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赏析专题训练二: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提问的一般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二、提问的变式: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甚至有的问答题就直接这样问: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三、答题格式: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动静结合,对比衬托,讽刺夸张等。
具体针对某个问题,回答格式大致是:
1、赏析修辞方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术语)+分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情感)。
2、赏析表达方式的作用: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3、赏析表现手法的作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四、常犯错误:
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因为再怎么说,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还是有所不同的,当然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例如:(一)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案示例】:这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样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这首诗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一例,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示例】:“新”和“旧”的对比,“去”和“来”的对比。
这样写的好处:旧亭台和新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
“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二)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村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4分)
【4分示例】1、这句话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时,当认为无路可走时,
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发现了一个村落。
这句蕴含哲理
....,告诉人们:当你认
为前.路渺茫
..。
(2分)这句话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时,往往在转弯处充满了希望
激励他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2分),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2、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
困难
....(2分),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希望,也教育..中看到希望
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2分)
【3分示例】1、因为这句诗告诉我们生活中虽然有许多困难。
(1分)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勇往直前,便会成功。
这句诗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2分)
2、这句的意思是越过千山万水后自然会有路可走,柳条花儿凋零了,又会再有,鼓励失意失望(1分)的人不要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就会发现一切并不是那么绝望,激励人们战胜一切困难。
(2分)
五、演练
一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用了拿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两句诗中的“青鸟”是一种什么鸟?作者借用神话传说有何用意?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的首句写景兼写时令。
作者在写景中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这两种景物,有何用意?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泊秦淮(杜牧)
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花寒水月笼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意思应该如何理解?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作者描绘由九种景物构成的秋景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是千古名句,试说说其中的原因。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意思是什么?
七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诗的一二句写的是。
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
(每空限填一个词语)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八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的情怀。
(2)从诗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诗,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诗歌赏析训练表现手法(答案)
一无题
1、双关、比喻、对偶等。
表达诗人对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和深切思念。
2、“青鸟”是传说中给西王母传递消息的神鸟。
表达自己的希望,并来安慰自己。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借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景物,表达作者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
2、运用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寄托诗人对遭遇不幸的友人的思念情怀。
三泊秦淮
1、互文见义。
意为:轻轻的薄霭和谈谈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凄凉愁寂之感。
四天净沙·秋思
1、有苍凉萧瑟的特点。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2、直抒胸臆。
表达了天涯游子有家不得的悲哀心情。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原因主要是:联想新奇;既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又写出了边地奇异的风光。
2、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衬托离别的无限哀愁。
3、表现作者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六过零丁洋
1、对偶、比喻。
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定。
七、己亥杂诗
1、离愁志愿或志向
2、参考: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八、次北固山下
1、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
2、示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漫无边际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一轮旭日升起。
作者置身于青山绿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
“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
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