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
这种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学生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这种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思”。
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
一、阅读——创设情境与设疑导学的引导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
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境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境,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
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
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
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
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
二、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
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
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
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四、练习——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
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
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
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四段”学习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中消除学生的疲劳和厌烦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随着教学情境和方法的变化,使学生的心理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
这种意想不到的学习方法,能打破学生学习的心理平静状态,使学习心理活跃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思维升华到新的境界,也即实现向理性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