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与信息报告管理

传染病与信息报告管理


• 2、制定乡镇卫生院疫情报告工作技术 实施方案或规范。技术方案或规范内 容至少应包括有:医院的疫情报告与 管理制度、网络直报管理制度、资料 管理与利用、网络安全制度、对新入 院实习生进行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等内容。有正式文件或资料证明,各 类传染病相关制度必须上墙。
• 3、计划与总结: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 染病监测、管理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工作内容,而且随着对传染病疫情报 告与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作 内容越来越多,因此每年应对疫情报 告与管理工作有年初工作计划和年终 工作总结。
附则
传 染病
• 一、传染病是什么?
• 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 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 二、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 “传染病的产生一是自然变异,二是 人为导致。”
• 三、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有那些? • 病原体被清除 • 隐性感染 • 显性感染 • 病原携带状态 • 潜伏性感染
• 四、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 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自然因素 • 社会因素
第一章:网络直报工作管理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组织机构职责 工作管理 信息管理 专病监测信息的管理 网络直报的督导评估 专题调查评价
1.1 组织结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 理工作中应履行各自的职责。
医疗机构和其它责任报告单
统,是国家传染病报告与监测的主渠道。
前言主要内容
• 制定指南的目的
进一步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报告 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 范各级各类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疫 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 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
• 指南制定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第一部分:前言
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2004年1月1日起,全国启动了法
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该系
统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在国家、省、市、
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联网的基础上,
பைடு நூலகம்
实现与当地医疗机构联网,并将信息网络
向乡(镇)和城镇社区延伸,形成了纵横
贯通的信息报告网络,在全国建立了统一
、高效、快速、准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
Ⅲ丙类传染病(10)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 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 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 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 ②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
• ③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 的其他传染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性疱疹 、姜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肝吸虫病 、水痘、森林脑病、结核性胸膜炎、手足 口病、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 ④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甲、乙类 传染病可分:
• a、肠道传染病:霍 乱、甲肝、戊肝 、肝炎(未分型)、脊 灰、痢 疾、 伤寒+副伤寒。
• b、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麻 疹、肺结核、流 脑、百 日 咳、白 喉、猩 红 热。
• C、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鼠 疫、人禽 流感、出 血 热、狂 犬 病、乙脑、登革 热、炭 疽、布 病、钩 体 病、血吸虫病 、疟疾。
• (3)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病种
①、法定传染病分类:为3类、37种。
Ⅰ甲类传染病(2)种: 鼠疫、
霍乱。
Ⅱ乙类传染病(25)种:
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 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 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 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 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其他传染病责任 报告单位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 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负责对本单位 相关医务人员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 知识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 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 乡镇卫生院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负责辖区内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的传 染病报告管理。
• 1、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机构:卫 生院领导、防保科负责人、负责具体 工作的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人员。( 有正式文件或岗位职责相关材料证明 )组织机构上墙。
传染病与信息报告 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1989年9月1日 起施行。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 修订。自2004年12月1日起实行。
• 这是实施宪法规定的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 法律之一。
1.2 工作管理
1.2.1 工作规定
• (1)属地管理原则
•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 例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
• (2)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 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 位,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 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 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 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 使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从行政管理走上了 法制管理的轨道。

• 修改前七章四十一条
•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预防
• 第三章 疫情报告和公布

• 第四章 控制
• 第五章 监督
•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法律责任 附则 —— ——

修改后九章八十条 总则
传染病预防 疫情报告、 通报和公布 疫情控制 医疗救治 监督管理 保障措施 法律责任
• 六、传染病防治措施 • 三个基本过程: • 1、管理传染源 • 2、切断传播途径 • 3、保护易感人群
疾病的流行强度
• 疾病的流行强度是指某种疾病在一定 时期内,在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 数量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 常用散发、暴发和流行来表示。
指南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前言 • 第二部分:网络直报工作管理 • 第三部分:网络直报操作技术规范 • 第四部分:附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