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家具工艺

明清家具工艺

1.主要施工工艺(1)清漆施工工艺:清理木器表面→磨砂纸打光→上润泊粉→打磨砂纸→满刮第一遍腻子,砂纸磨光→满刮第二遍腻子,细砂纸磨光→涂刷油色→刷第一遍清漆→拼找颜色,复补腻子,细砂纸磨光→刷第二遍清漆,细砂纸磨光→刷第三遍清漆、磨光→水砂纸打磨退光,打蜡,擦亮。

(2)混色油漆施工工艺:首先清扫基层表面的灰尘,修补基层→用磨砂纸打平→节疤处打漆片→打底刮腻子→涂干性油→第一遍满刮腻子→磨光→涂刷底层涂料→底层涂料干硬→涂刷面层→复补腻子进行修补→磨光擦净第三遍面漆涂刷第二遍涂料→磨光→第三遍面漆→抛光打蜡。

2.施工要点清油涂刷的施工规范打磨基层是涂刷清漆的重要工序,应首先将木器表面的尘灰、油污等杂质清除干净。

上润油粉也是清漆涂刷的重要工序,施工时用棉丝蘸油粉涂抹在木器的表面上,用手来回揉擦,将油粉擦入到木材的察眼内。

涂刷清油时,手握油刷要轻松自然,手指轻轻用力,以移动时不松动、不掉刷为准。

涂刷时要按照蘸次要多、每次少蘸油、操作时勤,顺刷的要求,依照先上后下、先难后易、先左后右、先里后外的顺序和横刷竖顺的操作方法施工。

.木质表面混油的施工规范基层处理时,除清理基层的杂物外,还应进行局部的腻子嵌补,打砂纸时应顺着木纹打磨。

在涂刷面层前,应用漆片(虫胶漆)对有较大色差和木脂的节疤处进行封底。

应在基层涂干性油或清泊,涂刷干性油层要所有部位均匀刷遍,不能漏刷。

底子油干透后,满刮第一遍腻子,干后以手工砂纸打磨,然后补高强度腻子,腻子以挑丝不倒为准。

涂刷面层油漆时,应先用细砂纸打磨。

3.注意事项(1)基层处理要按要求施工,以保证表面油漆涂刷不会失败。

(2)清理周围环境,防止尘土飞扬。

(3)因为油漆都有一定毒性,对呼吸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施工中一定要注意做好通风。

明清家具制作工艺一、木材的干燥与材料选择木材干燥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情况。

为了使木材性能稳定,不使家具变形,老一代工匠通过实践,把原木材起放到水质清澈的河边或水池中,浸泡一到两年,等木材中的油质排出后取出,待稍干后锯成板材,放到四周通风的凉棚下,使其自然干燥。

这种硬木干燥方法所需时间较长,但经此法干燥的木材,材性稳定,极少变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干燥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许多生产厂家都采用先进的人工干燥方法,有烘房干燥、微波干燥、紫外线干燥、原子能辐射干燥等。

先把木材料锯成板材放进水池中,用蒸气蒸煮,使木材树脂、树胶排掉,再经过人工干燥,使材料定性之后,存放一段时间使其与空气接触,回性后再进行生产。

经过双重处理后所生产的木材达到了相对稳定,既缩短了干燥周期,又保证了家具的质量。

木材干燥符合使用要求后,还要根据家具的使用功能、结构、外观等要求,合理选择材料的组合与搭配。

明清家具用材广泛,品种繁多,结构精密复杂,不同的家具、不同的部件对材料的要求也相应不同,这就要求匠师对木材的性能纯熟与胸,开料前考虑材料的硬度、密度、韧性、色泽、纹理等,使家具的用材与家具结构、强度、外形等要求相一致。

二、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明清家具之所以能坚固耐用,流传数百年能完好如初,除了选用优质木材外,制作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榫卯结构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榫卯结构家具的坚固性,体现在制作上不是靠钉子和胶,而是以精确的榫卯使家具牢固地结合起来,并且方便拆装和修理。

明清家具中严谨精密、形制各异的榫卯,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也是明清家具具有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明清家具中,不同的家具采用不同的榫卯结合,在平板拼合中,多采用龙凤榫加穿带;横竖材结合中用格肩榫榫等;四面平家具中采用粽角榫;圈椅的靠背采用楔钉榫;案型结构中的腿和牙条结合时采用插肩榫、夹头榫等等。

