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环境化学重点

土壤环境化学重点

Chap 41原生矿物:它们是各种岩石(主要是岩浆岩)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都没有改变;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有四类: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类矿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其中硅酸盐类矿物占岩浆岩重量的80%以上。

次生矿物:它们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以不同的数量与次生矿物混合成为土壤矿物质。

简单盐类、三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2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

非腐殖物质(蛋白质、糖类、树脂、有机酸)腐殖质(腐殖酸、富里酸、腐黑酸等)。

3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有较大的差别: (1)土壤空气是一个不连续的体系。

(2)CO2含量一般远比在大气中高,氧的含量则低于大气。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土壤中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微生物活动中有机物的降解及合成时消耗其中的O2,放出CO2。

(3)土壤空气一般比大气含有较高的水量。

土壤含水量适宜时,相对湿度接近100%。

(4)除此之外,由于土壤空气经常被水汽所饱和,在通气不良情况下,厌氧细菌活动产生的少量还原性气体如CH4、H2S、H2也积累在土壤空气中。

4 由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或土壤机械组成)。

5国际制和美国制均采用三级分类法,即按砂粒、粉砂粒、粘粒三种粒级的百分数,划分为砂土、壤土、粘壤土和粘土四类十二级。

6土壤胶体的性质:1)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2)土壤胶体的电性:(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影响因素:土壤胶体的电动电位和扩散层厚度及土壤溶液中电解质浓度、pH值影响土壤凝聚性能。

7 离子交换作用包括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阴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强弱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①电荷数: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

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离子中,离子半径越大,水化离子半径就越小,因而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

8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 (cmol/kg) ,不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不同:①不同种类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的顺序为:有机胶体>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土>含水氧化铁、铝。

②土壤质地越细,阳离子交换量越高。

③土壤胶体中SiO2/R2O3比值越大,其阳离子交换量越大,当SiO2/R2O3<2,阳离子交换量显著降低。

④pH值下降阳离子交换量降低;反之,交换量增大。

9 可交换性阳离子有两类:一类是致酸离子,H+和A13+;另一类是盐基离子,Ca2+、Mg2+、NH4+、K+、Na+等。

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且已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土壤,称为盐基饱和土壤。

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有一部分为致酸离子,则这种土壤为盐基不饱和土壤。

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10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H+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土壤溶液中H+的来源:土壤中CO2溶于水形成的碳酸;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土壤中矿物质氧化产生的无机酸;无机肥料中残余的无机酸;大气污染形成的大气酸沉降。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1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只有盐基不饱和土壤才有潜性酸度,其大小与土壤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有关。

根据测定土壤潜性酸度所用的提取液,可以把潜性酸度分为代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

①代换性酸度:用过量中性盐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和A1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而表现出的酸度,称为代换性酸度。

②水解性酸度:用弱酸强碱盐(如醋酸钠)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以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和A13+代换出来,同时生成某弱酸(醋酸)。

此时,所测定出的该弱酸的酸度称为水解性酸度。

水解性酸度一般比交换性酸度高。

由于中性盐所测出的代换性酸度只是水解性酸度的一部分,当土壤溶液在碱性增大时,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较多地被代换出来,所以水解酸度较大。

11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的关系: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

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

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

土壤胶体是H+和A13+的贮存库,潜性酸度则是活性酸度的贮备。

土壤的潜性酸度往往比活性酸度大得多,12谁来提供缓冲:(1)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等弱酸及其盐类,构成一个良好的缓冲体系,对酸碱具有缓冲作用。

(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能分别对酸和碱起缓冲作用。

土壤胶体的数量和盐基代换量越大,土壤的缓冲性能就越强。

在代换量相等的条件下,盐基饱和度愈高,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愈大;反之,盐基饱和度愈低,土壤对碱的缓冲能力愈大。

一般土壤缓冲能力:腐殖质土﹥粘土﹥砂土13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结合态:Exchangeable(可交换态,活性最高)bound to carbonates(碳酸盐结合态)bound to Iron and Manganese oxides(铁锰氧化物结合态)bound to organic matter (有机结合态)Residue(残渣态)14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中的迁移转化机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种类、生育期复合污染施肥15 汞和镉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特性:镉一般在土壤表层0-15cm处累积。

