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近点 8.6cm 10.4cm 83.3cm
近视眼者近点小
2.瞳孔调节 直径=1.5-8.0mm
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引起双侧瞳孔 反射性缩小。
作用: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调节 入眼光量
瞳孔对光反射:又称互感性对光反射, 指瞳孔大小随视网膜光照强度而变化的 反射。
作用:减少入眼光量 保护视网膜。
瞳孔近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经过 中脑正中核。
概念:用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 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 逐渐减少的现象。
(1)快适应感受器:利于接受新的刺激
(2)慢适应感受器:利于机体对某些功 能进行持久的监测和调节
适应并非疲劳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觉器官:眼睛 适宜刺激:370-470nm的电磁波 视觉:是指通过视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官,
n为节点,F为主焦点
屈光指数=1.333
AabB( (物实像物大大小小))=
bn (物像到节点中离) Bn (实物到节点距离
眼前10m处高30cm的物体,物像大小为:
X(mm) = 15(mm) 300(mm) 10005(mm)
X = 300× 15 =0.45 10005
眼的调节
视远物时不需调节,视近物调节: 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眼球会聚
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顶盖前核
3.双眼球会聚(辐辏反射)
使双眼看近物时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 膜的相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不产生 复视)。
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1.正视眼 2.非正视眼(近视、远视、散光、老视) (1)近视:用凹透镜纠正
轴性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 屈光性近视:折光能力过强
(2)远视:用凸透镜纠正 轴性远视:眼球前后径过短
屈光性远视:折光能力太弱 (3)散光:用柱面镜纠正
产生原因: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 半径不等 (4)老视:用凸透镜纠正
产生原因:晶状体弹性减退(弱)
◆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视网膜的结构(如图)
1.主要分四层:
(1)色素细胞层
不属于神经组织,含色素颗粒和VitA, 对感光细胞有保护和营养作用。与其它层 易发生剥离。
接受外界环境中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刺激,经视 觉系统的编码、加工及分析后的主观感觉。
◆ 眼球的基本结构 (如图)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感光系统:视网膜
眼 的 结 构
◆眼的折光功能及其调节
与眼的屈光成像的光学原理
球形界面的折光规律
BAF1A源自 C F2B’折光能力与曲率半经和折光指数有关。
F = n 2R n 2 - n1
D= 1 F
R大,F大,D小 R小,F小,D大
(如下图)
F:(主)焦距
R:曲率半经
n1:空气的折光指数 n2:某物质的折光指数 D:屈光度(焦度)
1D
F
2D
折光指数: 角膜:1.376
F 房水:1.336
空气:1.000
10D
晶状体:1.410
F
玻璃体:1.336
感 光 细 胞 模 式 图
2.联系 (1)纵向联系
*单线方式:多见于中央凹处视锥细胞 意义:视敏度高,感觉“精细”
*聚合式联系:多见于视杆系统 无精细分辨能力,能总和多个弱刺激 (2)横向联系 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 3.联系方式: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觉的二元学说
*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 对光的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无色觉 对物体细小结构辨别能力差,。
*视锥系统(昼光觉或明视觉系统): 对光的敏感 性差,专司昼光觉、色觉, 对物体的细小结构及颜色有高度的分辨 别能力。
不同性质的感觉引起,是由某一专用线路 (labeled line)将冲动传到脑的特定部位所形成 的。
(2)对刺激的量(强度)的编码(图)
A、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不同 B、参与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不同
蛙 肌 梭 中 刺 激 强 度 的 编 码 模 式 图
4.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现象
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细胞产生的局部电 位
发生器电位(启动电位):感受神经未 梢上的局部电位。
体内外的刺激信号 G蛋白-效应器酶-第二信使
改变离子通道功能状态 细胞膜电位变化
(感受器电位或启动电位) 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概念: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 转移到AP的序列之中。
(1)对刺激的质(性质)的编码
1. 晶状体的调节(图)
视近物→视网膜上模糊的物像→视皮 层→中脑正中核→睫状肌收缩→睫状体 向前向中移行→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变 凸(曲率↑)→屈光力↑→焦距缩短→物 像落到视网膜上
调节能力用曲光度D表 示
近1点D=:眼1/作1m最,大为调1节0时0度能看清的最近物 体的距离。
年龄 8岁 20岁 60岁
视网膜的主要细胞层次及其联系
视网膜的主要细胞层次及其联系模式图
(2)感光细胞层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通过终足与双极细
胞联系(如下图) *结构:外段、内段、核部、终足 *分布 盲点:无感光细胞 黄斑:视网膜中心,视锥细胞多 中央凹:密集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 周边部视锥细胞少,视杆细胞多
(3)双极细胞层 (4)神经细胞层
1.适宜的刺激
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 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 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觉阈值(sensory threshold) :引起某 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适宜刺激 感觉阈低。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概念: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刺激 能量转变成感受神经未梢上的神经冲动, 这种作用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计算像距
物距为a,像距为b,则:
1+1= 1 ab F
1、当物体处于无限远时(6m以
外), 1/a,则:
1 b
=
1 F
得出:b=F 成像在主焦距F的位置。
2、如果a小于足够远时(6m以内),
则b>F,成像在主焦距之后。
来自远处 光线(平 行光线)
来自6m 以内的
光线
焦平面 焦点
眼的屈光和成像
简化眼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1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能感
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 感觉器官:感受器及与感受功能密切相关
的非神经附属结构。
2、分类 外感受器
距离感受器 接触感受器
内感受器:平衡、本体、内脏等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