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标管理)关于海尔SBU的大讨论你选择SBU还是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关于海尔SBU的大讨论你选择SBU还是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关于海尔SBU的大讨论你选择SBU 还是目标管理关于海尔SBU的大讨论——你选择SBU仍是目标管理?《总裁》杂志第5期发表了本刊记者江山采访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的专题文章,文章题目为“海尔的SBU运动”。

本文发表后,本刊记者和网友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案例背景:20世纪末,著名管理学家哈默和钱皮提出了“流程再造”的观点,这壹全新的思想震动了管理学界。

哈默博士的流程再造思想于海尔集团得到了验证,5年前,张瑞敏称之为“内部模拟市场化”的管理革命已经悄然开始,当下,他们叫SBU(StrategicalBusinessUnit 的缩写,即策略事业单位),通俗地理解,张瑞敏发动的这场“运动”是要把海尔的3万名员工,均变成壹个个“小老板”。

《海尔的SBU运动》壹文参见总裁杂志第5期,或登录至中国管理传播网阅读全文。

于网站上讨论时论题如下:●海尔的SBU和目标管理有何异同点?●是不是每个部门、每个人均要面向市场?职能部门怎么搞SBU?●SBU会不会造成人人自危、以邻为壑,和现代的人本管理、学习型团队等管理思想怎么对接?●海尔的SBU经验是否具有推广价值?限于篇幅,此处摘编的内容主要针对第壹个问题,评“海尔的SBU运动”许泽人SBU壹定要细化到个人?SBU(StrategyBusinessUnit)是目标管理的基础单位,于这个单位,其所拥有的权限,或者说可动用的资源虽然是确定的和有限的,可是如何配置和运用,却是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就是说这样的单位于给定的权限或资源的基础上有创新的空间,或者说有提高效率(投入产出比)的潜力。

从理论上说,这种单位甚至能够细化到每个员工。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早于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过每壹个人均能够是壹个企业,因为每壹个人均有自己的可用资源和追求目标,均希望实现尽可能大的投入产出比。

可是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可控的目标管理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分层的。

如果壹律细化到个人,有可能陷入到计算机乌托邦的误区。

什么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byObjective)是GE自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的管理实践,后经德鲁克于1954年于《管理实践》中理论上提升为系统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首先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即从传统的人治管理到法治管理,或者说从大经理(上级经理)管小经理的威权和指令式管理到团队根据需求、依靠资源、按照规则来实施自我管理。

其次,目标管理要求组织行为要相应创新。

组织行为(OrganizationBehavior)包括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

因为企业之所以产生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也就是内部资源是共享的。

目标管理机制把企业总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团队目标,同时也把可分解的资源量化(分解)到团队。

可是,仍有很多重要的资源是不能够和不应该分解的,如品牌、信息和各种支持服务。

所以,目标管理的基本单位之间必须依靠制度来约束,即相互之间承担责任和义务,以满足各自的运营活动的需要。

体当下组织结构上就是网络化,能够实现任意的点对点的联结和沟通(Communication)。

体当下运作机制上就是内部契约化。

最后,实施目标管理的方法论要有所创新。

壹方面,目标管理的宗旨是追求高效的投入产出比,即于目标不能改进时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或于投入的资源壹定时尽可能地提高目标价值。

目标管理和传统的计划管理的区别于于前者是动态即可调整的。

壹般来说,目标管理是以预算管理为主要工具,而财务预算是建立于销售预算的基础之上的,销售预算又是建立于市场预测的基础之上的。

正因为市场需求于不断变化,所以市场预测也于不断调整,所以阶段性目标也要不断调整。

这于技术上能够通过滚动预算来解决。

另壹方面,目标管理的精髓是自我管理,虽然有制度保障即内部契约化,但更重要的是激励机制。

企业管理是人力资源的运用,和其他资源的消耗不壹样,人力资源于使用过程中能够增值。

也就是说目标管理的基本单位能够通过创新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这需要对资源的使用代价有合理和稳定的界定,而创新的激励来自于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剩余的分享。

可见,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是建立于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

只有壹个较完整的团队才能形成有效的学习型组织,才能作为壹个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单位。

目标管理的中国实践本人作为目标管理于中国大陆的最早实践者,于目标体系的设置、内部契约的制定和激励机制的设计均有比较成功的经验。

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香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作为深圳最大的企业集团(年营收为25亿)实施了对下属子公司的目标管理,时称“剩余收益制”。

其中的关键就是剩余收益,借鉴了GE的财务管理指标,也就是超过资本成本(CapitalCost)的部分。

而资本成本是以该企业前三年的平均资金利润率为基准,全年的资金占用平均余额乘上平均资金利润率为全年上缴的基数,剩下的作为剩余收益运营层能够分享。

要增加剩余收益分享,壹方面必须增加营业收入,另壹方面,只有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这里,可弹性占有和使用的资源(流动资产)虽然受到已有的固定资产投入所产生的生产能力所限制,但更重要的是按照合理稳定的价格有偿地使用。

所以运营层有积极性挖掘生产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为目标和回报均是可控的。

更多网友观点:SBU是壹种自觉的、改善性的目标管理王荣(大连某IT企业经理):SBU显然和目标管理不同,前者于很大程度上是壹种自觉的、改善性的目标管理,它能够使个人目标于壹定的指导基础上,很好的和公司的总体目标达成壹致,且且,也和其他SBU有很强烈的约束和被约束的关系。

