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浸润校园,让读书充盈人生
郑丽芳
我认为读书是快乐的,乐在开阔眼界。
眼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有的书像陈年佳酿,百读不厌;有的书像品评香茗,先苦后甜。
烦恼时读书,清新的墨香伴着花草的芬芳滋润你的心田;失意时读书,忘怀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
桌上打开的是人生,窗外流逝的是岁月,灯下独坐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
我们都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想勇攀高峰,就要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
一次调查表明,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年人均阅读量,我国为0.7本,而新加坡为8.3本,法国为11本,日本为18本,美国为25本,前苏联为55本,最多的是犹太人,为64本。
因酷爱阅读,犹太人亡而又兴;酷爱阅读的国度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盛产诺贝尔奖得主。
而恰恰是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
犹太人家庭总是要孩子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房子被烧光,财产被抢光时,你带什么东西逃跑?”对回答不出的孩子,母亲会告诉他:“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
”
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让孩子去吻,这种仪式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
古代犹太人的墓地常放有书,因为“夜晚,死者会出来看书的”。
他们还有一个传统:书橱一定要放在床头。
放在床尾是对书的不敬。
由此可见犹太人特别爱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
有阅读习惯的人的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精神世界不会萎缩。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公民整体阅读水平。
有人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优劣、综合素质的高低、个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于书籍的陶冶和读书的多寡。
读书,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教师要点亮学生心中阅读的那盏灯,要成为学生精神的导师,自己就先得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就谈到这样一件事: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使听课的领导与同行入了迷,以至忘了记听课记录。
课后,一位邻校的老师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而这位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节课我都准备一辈子。
”这位教师的答案内涵就是阅读。
要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优秀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正是由于这样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了他们的知识海洋。
”
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其实,这种说法已经不合时宜。
对教师而言,一桶水的量太少了,何况桶水易腐?教师应该是江河,而学生则是海洋。
江河长流才能成就海洋之大。
一支军队要保持在现代战争中的竞争实力,需要不断更新武器装备,而一支教师队伍要在新课改中决战决胜,也要更新知识。
知识如何更新?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
读书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让自己的民族成为一个有文化的民族。
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让我深悟“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
”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运用了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着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凝练、隽永的文字及对教育现象的独到剖析让我们深受启迪。
读书的时候,徜徉在文化的涟漪里,消解了尘世的喧哗与浮躁,还原了和煦平静的本我世界,哲人的思想洗涤着我的灵魂。
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
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
第二天,他将手伸进口袋,发现了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又高兴又后悔。
高兴的是他只拿了一些;后悔的是没能多拿一些。
生活就像是在沙漠中行走一样,我时常会怀念大学时期整日浸泡图书馆的日子,后悔为什么没有再多读一点。
是阅读让我领悟周作人的清淡平和、许地山的睿智自然、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典雅飘逸、钟敬文的清朗绝俗。
书让我们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川端康成的精美、郁达夫的颓废、张爱玲的华丽、鲁迅的激愤、沈从文的恬淡、林语堂的幽默。
读书是一场旅行,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让我们的生命积淀了更多。
智者的片言只语,启迪我们的心灵,书写教育故事,让我们的生命更美丽。
各位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自己打开书籍,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