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了解移步换景描绘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写法,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习并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1.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营造气氛:播放歌曲《高山青》。
2.视觉感受:多媒体展示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3.激情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吗?你们听说过阿里山吗?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
阿里山有三大奇观响誉海内外,那就是森林、云海和日出。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轻柔优美的旋律,来到祖国的宝岛台湾,来到美丽的阿里山。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1)字音风靡mǐ山岚lán 堪称kān 谛听dì镶嵌qiàn禅宗chán 幢顶chuáng 静谧mì一泓hóng 孕育yǜn(2)词义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莽莽: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骤然:突然,忽然(表示迅速而意外)。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亭午:<书>正午,中午。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2. 追溯背景我写《阿里山纪行》(节选)这里还要提一件事。
因为是迎香港回归,台湾故宫博物馆陈列了中英《南京条约》的原件,大陆一些陈列馆,例如南京静海寺所陈列的根本不是如此。
能看到这份原件的大陆人士恐怕为数不多,我有幸能看到,真是适逢其遇。
我曾在《扬子晚报》发表文章披露此事。
看到这份条约的正式文本无疑激起我的民族耻辱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当时的心理总背景,这一点应该说到。
台湾有座阿里山,我最早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流传到祖国大陆的歌曲《高山青》中知道的。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歌词及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已是家喻户晓。
这首歌几乎成为沟通两岸的音乐通道,也成为我游阿里山的动因。
我一提出来,台湾的美学家们便立刻赞同,并选派了几位陪我去游览。
起初我没有想到写文章,我对阿里山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高山青》上。
谁知,我所未曾想到的阿里山的美丽景色一下子吸引了我,甚至震撼了我的心灵。
于是创作欲望(还没有形成创作冲动)便萌发了。
我想,我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的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
以彩笔绘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应该是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因此,本文内藏着思想底蕴。
(三)互动探究,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最后一句说:“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请问:阿里山的风光美在何处呢?【注意】本题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直接和书本对话,对文章中反映的信息进行感悟,进行提炼。
2. 划出你最喜欢的一处文字,并说说原因,分小组交流讨论。
【注意】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教师应该重视每一个个体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3. 标题探讨:【学生活动】查字典,理解“纪行”的词义,了解“阿里山纪行”的题意。
【点拨】纪行是记载旅行见闻的文字图画,多用于标题。
理解题意:“阿里山纪行”就是用文字记载了在阿里山旅行时的见闻。
(四)精讲点拨,潜心会文1. 了解结构【学生活动】朗读开头、结尾,在课文中找出过渡句。
【想一想】①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②“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如何?【点拨】①全文以歌起兴,以歌作结,呼应有关,开头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
②从内容上看,强调了阿里山在台湾的重要地位,神木在阿里山的重要地位;从结构上看,这是两个推进文势的句子,借助于它们,文章便呈现出深入之势,有摇曳之感。
2.探究文章中写景的表现方法:【学生活动】①划出文中表现作者游览线路的句子。
②找出文中写了那些景物?并对他们的特征加以概括。
③思考:对所看到的景物,作者赋予了怎样的感情?【点拨】《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种写法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行踪交代得很清楚。
第二,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第三,由衷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行踪景物特征情怀搭机-改乘-穿过-云雾浓稠思古幽情到阿里山【课件演示】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同时,教师可形成板书,或用多媒体将所探讨的内容以表格形式板演,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反思】草木本是无情物,何以在作者笔下,阿里山那么美,那么令人震撼?【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应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阿里山的热爱,对台湾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 感情朗读:【学生活动】朗读时配以阿里山风光画面,感受阿里山风光美如画以及移步换景的写法。
4. 课内小结《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描写阿里山迷人风光的游记。
本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这篇课文,对阿里山的景色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还学习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描写了各个景点的特征后,又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了阿里山的共同特征,体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五)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结合口语交际,设计一个活动。
【要求】假如在座的同学是游客,而你是阿里山的导游,请你利用掌握的资料,带领大家到阿里山畅游一番,不仅要观赏阿里山的森林,还要观赏阿里山的云海和日出。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列出导游的设想,要考虑的问题,写出导游词。
第二课时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一)温故知新,把握重点1.渲染气氛:师生齐唱《高山青》。
徒步穿过-迂曲穿过-穿行-看到神木潭水清澈林区宁静径曲路幽森林无边神木深邃赞叹2.激情导语:优美的旋律又将我们带到了祖国的宝岛台湾,带到了美丽的阿里山。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去感受文章中典雅、凝炼、和谐、畅达的语言。
(二)精讲点拨,潜心会文1. 精读课文3——9段,理解内涵:【学生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1)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讨论交流】师生互动进行谈话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理解。
【点拨】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
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在神木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一种坚强无畏的意志品质,在它生存的三千多年中,不知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它不屈不挠地同大自然抗争,一次次地战胜困难、战胜挫折。
那么,它的力量之源又是什么呢?是这莽莽林海,是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孕育了它。
2. 赏析语言:这是一篇美文,语言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音乐美,表现在节奏、拟声、音节、修辞等;情韵美,表现在融情于景和托物寄情。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写得好。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点拨】(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
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姿态各异。
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
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学生活动】边读边划出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和优美的语言。
(三)迁移应用,拓展延伸【总结反思】本文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特别是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炼、和谐、畅达,是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好好学习的。
你曾外出旅游过吗?哪一处风景名胜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能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进行描绘吗?【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