶主动喂饭,她会抢过勺子说:“奶奶,不要喂,我自己会吃!”
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我学会了真正的尊重,学会了包容,婆婆也渐渐不再“口不择言”。
第三,积极沟通。
工作的时候,常常体会到沟通的重要,在工作上,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努力沟通。
而对最亲近的家人为什么就不能呢?虽然我和婆婆的矛盾很多,但是矛盾的共同中心都是为了孩子好。
只是走的路不同,方法的不同罢了。
有了共同的目标,统一战线就容易了很多。
我把我的种种想法和顾虑讲给老公听,他当然双手赞成。
这个沟通自然变得顺畅了很多。
首先,肯定老人家的正确教育。
在孩子主动关灯,吃饭时很注意卫生,尽量不将饭弄洒而保持干净的时候,我毫不掩饰地夸奖,“宝贝,这个是奶奶教的吧,你做得很好哦!“
得到肯定的婆婆心情好的时候,趁机跟她讲讲我的“育儿经”,加上老公在一旁的旁敲侧击,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必要的时候我也会“欲擒故纵”。
有时候我会刻意让婆婆看到她的过分宠爱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我会事先征求孩子意见,“看多久,看几集?”约定好的时间一到,让孩子自己关掉电视。
起初孩子会很不情愿,尤其是婆婆在一旁帮腔的时候,孩子更会坚持要求继续看。
为了让老人家明白她做得不对,我故意不理睬,然后看着孩子继续看下去。
几天以后,婆婆发现孩子看了一集又一集而不肯停下,甚至吃饭时间到了也不去吃饭,她也开始发火了。
结果可想而知,老人发火,孩子大哭,而我则“袖手旁观”。
事后,再认真地跟婆婆说明其中缘由。
渐渐地,婆婆就明白了,孩子会“蹬鼻子上脸”,说好的事情就坚决执行,一点也不能心软。
恰好朋友送我一个新手机,我将原来的安卓机送给了婆婆。
虽然是个“二手的”,但在她看来这个“高级”的手机瞬间让她加入年轻人的行列。
我给她申请了微信,教他看搜狐,有时也将网络上看到的育儿贴发给她看。
她看完了还会主动跟我分享交流。
这时女儿学会了用沟通解决问题,我更加明白的家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而婆婆,现在没事就拿着她的手机看新闻,看视频,玩微信,不亦乐乎。
第四,积极学习。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初为人母的我渐渐觉得力不从心,很多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孩子的各种“为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这要求我必须坚持学习各种知识。
我买来很多书学习育儿知识,学习沟通技巧,甚至枯燥乏味的儿童心理学。
虽说孩子不会照书上写的成长,但丰富了理论知识还是让我各种矛盾中解脱,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个过程,女儿看着我看书,也渐渐爱上了读书。
我越是学习越是发现自己的早先的无知。
而婆婆在碰到问题的时候也会主动来问我,寻求答案。
渐渐地,我们这个家就和谐了,吵闹少了,欢笑多了;我从初为人母的迷茫中走出来,逐渐对孩子的事情得心应手;婆婆也更加温和了。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遇见孩子,遇见最美好的自己》。
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同意!“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
以上,“心得”实在是谈不上,也就在此总结一下自己初为人母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而已。
总结自我,鼓励自己,不断成长,努力做好“妈妈”这份不得辞职,没有薪水,不求回报,渺小而又伟大的终身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