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物理气候环境
2.1.1 现状调查
2.1.1.1 上海气候概况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呈现季风性、海洋性和局地性气
候特征
●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全年平均气温16.6℃
●全年3 个多雨期和3 个少雨期,即春雨期、梅雨期和秋雨期为多雨期;
盛夏、秋后期和冬季为少雨期。
6 月中旬至7 月上旬是梅雨季节,忽晴
忽雨,20 多天的雨量约占全年的1/4。
8月底到9月上中旬是台风多发
季节,常有瓢泼大雨
2.1.1.2 区域气候
●辰山处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冬季湿冷,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分
明
●年平均日照1817小时,无霜期230天,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
温度37.6℃,极端最低温-8.9℃
●年平均降水量1213毫米,年陆地蒸发量为754.6毫米。
降水丰富,较潮
湿
2.1.1.3 辰山微气候环境
●辰山海拔71.4m,气温较山底略低
2.1.2 资源评价
2.1.2.1 优势因素
●年平均温度略低于市区,是市民郊游的好去处
●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发育,有利于形成丰富的
生态环境
●与周边绿地连成绿带形成微气候,可以回馈调节城市气候
2.1.2.2 障碍因素
●天气多变,客流量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
●降水不均匀引起季节性水位变化大,增加了水位控制和驳岸处理的难度
2.2 地质
2.2.1 现状调查
2.2.1.1 地形地貌
●总规划面积约202公顷,大部分基地皆为平原,除辰山之外地势平坦少
有起伏
●辰山海拔71.4米,基底呈椭圆形(有两个很大的矿洞),占地面积20
公顷,与佘山、天马山等14个低山残丘沿北东—南西向伸展,呈串珠
状,属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活动带
图(坡度坡向、高程)
●历史上的采石行动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告停止。
山体西南和东
面形成的悬崖断壁高达50-60米,且西南面采入地下
●辰山还曾为上海的战略要地,山中间打成弯弯曲曲的防空洞道,直到现在,
山中还有洞穴成为军事用地。
2.2.1.2 岩性
●岩石类型以酸性——中酸性为主
●由紫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夹中细砂岩和个别粗砂岩层,属
中生界白垩系
●岩石密度4.27g/cm³,可见厚仅数毫米网脉状或薄层状石膏,已见厚度
770米
2.2.1.3土壤
●PH值呈中性或微碱性(PH 7.0-7.9)
●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通气孔隙度、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中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79%,
●86. 7%的土壤综合肥力一般, 13. 3%的土壤为贫瘠,
●大量土地曾种植过水稻, 而水稻种植土质地属于壤土类, 以粉砂质黏壤
土为主, 土质僵硬, 渗水透气性差
2.2.1.4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适宜度研究(自然生态因子的单因子评价、相关评价及叠加分析等)
2.2.2 资源评价
2.1.2.1 优势因素
●除辰山外的其余场地较平坦宽广,便于造园建设
●辰山作为曾经的矿山,对生态制约的同时也是基地的特色
●与周边景点的对景关系好,视野开阔
●土壤有机质含量尚可,酸碱度适宜,基本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2.1.2.2 障碍因素
●辰山因历史上的采石而形成的断壁残坑对景观影响很大,不利于建设
●辰山周围场地地形变化相对较小,形成不了多样性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
高、低、阴、阳、干、湿等生长环境
●水稻种植土严重压实,渗水透气性差,密度偏高、质地黏重,较难满足
园林植物生长要求
●土壤综合肥力一般,可利用度不高,需改善提高
2.3 植被
2.3.1 现状调查
2.3.1.1 绿地类型
2.3.1.1.1按功能分类
●农田
●果林
●树林:常绿、落叶阔叶树、竹林以及灌木丛成丛分布
●人工林带
2.3.1.1.2 按性质分类 ● 湿地植物
● 地被:多种攀援、藤蔓植物等地被覆盖,长势茂密
● 密林:有朴树、樟树、刺槐、臭椿、枫杨、枫香、青桐、女贞等 ● 林灌草:中层植被有构骨、小蜡、三角枫
2.3.1.2 古树名木
地被 湿地植物 密林 林灌草
人工林带
树林
果林
农田
2.3.1.3 原生乡土植物
●山体西北侧有毛竹林
●60年代初在山上种植的常绿、落叶阔叶树,已蔚然成林。
山体上生长了
品种丰富的乡土物种。
2.3.2 资源评价
2.1.2.1 优势因素
●山体现场植被生长良好,自然形成生态群落
●山体现存丰富的原生乡土植物,大大减轻了种植力度,可以大量减少绿
化成本
2.1.2.2 障碍因素
●植被分布不均匀,呈斑点状,无法连成体系,生态效益还可提升
●山体断壁处不利于植物生长,难以覆盖
●基地大部分为农田,农田植物无法大量保留必须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