明清家具的常见的结合方式以及榫卯形式有以下几种:(一)平板拼合家具制作中,由于板材的宽度有限,桌案的面心、柜门、椅面等常要用两块或多平板拼合。

所谓平板拼合就是在一块木板的侧边开出榫槽,另一块木板的侧边开出相应的榫舌,即“龙凤榫”,然后用鱼胶粘合。

榫舌的横截面通常做为燕尾形,以加大榫卯的结合面,防止企口上下移动,并且使拼板不能从横向拉开。

现代的企口木地板采用的就是这种榫卯结构。

为了进一步防止拼板翘曲变形,还在拼板的横向穿嵌一条做有梯形长榫的木条,即“穿带”。

如果是较厚的板材拼合,则用平口拼合,也不用穿带,把厚板的拼口用刨子刨刮平直,使两块厚板的拼贴面完全粘合。

厚板也可用裁榫来拼合。

(二)攒边打槽装板结构攒边打槽装板的结构形式,是一种框架结构,在明清家具制作中被广泛应用,如柜橱的门,桌、案、椅的面等。

其结构主要是将四根长短材攒接成框,然后在中间装板。

在框架制作中,将出榫头的两个长边的叫“大边”,将开榫眼的两个短的叫“抹头”或“短抹”。

这种结构不仅仅在方形框架中出现,在一些圆形框架中也有应用。

框架里面打槽,在框架的的槽框中装入心板,嵌装心板时,与四周留有一定的余地,以适应心板有不同气候条件的干缩湿胀现象。

攒边打槽装板结构的最大优点是,结构刚中有柔,不会因木材板的胀缩而出现框架散开的现象。

在材料使用方面又很节约,使薄板起到厚板的作用。

在整个家具的构件中,又能使面框和其它构件有灵活的接合。

此外,这种结构避免了木材自身在力学性质方面的缺陷,增加了木材抗压、抗拉和抗弯曲的能力。

在制作时,还可根据需要,任意变换木材的纹理方向,嵌装不同质地和肌理的心板,使家具达到科学、美观、实用的目的。

攒边打槽装板,如果是圆形的边框,如香几、圆凳等的面框,需用弧形弯材打槽嵌板心。

弯材一般为四段,攒边的方法除用楔钉榫外,还经常采用逐段衔夹的做法,即每一段一端开口,一端出榫,逐一嵌夹,形成圆框,其打槽、装板等与方形边框的制做基本相同。

(三)横竖材结合横竖材结合在明清家具中使用得极为普遍,如桌案的横枨与腿部的连结,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与椅腿的相接,或杌凳、椅子的管脚枨与腿足的相交,花牙的横竖材攒接等等。

根据家具的构造要求,横竖材接合时采用不同的接合方式。

比如大件家具因其受力较大,在交接处多采用“双夹榫”的榫卯形式,双夹榫即在直材的端处并排开出两个榫头,同样榫眼也是两眼,这样使榫卯相接时,接触面更大,增加了横竖材交接处的刚性作用。

1、格肩榫在方形竖材的交接中,一般以格肩榫相接,格肩榫又可分为大格肩榫和小格肩榫。

格肩榫榫头在中间,两边均有榫肩,故不易扭动,坚固耐用。

小格肩榫通常在家具交接处表面起涡线时用,它的制作方法是:一根木枨端处开榫头,两侧为榫肩,靠里面为直角平肩,外面格肩呈没有角的梯形格角,两肩部都为实肩,另一根木枨开出相应的榫眼,靠外面榫眼上面挖出一块和梯形格角一样的缺口,然后拍合。

大格肩榫一般在家具交接处采用阳线时应用,它和小格肩榫的区别是肩部为尖角,肩部都为实肩。

大格肩榫又有带夹皮和不带夹皮两种做法。

格肩部分和长方形的阳榫贴实在一起的,为不带夹皮的格肩榫,又叫“实肩”。

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的,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又叫“虚肩”。

