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代人赋·晚日寒鸦一片愁(辛弃疾)
代人赋(辛弃疾)
原文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释】:
①鹧鸪天,词牌名。
②代人赋: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赋的,故加上代人赋。
③晚日:夕阳
④寒鸦:亦称慈鸟,小山老鸹。
晚日寒鸦,一片伤心色。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境。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
离肠寸断,泪流难止。
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频频凝望。
一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
细细揣摩词意,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
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
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
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
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
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
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
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
唐人严维云:柳塘春水漫,塘夕阳迟。
北宋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
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
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
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
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说它温柔,
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
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
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
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
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
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
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
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
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
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
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
请看诗人是如何创新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
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
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
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
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
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
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
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
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
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
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
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辛弃疾向来被称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而这首词,却写得如此深婉!任何一位伟大作家,其艺术成就总是多方面的,其艺术格也是多样化的。
赏析二
稼轩词六百余首,用调一百以上。
在这些词调中,利用频率最高的是《鹧鸪天》,凡六十三首,占总数百分之十强,述怀、抒愤、言愁、叹老、酬答、赠别、祝寿、即事、咏物、写景、议论等等,无不用之。
恐怕正是由于运用此调多而得心应手的缘故,所以代人赋便自然地也选择了此调。
词题代人赋,今天已无法弄清代谁而作。
从字里行间可知主人公是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
上片先从写景下笔: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柳塘新绿,点明季节为早春;晚日寒鸦,点明时间是傍晚。
这是送人
归来后的眼中景。
这景,是衬情之景。
太阳即将落山,寒鸦正在归巢,极易令人引起对旧人的怀念,以孤独寂寞之感叹,而光线暗淡的晚日,又极易令人引起迟暮之想、不快之情,叫声凄婉的寒鸦,又极易令人精神不安、心情烦躁,所以在晚日寒鸦之后,紧接上了一片愁三字以抒其情。
先写景后抒情是词人惯用手法,作者更是应用自如。
柳塘新绿,是美好的景色,当是女主人心底的一缕温柔之情,使她眼里看出了景色的温柔。
但是,细柳新蒲为谁绿呢?无限温柔为谁存在呢?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温柔的柳塘新绿之景,也同样,只能使一片愁增浓。
温柔之前着一却字,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
接下来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紧承上文的一片愁,是假设,是愿望同时也是深沉的感叹。
这眼底的离恨,联系上文,又是一片愁之原因的展现。
不信人间有白头,是以眼底无离恨为条件的,既然是眼底充满了离恨的,那末人间就只能有白头了。
这是以婉曲的方式来强调离恨之伤人,离恨使人白头。
这两句,若直言之,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老。
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殷切地希望眼底真的无离恨,人间永远无白头。
上阕四句,作者以正反两种手法,也主人公的愁思,细品味感情尚未至高潮,但已是郁积心中,只待一发。
过片以下,愁思进入另一层次,即由概括地说一片愁,变为通过具体行为来写相思之情,深化一片愁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是一个行为,极
写女主人公离别之恨、相思之深。
这将上片积情一、引发悲情顿上一层。
离恨相思,她内在的是柔肠已经寸断,外表则是盈盈粉泪难收,重上小红楼。
小红楼,当是她与自己心上人曾经共同地方。
此时重上这小红楼,恐怕还是为要重温昔日携手并肩、恩恩爱爱的欢乐,幻想着心上人可能仍在楼上。
真是离别肠应断,相思骨合销(陈后主《寄碧玉诗》)。
这女主人公的感情,是多么缠绵悱恻,多么凄楚动人啊!结尾的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的痴情。
这里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
她理智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然而对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
明知凭栏无用,仍要一次又一次地倚靠阑干而远望。
其痴情若此,令人感叹!以频倚阑干不自由这句作结,实有神馀言外之妙。
下阕里作者抓住女主人公几个典型行为,通过难收重上情知频倚等词,准确地描写了,主人公痴情中身不由已的样子,其内心的思愁也不言自显。
这阕词虽然是代人赋,但在封建社会里,思妇是普遍存在的,思妇诗颇多亦有深厚的传统,因此稼轩写主人公之苦闷愁思能感同身受,写来其情不虚,其意不隔,情真景真,与空中语自别(许昂霄《词综偶评》)。
可以大胆假想,也极有可能是以代人赋为障眼法,借以自写情怀,如李义山之《代赠》、苏东坡之《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