在土壤中,镉主要以CdCO3、Cd3(PO4)2和Cd(OH)2的形态存在,其中以CdCO3为主,尤其在碱性土壤中。

大多数土壤对镉的吸附率在80%-95%之间,不同土壤吸附顺序为:腐殖质土壤>重壤质土壤>壤质土>砂质冲积土。

因此镉的吸附与土壤中胶体的性质有关。

汞:汞在自然界含量很少,岩石圈中汞含量约为0.1mg/kg。

土壤中汞的含量为0.01-0.3 mg/kg, 平均为0.03 mg/kg。

由于土壤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对汞的强烈吸附作用,汞进入土壤后,95%以上能被土壤迅速吸附或固定,因此汞容易在表层积累。

植物能直接通过根系吸收汞。

在很多情况下,汞化合物在土壤中先转化为金属汞或甲基汞后才被植物吸收。

植物吸收和积累汞与汞的形态有关,其顺序是:氧化甲基汞>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氯化汞>氧化汞>硫化汞。

从这个顺序也可看出,挥发性高、溶解度大的汞化合物容易被植物吸收。

汞在植物各部分的分布是根>茎、叶>种子。

这种趋势是由于汞被植物吸收后,常与根中的蛋白质反应沉积于根上,阻碍了向地上部分的运输。

16具有较大logKow(>3)的有机化合物(如TCDD,PCBs,酞酸酯类,PAHs)容易被土壤或植物根部吸附,不易被植物吸收。

具有中等logKow(0.5~3)的有机化合物(BTEX,卤代烃类,芳香族化合物,许多农药等)容易被植物吸收,并且传输到地上部分。

传输速率取决于植株蒸腾速率和分子及其极性大小。

水溶性有机质, logKow>0.5,不会充分吸着到根上,而易通过植物膜转移至植物体内。

17土壤中农药迁移的基本特征主要通过扩散、质体流动和吸附分配来完成。

在前两者的过程中,农药迁移可以以蒸汽或非蒸汽的形式进行。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 a.土壤湿度(水分含量)水含量在4~20%,以气态扩散占50%以上;超过30%时,主要以非气态形式扩散。

b.吸附 c.紧实度 d.温度 e.气流f.农药种类18吸附分配以非离子型有机农药为例,其主要由分配作用决定(1)特点:a.吸附等温线呈线性b.不存在竞争吸附c.其分配系数(能力)随溶解度变化发生规律性变化。

d.土壤湿度显著影响农药的分配过程吸附(Sorption): 在两相中(主要是固液两相)某种化学物质在液相中的浓度下降而在固相中的浓度上升的现象。

这是一种表观吸附现象,包括使得液相中溶质转入固相的所有反应,如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分配、沉淀、络合、水解以及共沉淀等化学反应。

分配(Partition): 主要是指有机化合物(尤其是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水生生物脂肪即以植物有机质中去,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的过程。

吸附(adsorption):主要是指有机物质在固相上的表面现象,它包括物理化学范畴内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是土壤矿物表面的电荷和各种化学键力作用的结果。

19分配作用和吸附作用(adsorption)的比较:(1)作用力partition:主要通过分子力,将溶质分配到土壤或沉积物的有机质中去,这过程十分类似于有机化合物分配到水相和有机溶剂相中去。

adsorption:物理吸附—范德华力;化学吸附—各种化学键力,如氢键、配位键、π键等。

2)吸附热partition:放出高吸附热adsorption放出的反应热较少3)吸附等温线(isotherm) partition:线性Linearadsorption: 非线性Nonlinear,是L、F型等温线线性等温线:G=kC其中,G—吸附量,C—液相浓度,k—分配系数 Freundlich: G=kC1/n (n=1时线性) Langmuir: G=Gо/(A+C) (取倒数,得到直线)(4)吸附竞争性partition :不存在竞争吸附。

因为分配作用实际上是种溶解作用,只与溶解度有关,与表面吸附位无关。

adsorption:存在竞争吸附,对吸附位发生竞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