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文化素质与警察业务水平的关系

浅谈文化素质与警察业务水平的关系

浅谈文化素质与警察业务水平的关系摘要:在警察的队伍中包括的警种有司法警察和人民警察等,在此着重讲司法警察作为一个独立的警种,是人民法院不可缺少的一支强制武装力量,肩负着维护司法公正与审判秩序的重要任务。

司法警察的文化素质与业务水平有着重要的联系,只有了良好的文化素质才能更好的去提高业务水平。

文化素质与警察的业务水平有着不可脱离的联系。

所以,抓住有利时机,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使司法警察的发展凸显时代特征,有利于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激发警员积极向上的心态,为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础。

因此,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可以使警察的个人修养和政治素质在文化中接受熏陶,培养他们干事创业的能力,加强司法警察的业务素养和文化水平的建设。

这样才有利于文化素质与业务水平的良好交融。

其实,我国司法警察工作的根基还是很脆弱,稍有不慎就会下滑,司法警察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不规范、不统一,没有很好发挥司法警察职能作用,甚至有的仍然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警察的职能是否能得到较好发挥,关键在其警务职能意识及警务技能等方面,这是警察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警察业务水平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文化素质警察业务水平司法警察的素质警察的文化构建警察是一种职业,公安(公共安全)是警察的职责。

人们常以公安指代警察。

法律上区分这二者颇为容易。

《人民警察法》第二条规定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第六条规定了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的职责,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员意义上的公安,公安人员,公安干警便是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了。

警察分很多种,有司法警察,公安警察,交通警察等,其中公安是警察部门的一个警种,它隶属公安部,专门监管社会公共安全,打击犯罪,侦破各种刑事与民事案件,而司法警察隶属司法部,它的职责是看管在押服刑人员,小至少管所,戒毒所,大至监狱,像平时的一些打架斗欧看到了也都是交由派出所处理,他们不管,所以它和公安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至于交通警察也是属于公安部的,整个城市的交通都要靠他们来维持.总的来说,公安只是警察的一个部门,并不代表"警察"这个广义范畴!一.警察文化素质: 警察的文化素质包括警察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理论抓住有利时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司法警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职责,其特殊性,决定司法民警职业素质有其自身特点:1.政治思想素质是前提:政治素质是人民警察必备的首要素质,是警察素质的核心。

政治素质指警察的政治态度、政治倾向、政治觉悟与政治信念的总和。

人民警察作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重要力量,其政治性是十分重要的。

人民警察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人民警察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党的路线、方针不动摇,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

新时期的人民警察,政治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的。

人民警察应当坚决拥护国家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措施,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

2.业务素质是基础(1)具有专业化、全面型的知识结构。

在21世纪,我国将与国际接轨,形成“信息化社会”模式,司法警必须具备专业化、全面型的知识结构,以及与社会同步的知识更新能力。

信息化社会形势下的司法机关,必然要建立起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司法警察必须掌握利用在网络上完成收集、储存、使用、交流社会信息的技能,进而能够在网络上完成多项治安管理工作任务。

由此可见,警察应当掌握运用信息网络的技能,还应熟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信息网络,并对易受侵害的网络系统采取监控和保护措施。

(2)熟练运用法律的能力。

人民警察一般应掌握包括宪法知识、法学理论知识、刑事法律知识、民事法律知识,行政法一般原理及相关知识。

掌握上述法律的一般原理,精通有关法律规定,并熟悉各法律部门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这是民警执法为民能力的基础。

现在违法者的知识技能比以前有所增强,其犯罪的隐蔽性、技能性与危害性将使执法工作更加艰巨。

现代警察必须具有发现违法犯罪行为的警惕性与敏锐性,运用法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执法行为的公正性与合法性,以及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最重要工具,也是检验素质水平的最直接标准。

警察工作时常要面对群众,在为群众解决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语言,使人民群众能够满意、接受,是十分重要的。

民警说话时要讲究技巧,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适当的语言。

对群众讲话时要使用温和的语言、说理的语气,需要群众配合办案时,要使用法律、专业性语言并采用劝告的方式;在需要群众帮助时,态度要诚恳,说明办事目的;面对群众请求办事时,不要把话说的太肯定、太绝对,要留有余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国际执法联络、国际警务合作、司法协助、中国驻外使领馆警务联络工作以及从事涉外警务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处理对外事物或涉外案件时才能够得心应手。

3.心理素质是支柱心理素质在警察素质中具有重要地位。

警察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基本心理素质等方面。

警察是一个“社会刺激多元化”的职业,随着现代治安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和治安任务的日益繁重、警务工作的超负荷、工作对象的危险性,工作时间的不稳定性,使警察处于极度疲劳和高度紧张的高压环境之中。

