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含答案

第6课琵琶行并序一个秋天的夜晚,左迁九江的白居易被一支琵琶曲惊醒,循着琵琶声,他发现了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在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

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水茫茫,风瑟瑟,钩弦月,江心船,琵琶曲,悠悠荡,心中事,听明了。

一千年的情结里,频频回首的是抱琵琶的女子。

罗衣淡淡,清愁薄绪,掩盖不了她的绝艺。

一念间花落了,留于浔阳江畔,一曲琵琶终了,填满了夜的每一个空隙。

尘世如烟,千年转瞬,而那曲,依然残留于青灯古寺处,等待那个有缘人,一解千年前的情思。

岁月的密网却捞起只只斑斓的海贝。

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只只忧伤的眼睛,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浔阳江边弦上的泪光。

那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清愁女子,就坐在那只空空的画船上。

船很大,大得仿佛能摆得下世上所有的珍宝;船很小,小得盛不下一颗落寞的心。

船本可以划得很远,但却没能划【课内挖掘】课内素材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琴声,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琴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弹琴人的一腔幽怨,有的恐怕是凡夫俗子的一笑而过、不置可否。

而诗人白居易却能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毋庸置疑,白居易找到了知音,找到了情感上的寄托。

[运用角度] “知音”“理解”“同情”等话题。

【课外运用】1.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

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

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平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2.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

他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

于是,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夜的凉风中瑟瑟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

读了白居易的诗,我多了一份同情心,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迁.谪/牵.挂 商贾./辜.负 赠.送/铮.铮然 B .漂沦./腈纶. 憔.悴/渔樵. 英俊./九江郡.C .衣裳./霓裳. 幽咽./呜咽. 行.伍/琵琶行.D .船舷./管弦. 真谛./啼.血 鱼虾./虾.蟆陵 解析:A 项,qiān,ɡǔ/ɡū,z èn ɡ/zh ēn ɡ;B 项,lún,qi áo ,j ùn ;C 项,shang/ch án ɡ,y è,h án ɡ/x ín ɡ;D 项,xián,d ì/t í,xi ā/h á。

答案:B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寻声暗.问弹者谁(偷偷) 去来.江口守空船(回来) B .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出击) 低眉信.手续续弹(实在) C .凝绝不通声暂.歇(忽然)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 D .整顿衣裳起敛.容(收敛) 钿头银篦击节.碎(节拍) 解析:A 项,暗,悄悄;来,语气词。

B 项,信,随。

C 项,第一个暂,暂时;第二个暂,忽然。

答案:D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初为.《霓裳》后《六幺》②为.君翻作《琵琶行》 B.⎩⎪⎨⎪⎧①转徙于.江湖间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①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②吾其.还也 D.⎩⎪⎨⎪⎧①歌以.赠之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解析:B 项,均为介词,在。

A 项,①动词,弹奏,②介词,替;B 项,均为介词,在;C 项,①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②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D 项,①连词,用来,②介词,把。

答案:B4.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B .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C .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D .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解析:“铁骑突出刀枪鸣”不是夸张,是比喻。

这是形容琵琶声在沉咽、停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句意是如“铁骑突出”如“刀枪鸣响”。

A项,比喻,“万事”如“东流水”,一去不返。

B 项,互文,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同上了船。

C项,借代,“丝竹”代指音乐。

答案:D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女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来,千呼万唤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的羞涩神情,反映出她此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自惭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

B.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C.作者用反衬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年老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乐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D.诗人被贬,异常苦闷,这刚好与琵琶女的人生境遇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共同的命运引发了白居易和琵琶女“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

解析:B项,对音乐的描写没有“嗅觉”方面。

答案:B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唐诗有乐府诗,是按照汉乐府的旧题来写新事的;又有新乐府诗,是“即事名篇”的叙事诗,按照所叙事件来定题目,不是汉乐府的旧题。

C.《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

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

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同时将自己的不幸和失意的心情,将自己的不平和愤懑倾泻出来。

解析:C项,明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暗线是诗人的感受。

答案:C7.(1)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_____________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

(3)运用侧面烘托,说明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冰泉冷涩弦凝绝(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二、迁移发散(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题湖上①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

8.下列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解析:B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答案:BC9.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

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白描、设比喻、作铺陈(答出其中一项即可)。

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

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为景物增添无限神韵。

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短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0.下阕“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从“浔阳月色”入手,分别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和“月色”这个意象。

结合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识记和理解,寻找与之相关的诗句。

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11.分析上阕与下阕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阕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解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阕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角度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