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讲的内容主要涉及海明威的三个作品,这三个作品是相互联系的,在讲之前我想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三个作品的主人公,或者说你认为这三个作品的主人公有什么联系?大家在我讲的过程中可以思考一下从《永别了,武器》中在不正义战争中幻灭的美国青年军官弗瑞德里克·亨利,到《丧钟为谁而鸣》中为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的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再到《老人与海》中在墨西哥湾一叶扁舟上单身和大自然搏斗的古巴老渔民圣地亚哥,“海明威的主人公”似乎经历了一个从小我到大我再回到小我的心灵探索过程接下来我们进去正题。
首先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简述冰山理论:在心理学界、文学界、医学界、管理学界都会经常提到冰山理论。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1895 年,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在《死在午后》里,海明威第一次提出了写作的“冰山理论”:“如果一位散文家对自己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
只要写得真实,读者会强烈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经写出来了似的。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雄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露在水面的是什么?是文字和形象。
水面下的是什么?是情感和思想。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简约的艺术。
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
第二个是经验示省略⑵在作品中的表现一九二九年出版的著名作品《永别了,武器》写主人公不堪忍受战争的残酷,毅然向武器告别,做了逃兵,和爱人逃到风光旖旎的瑞士,过着田园诗式的生活,但好景不常,爱人在难产中死亡,使主人公不得不向爱人的怀抱告别。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虽然它看起来并不像传统意义的悲剧作品那样,但是,它依然是一部极为含蓄的悲剧作品,而不像传统的西方文学那样的极为激荡。
海明威本人认为这是一部悲剧作品,然而读者本人其实并未感到悲哀的情怀,正一点也恰好体现了冰山理论中所提到的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的区别,使得作品显得更加含而不露。
在《永别了,武器》中的结尾,医生顺着过道走掉,“我”回到病房门。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你出去”。
我说:“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有告诉读者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读者就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凯瑟琳) 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
关于“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可是读者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
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读者关于主人公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通过对话,读者却都知道了从这段文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亨利同死去的妻子告别时绝望的表情,也可以感受到他伤心而麻木的心。
这就如同作家和读者的默契。
《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谁而鸣》讲述的是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
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
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
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
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
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
在炸完桥撤退的时候,自己却被敌人打伤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堪称海明威最长的长篇,但事件发生的时间极其有限,只限于三天之内的几十个小时里,但小说却生动地展现了西班牙内战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海明威善于用富有特征的动作和简短精炼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心绪,推动情节的发展。
不少评论家都称道海明威那种朴实简洁的文风和含蓄凝炼的表达艺术。
作家力图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出尽可能多的内容。
例如:安得烈斯带着乔丹给他的急件通过重重阻拦来到国际纵队设在山头的军政治部,见到了政委安德烈。
马蒂,希望他能指引他们到司令部去。
这位政委明明听清了戈麦斯的报告偏偏要问:“你带着什么,同志? ”他问戈麦斯,说的是带有很浓重的加泰隆语口音的西班牙语。
他从眼角上向安德烈斯扫了一眼,随即又头望普戈麦斯。
“到戈尔兹司令部给他送一份急件,马蒂同志。
”“哪儿来的急件,同志? ”“从法西斯阵线后方来的。
”戈麦斯说。
安德烈。
马蒂伸手拿了急件和别的证件,瞥了一眼,就放进衣袋里。
“把他抓起来,”他对瞥卫班长说。
“把他们身上搜查一下,等我吩咐再把他们带来。
”他衣袋里装着急件,大踏步走进那幢石头大房子。