SBU的理想状态是:每个人均是各自SBU的老板——导致自我管理;我的奖励来自于公司——导致SBU目标必须和公司目标壹致有的SBU是我的用户——导致我必须提高品质有的SBU是我的供应商——导致我要他提高品质SBU是形散而神不散罗道中(重庆某大型民企人力资源部经理):1、海尔的SBU和目标管理有何异同点?应该说海尔经常能够拿出壹些很有创意性的东西出来,也非常地具有针对性。

对SBU我认为它和目标管理的本质是壹致的,即均是为了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所采取的壹种措施、壹种手段。

我个人感觉SBU是形散而神不散,初见起来每壹个员工均是独立的,形是比较散,但仔细壹想他的独立是相对于其他人,他仍是这个企业的壹员,仍是为了这个企业的共同发展目标而努力。

如果说区别我认为只是形式上的区别。

SBU是内部协调工作市场化运作的表现朱国文(山东临沂市建设监理公司总监理工程师)是否每壹个人、每壹个部门均要面对市场,我认为尚不能下定论,可是作为职能部门搞SBU 是壹条很好的思路。

职能部门的管理是壹个复杂的过程,多职能共同管理多部门,职能制不好解决,矩阵制工作量较大,且容易产生矛盾不利于调动积极性。

所以内部模拟市场化值得推广。

海尔的内部流程再造理论实际上是高度市场化的理论,是将内部协调工作市场化运作的表现。

SBU虽好,却换不回市场星空(广州某大型广告公司研究部经理)SBU绝对是个好东西,不用讨论均知道,符合营销的全部原理和规则;符合现代企业的各种规范和科学;符合人性;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海尔营销之成功,归结就是壹点:牢牢抓住消费者,其他的靠消费者拉动(例如经销商之类),这个原理壹点不深奥,脑白金的史玉柱就曾经总结过“70%的精力于消费者,30%的精力于渠道”。

当然史总也没法和张总比,他可能不相信SBU,他把脑白金均卖了。

家电营销之困难有目共睹,TCL、乐华均于做渠道转型,内部调整,这很正常,只是希望海尔不要把希望寄托于SBU身上,这个东西虽好,却换不回市场;虽科学,却做不大企业。

SBU的本质就是壹切市场化孙云东(青岛某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本人有幸今天生活于青岛,对海尔的管理关注的时间较长,从1995年开始关注、剪辑《青岛日报》刊登的关于海尔的文章。

所以,对今天的话题想多说几句。

张瑞敏,过得不容易!可仍是于坚持!就像壹个驾驶员,开着壹辆需要大修的汽车,持续的跑于路上,不断的超车,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冲!当然,危险的情况是不断出现的,但总是能化险为夷,直到今天!海尔的流程再造到当下已经做了6年,可是仍未做完,仍于继续。

之上这些见似和我们要谈的3个话题无关,其实是壹个大的背景。

SBU不是海尔张瑞敏先生的独创,而是于1997年11月于青岛黄金海岸大酒店举行的“第五代管理研讨会”上由亚洲企管顾问集团总裁白崇贤教授提出、传授的。

张瑞敏的学习力是人所共知的,即“拿来主义”,壹切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相同点:均是管理手法,为更好的实现企业的运营目标而用之于企业的管理手法。

不同点:目标管理是用被动管理的方法,给每个员工指定工作目标让其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经理人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对员工是“我要你干”,其缺点是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SBU是领导手法,于总的运营目标下,和员工协商,员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经理人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让员工感到是“我要干”,证明给你见——我有多棒!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潜能!SBU就是将企业内部市场化胡晓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于校MBA)SBU是内部市场化的壹种组织结构,目的是将市场竞争的压力传递到企业内部,打破企业内部官僚化、僵硬化、反映慢的不利因素,从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和员工满意度的双重效果。

它和目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相同的,均是通过目标层层分解、指标考核为导向,来激励员工,促使员工投入参和到企业的运营活动中。

但俩者的性质,或者说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SBU是将企业内部市场化,每个业务单元均变成了市场中的交易主体,试图通过市场调节的力量(见不见的手)来达到合理配备资源、提高单元效率,从而促进整个企业效率的目的。

这种组织变革是深层次的,是很彻底的。

而目标管理,应该说且没有涉及到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原来是直线职能制,当下仍是。

只不过是目标分解、责任分解、落实到人罢了,是壹种管理方法,而不是组织变革的壹种。

SBU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壹种手段游昌乔(福建科康技术XX公司营销总经理)目标管理是战略层面的东西,SBU是战术层面的东西。

SBU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

实际上我认为SBU所指的市场是壹种广义的市场,即面对其它部门,特定的部门均是于推销自已,均是于为其它部门提供服务。

和其说是程序的变化,仍不如说是观念的变化,和其说是制度的变化,仍不如说是考核和激励方式的变化。

既然SBU只是壹种战术手段,因此它和现代的人本管理、学习型团队等管理思想当然是不矛盾的,实际上人本管理及学习型管理组织等管理思想,是提升SBU战术的手段,是武装SBU 的工具。

“小老板”制不利于整合企业合力徐微(江西某民营科技集团公司董秘)我个人理解SBU和目标管理不尽相同,就是目标责任和考核绩效是否壹致的问题。

我认为目标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它能将企业长期发展和短期目标有益结合,兼顾个人和企业利益且以此推动目标实现企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