带夹皮由于加了开口,胶着面增大,比不带夹皮的要坚牢一些,但如果是较小的材料,则会因为材料剔除较多,而影响榫卯的强度。

方形材料的横竖材接合形式,在角部时有些变化,如丁字形接合时采用全平肩穿鼻榫,又称“齐头碰”。

这种做法简单,榫头均呈直角,榫眼呈相应形式。

齐头碰在形式上有透榫和半榫的区别。

透榫的榫头穿透榫眼而外露,气质较为古朴。

半榫因其榫头不露出而表面光洁,不影响家具表面装饰。

采用透榫还是半榫主要取决于结构需要的坚牢程度。

榫头必须有一定的长度才能保证结构的需要。

圆形材料的横竖材接合,如官帽椅搭脑与后腿的交接,圆形罗锅枨与圆腿的交接,圆形直枨与横枨的交接等,一般开榫头时,两侧肩部里面都挖成圆弧形,交接后使其包裹部分圆形构件。

因榫头两肩好象飘动的翅膀,故这种形式又被称为“飘肩榫”。

在明清家具中,用得较多的是格肩榫结构,如“全格肩穿鼻榫”,其横竖材交接后,形成45o格角,这种结构从美学角度和家具的匀称性来看都是合适恰当的。

还有一种是“半格肩穿鼻榫”,其制作方法是一面平肩,一面格肩,这样主要是考虑在转角处和其它构件交接时有更大灵活性。

2、夹头榫夹头榫是从晚唐至北宋时期发展起来的,在明清案型结构家具最为常用的榫卯形式。

它的制做方法就是在腿端上部开出较深的通槽口,牙头和牙条嵌夹在通槽中,牙条背部有嵌夹腿的槽口,牙头用木板另制,背部开槽插入腿上部和通槽中。

四腿上端高出牙条部分为榫头,与桌案面相连,形成完整的案型结构。

这种结构,由于四腿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接案面,而使案面和腿足角度不易变动,并且能把案面的受力均匀地分布到四条腿上平。

夹头榫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复合结构,不仅在明清家具中被广泛使用,直到现在还常使用。

3、插肩榫插肩榫和夹头榫的外形不同,但结构基本相似,可以说是夹头榫的一种变形结构。

插肩榫的制做方法是,腿足上端开出槽口,外部开出八字形斜肩,用来嵌夹牙条和牙头,牙条和牙头前面也开出相应的八字形槽口,当牙条和牙头与腿上端接后时,外面的八字形槽口也同时将腿嵌夹起来,使下面形成牢固的底架。

腿的顶端开有高于牙条的榫头与面框的大边相连。

插肩榫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上部的压力越大,结构结合越紧密。

此外其腿面、牙条、牙头在一个平面上,更容易取得令人满意的装饰效果。

4、抱肩榫抱肩榫一般在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接合时使用。

抱肩榫在交接时涉及牙条、束腰和上部面板,有时还有托腮,因些构造比较复杂。

其制作方法,在腿顶端切出方形实体,两侧为45o斜肩,斜肩与实体间都挖出直角榫眼,实体两侧另开出斜形榫头,顶端开出长短榫头,牙条端头开有榫头和45o斜肩,内侧开有斜形榫槽。

装接时牙条从上向下插入拍合,形成牢固的架子。

端头的长短榫是为了和面板结合所备。

家具的面框由大边和抹头组成,面框下面交角处挖有两个榫眼,大边上开得深,短抹上开的浅,这样就是为了避免大边嵌夹于短抹的榫头,而腿顶端的长短榫也是因此设计,面框拍合后,整个抱肩榫构造完成。

5、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形状与粽子角相似而得名,在江南民间木工中也称作“三角齐尖”,多用于四面平家具中。

它的特点是每个角都以三根方材格角结合在一起,使每个转角结合都形成六个45o格角斜线。

粽角榫在制做时三根料的榫卯比较集中,为了牢固,一方面开长短榫头,采用避榫制作,另一方面应考虑用料适当粗硕些,以免影响结构的强度。

粽角榫结构家具外观上严谨、简洁,气质古朴典雅。

(四)弧形材结合弧形材结合最为典型的凳例子就是圈椅的椅圈,其交接通常采用楔钉榫。

楔钉榫结构精密复杂,在制作时,先把弧形材交接处切割为上下两片对称的合页形状,每片合页端处各设榫头,合页根部的转角处开有榫槽,两段弧形材合上时,端处的榫头拍合进对方的榫槽中,这时,两段弧形材不能上下移动,但还能左右移动,这就需要插入“千斤销”,销孔在两段弧形材接合前已事先开好,此时拼接处已紧密结合在一起,上下左右不能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