在这段描写中,送急件的人心情急切溢于言表,自不待言。
可是不该收到这份急件而偏要收去的人也同样表现得十分急切却是出乎读者意料。
是政委警惕性高呢,还悬有什么别的原因? 这就迫使读者去思考,要了解个究竞,因而迫不急待地要读下去。
作老只用了几句简短的对话和几个富有特征的动作。
“从眼角上向安德烈斯扫了一眼”,“伸手拿了急件和别的证件瞥了一眼,就放进衣袋里”,表现出这位政委的高傲、怀疑而又惊恐的复杂心情。
精炼朴实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我们谈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提出写作时要有所克制,话别说太满,就像国画一样,要有适当的留白。
有简友通过简信留言,希望我能具体展开来谈“冰山理论”到底是什么,以及其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
今天我就结合自己写作中的经验来具体谈谈。
写作就像冰山,只留八分之一在水面为什么情感和思想要浸在水下,而不是写出来?这和人们读一部作品时的心理有关。
当我们读一部作品,看一部电影的时候,表面看起来是在看别人的故事,实际上却是开启一场自我探索之旅。
作品和电影只是充当了一个触发器,目的是让读者去思考自身和现实世界,去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
如果在写作时,尤其是文学创作时直接将自己自己想传递的情感和思想直白无误地告诉读者,会产生两个副作用:第一,让读者失去想象的空间;第二,说教意味过浓。
设想一下:我们正在看一部电影,在电影的开头出现了一行字幕:本影片的中心思想是“父爱虽然严苛,但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然后才出现片名《摔跤吧,爸爸》,相信你立刻会对这部电影失去好奇心。
为什么?因为已经失去了想象空间。
而且,这样直白的说教,会让很多人心生反感,因为人性是反说教的。
写作同样如此。
情感和思想最好含而不露,留给读者自行去体会。
如何“留白”,是一门艺术“冰山理论”不只体现在文章结构上,还体现在字词的运用上。
打个比方,你描写一次吵架经历,其中有一句话如下:公交车上,司机忽然刹车,我不小心踩到了前面人的脚。
他抬头对我非常粗暴无礼地吼道:“你没有长眼睛吗!?”在这里,哪几个字可以不必出现?“非常粗暴无礼地”。
如果我们写得有现场感,那么读者完全可以从“你没有长眼睛吗?!”这句话里读出说话人的语气甚至表情,完全不必加上“非常粗暴无礼地”这种描述。
又比如我们描写一个整天都面带微笑的人:他总是面带微笑,因为他是一个乐观的人。
在这里,“因为他是一个乐观的人”这几个字可以不必出现,因为读者会自行如此假设。
不过,矛盾和转折的地方需要认真去描写,因为矛盾和转折最能体现出人物特性。
比如,同样是描写一个整天都面带微笑的人:他总是面带微笑,即使他在那场车祸中失去了双腿,还有自己的至爱。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在那场车祸中失去了双腿,还有自己的至爱”这句话不能省去。
因为这种转折会让读者产生好奇:明明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痛苦颓废,怎么反而还面带微笑?是因为乐观?没心没肺?苦肉计阴谋?还是彻底麻木了只好一笑置之?在前两种情况下,我们不必说出后半段话;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说出,这就涉及到了信息取舍的问题。
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哪些话不必写出来,哪些话必须写出来?可能你通过例子也能看出,凡是通过已有文字能够合理推断出的信息,如情感、思想、价值判断等,不必描写出来,让它浸在水面之下;通过已有文字不能推断出的信息,如“面带微笑”和“即使失去双腿和至爱”,就必须写出来,否则会给读者造成理解的困难。
如何“留白”、如何合理省略信息是一门艺术。
首先,小说伟大的简化者。
19世纪末,亨利·詹姆斯们不厌其烦的给出庞大文本,以便细致、忠实的还原世界。
海明威:他是第一个提出“新闻写作并不影响小说”的家伙。
然后就是著名的”冰山风格“。
然后,他是一个出色的”写作技巧研究者“。
马尔克斯说,福克纳启迪了他的灵魂,但海明威却是对他写作技巧影响最大者。
在写作技巧上,他近于苛刻。
《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他修改了39遍到40遍。
他厌恶亨利·詹姆斯那“电话本一般厚的小说”,以及其中荒草般冗杂的形容词。
福楼拜对雨果的意见是泛滥的主观评述,海明威更甚:他像个园艺匠一样剪掉了所有多余的枝节,以及所有可有可无的章节。
他的“炼字”近于“吟安一个字、捻断十根须”的古诗人。
再之后,他是英语史上语感最好、短篇小说最出色的作者之一。
这就是他:像一个军人一样对待写作,试图用科学的、规律的方法维持自己写作的状态。
这种苛刻使他很难写作出伟大的长篇。
在《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样升起》后,他再未有杰出的长篇。
但他有那些令他不朽的、水晶般透明的短篇。
他所给出的部分全部经过修剪和省略,那些阴影中的部分(所谓的水下冰山)需要读者用自己的经验来阅读。
他之所以不被当作技巧大师见称,是因为他虽然对自己的文本残忍苛刻,并不像格里耶或塞林格的某些短篇那样,刻意设置阅读障碍。
他给了19世纪以来泛滥的语言一记简洁的直拳:他最后交出的世界简洁明晰,但每个细节都在暗示着背后那更为神秘的一切——他并不负责解释一切的原由,他不是一个事必恭亲的老师。
他给你一个雕琢精美的棱镜,让你自己去观看世界。
而他自己则远远离开,不发一言《老人与海》的情节老渔夫桑提亚哥一连出海八十四天,虽未捕到一条鱼,但不甘心失败,第八十五天继续独驾孤舟,终于捕到一条比自己的渔船还要大的马林鱼,经过了两天两夜的搏斗后,老人制服了大鱼,不料途中又接二连三地遭到鲨鱼群的袭击,一场与鲨鱼的搏斗又开始了,老人拼尽全力,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骨脊。
极度困乏的老人挣扎着回到家沉沉睡去,梦中出现了蓝色的海洋和勇猛的狮子。
硬汉性格及《老人与海》塑造精神不败的“硬汉形象”,为在痛苦世界中迷惘的人们寻找出路,既是“迷惘的一代”精神发展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升华,也是海明威作品的又一基本主题。
“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在冰冷破碎、颠倒混乱的世界中,在那些孤独苦闷、迷惘空虚的西方精神流浪者面前,塑造出的既风流倜傥又无所畏惧,言辞干净利索、行动果敢有力的在重压和失败面前依然保持着优雅风度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