这对民警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而,警察除了应具备一般人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如不怕流血牺牲、自信、勇敢、宽容、顽强等。

同时要有调节和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而且要学会用自己的镇定情绪去感染他人,从而缓和紧张的局面。

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有自信才能充满活力地进行工作,合理有效的运用自信,不仅能正确引导警察的自我发展,使警察树立正确的自信心,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全警的积极性。

作为一名警察,你可以没有优雅的气质,也可以不具备完美的性格,但是,你不能没有坚定的生活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为它们是你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冲破心理障碍的永不折断的翅膀。

4.身体素质是关键民警的身体素质与执法工作紧密相连,是执行警务活动的基本保障,需要长期自觉刻苦地锻炼。

作为人民警察,在工作中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体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特别是新形势下,对警察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连续工作的耐力、体力等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倘若一名民警身体素质差,“说不赢、打不过、追不上”,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那就更谈不上打击犯罪、保卫人民了。

因此要求人民警察具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要提倡“终身体育”,不断地提高民警身体素质。

以上的这些是作为人民警察的职业素质特点,突出表现了人民警察的特殊性,是人民警察特有的素质基础。

二警察的业务水平指的是在工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种业务能力,警察的发展也是凸显时代的特征,所以业务水平在当代警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业务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业务的质量,业务水平却与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

因此,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可以使司法警察的个人修养和政治素质在文化中接受熏陶,培养他们干事创业的能力。

有些警察的文化素质与自己的业务水平还是有些距离的,有些是从社会招考进来的,欠缺一定的技能,或者是学历水平差异较大,知识结构尚不平衡。

从目前的政策看,从机关内部转编的司法警察大部分原来主要从事的是驾驶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司法警察文化基础、业务水平和基本技能较差,应变和反应能力不强,而从社会上招考的司法警察业务技能素质尚有欠缺,学历水平差异也较大,知识结构尚不平衡,直接导致在职司法警察发展前途受限,影响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警务技能训练不够,职业技能范围过窄。

一些警察平均年龄在40,或者是刚进入单位,业务知识还不熟悉,或者年龄偏大,无法适应专业体能、技能训练对于强度、耐力和对抗性上的标准要求再加上场地、设施等因素,很多训练科目无法落到实处,部分司法警察成了坐办公室的“文职”警察。

在法律专业知识和警察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着专注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把发展模式定位在向检察官过渡,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和对警用技能投入过多精力,司法警察工作与检察工作脱节两种不良倾向。

如上可得出警察的文化素质与业务水平有着重要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和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警察队伍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加强警察队伍建设是各级党委、支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把队伍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警察队伍的自身建设,“切实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切实提社会局势的能力;切实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依法管理的职责,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自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警察的业务工作也不断出现这各种问题,例如在司法警察队伍中出现,在司法警察的管理模式中也是有些的混乱,所以司法警察的性质决定了司法警察要具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

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严格制度保障,这同样是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

要对现有的《法警工作规则》、《机关门卫制度》、《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等制度自实施以来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调研,逐步完善,从实践的角度去堵塞制度上的漏洞,从而形成制度的规范化,同时让严明的纪律深入人心。

有了制度的保障,加上科学的管理,才能建设一支纪律严明的司法警察队伍。

,加强司法警察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对司法警察队伍的科学管理,如果要建立专业的司法队伍就要加司法警察的政治、文化、娱乐、文学的等的熏陶。

特别是法律知识尚显薄弱,调研能力有待提升。

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质要求其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

例如,有关送达法律文书的程序性问题、有关押解、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时的诉讼权利保护问题等等。

因为司法警察在执行这些任务时,难免会发生突发事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不了解执法程序,就难以依法处理这些事件,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被动;个人的调研能力反映了对工作深层次的思考,反映了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考的能力。

毫无疑问,在司法警察的警务工作能力得到认可的同时,一个难点问题却无法回避,那就是司法警察的调研能力不足以跟上检察工作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检察机关“群体大调研”的格局不符,这对提升司法警察队伍整体素质极为不利,并直接制约了司法警察队伍的健康发展(一)司法警察自身存在严重问题当前的司法警察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培训,不真正具备一熟(熟悉法警职责)、二懂(懂检察业务、懂办案程序)、三会(会使用枪械具、会擒拿技术、会微机操作)的基本素质,难于胜任当前的检察工作需要。

加上长期以来,检察院内部存在对司法警察工作的不重视,伍管理的不规范,致使法警也逐渐模糊了自身的职责,自己都感觉到法警存在价值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