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问题综论

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问题综论

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问题综论含山县职教中心内容提要:中职学校办学始终面临如下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办学条件;二是办学规模;三是办学质量;四是办学面向。

而办学条件也就是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通常是指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师资;二是校园校舍;三是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四是课程和教材建设。

结合当前中职学校办学实际,就如何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解决三个方面10个子问题,即:比较研究方面、问题研究方面和模式研究方面。

关键词: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外部性内部性一般来说,中职学校办学始终面临如下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办学条件;二是办学规模;三是办学质量;四是办学面向(即学校与社会和行业产业的结合度)。

而在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体现出不同的着力点。

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就放在了办学规模和办学面向方面,实现了办学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工学结合成为了基本的职业教育制度。

近年来,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都已下大力气扩大招生规模,成效显著。

XX市2009年是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攻坚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已超过普通高中规模,全面实现了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平衡发展。

在办学面向方面,中职学校普遍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产学结合度越来越紧密,这也促使中职学校近年来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XX市中职学校近年来的就业率都达到96%以上。

总体来讲,中职学校面临的四个方面基本问题中,XX市基本实现了“招生入口扩大了”、“就业出口畅顺了”。

显而易见的是,在巩固以上两个方面成果的基础上,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是另外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办学质量,一个是办学条件。

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职学校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同时它也直接决定了中职教育能否适应社会与产业的发展需求。

在产业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产业已经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已经参与到了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之中,而中职教育是否具备适应产业全球化的条件、如何具备服务全球化产业链条,这确实是一个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显然,不论采用什么锦囊妙计、灵丹妙药,都离不开提升办学质量和完善基础条件这两条,这是中职教育实现适应产业全球化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

因此在抓好招生和就业的同时,中职学校要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办学基础能力建设,这必定是中职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

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其基本内容通常是指四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二是校园校舍;三是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四是课程和教材建设。

在这四个方面中,目前政府政策导向主要侧重强调了第二和第三方面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中央和省政府一直在促使中职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从而导致校园校舍和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不足,物质资源匮乏现象明显,进而凸显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实,在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学校师资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同样处于资源紧缺的状态,只不过与另两个方面对比起来,这两者相对隐性。

事实上,我们发现在推进校园校舍建设和配置实验实训设施设备过程中,如果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和教材的配套建设没有同步推进,就不可能充分发挥校园校舍和实验实训设备建设的教育经济效益。

结合当前中职学校办学实际,就如何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十个子问题需要研究,分别是:比较研究、问题研究和模式研究。

一、比较分析(一)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之比较分析研究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第一方面问题就是基础能力建设的比较分析。

当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党政一把手基础教育考核的核心内容。

2009年XX市已继XX之后在我省实现了这一目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1%。

然而,按照比较分析的原理,我们发现,在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的两股基本力量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平分秋色”,大体相当。

还须指出的是,在普通高中增量不大的情况下,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增量主要来自中职学校。

但是从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角度分析,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尽管两者都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在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的本质是相同的,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所属的层次也是一样的。

但由于其面向的受教育者不同,以及毕业后学生的社会面向不同,使得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基础能力建设配置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校园校舍: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中职学校需要更多的实验实训场馆,数量上比普通高中必须是成倍增加的。

同时,基于中职学校以活动和行动导向为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中职学校也需要更多的教育教学场地。

二是实验实训设备:普通高中教学几乎只需要满足如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几门课程的实验设备,而中职学校除了要配置与普通高中相同的文化基础课程实验设备外,几乎所有专业都需要配备实验实训设备,所有专业都要配备专业课室或一体化课室,这是两类学校最大的区别。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中职学校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XX市还要求教师要做“四维教师”,教师需要密切关注行业、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行业最新技术,而普通高中几乎只有十几门课程,一所中职学校开设上百门课程实属正常,像XX商校这样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有40个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产业和行业领域很广,开出课程达到了500多门,而且课程之间的差异性也非常大。

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的来源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完全有别于普通高中的,所需要的资源支持也更多。

其实,中职学校教师与大学教师在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方面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四是教材和课程改革:普通高中按文理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有差异性也有交叉性,与中职学校相比,普通高中同大类不同课程之间的融通性和交叉性更强;而中职学校不同专业课程体系的融通性和交叉性较差,主要是受产业、职业以及新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发明所决定的,这使得中职学校课程与教材建设比普通高中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其他资源。

在课改领域,尽管普通高中的课改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中职课改的难度更大,“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行业、企业和研发机构一齐参与,对照行业标准、产业标准、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等各项标准进行改革。

可以毫不夸X地说,中职学校要使做出的课程或者教材,实现完全与行业、企业相衔接,一门课程投入上百万元也不足为奇。

从XX、XX、乃至全国而言,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建设还显得非常滞后,课程和教材建设还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做这样的比较分析的目的在于,一是要让我们的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了解到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不同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甚至是数倍于普通高中的资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中职教育的需求;二是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不能只从学校自身出发谈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必须把学校与社会、市场、制度、政策等因素结合起来;三是加强中职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比普通高中难度更高,而且要求我们要更具宏观视野;四是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产业在发展,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职教育要不断地去适应它,在不同的阶段对技能提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一般的规律是产业结构做出调整了、产业结构升级了,我们中职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升级。

(二)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之不同区域的比较分析无论从全国、全省还是XX而言,我们所说的中职学校区域比较分析主要是指一定区域X围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比较分析。

就全国而言,中职教育发达地区主要有XX、XX、XX、XX、XX和XX,以上六省的中职教育比较发达。

而就XX而言,中职教育的发达地区则主要指“珠三角”地区。

一个区域的中职教育发达与否,基本呈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即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第二、三次产业发达地区,中职教育占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相对较高,中职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就较好。

XX的分布也能说明这一点,除市直中职学校外,就县区来做比较分析,惠阳、博罗的中职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吻合度也十分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和XX除外。

XX前几年的人口结构,导致普通高中所占比例较高,而是由于高校资源高度集中,高等教育资源优越。

但近几年来,XX已在悄悄发生改变,主要是扎根XX的外来工子女进入高中阶段升学适龄期,使得对中职学校的学位需求越来越多,而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故这两地的职教规模也在相对增长)。

这种趋势也符合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占有绝对强势比重,如德国职业教育占80%以上,美国职业教育也占70%以上。

进行这样的比较分析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已经为我国职教发展提供了成功X例,如果说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领先中国近20年,那么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也可以供我们20年借鉴和参照。

同时,XX职业教育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X例,XX已经很好的解决了将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学历体系、培训体系和高教体系对接的问题,实行“七级证书”制度,建立了职业教育四通八达的立交桥。

二是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种认为经济社会越发展,普通高中所占比例就越高的看法是似是而非的错误认识。

经济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支撑,同时也使得中职教育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产业的发展也为中职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之不同办学理念比较分析如果说以上两种比较都是就外部性的比较和分析的话,那么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之不同办学理念的比较分析就是基于内部性的。

中职教育办学面向的差异性导致了办学理念的差异性,当前的中职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办学面向:一种办学面向是既面向就业又面向升学,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存在这一类型的学校,这就使得其办学理念比较强调人文教育和逻辑智能的培养,这也可能导致其基础能力建设难以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这类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往往明显受到“鱼和熊掌都要兼得”的办学理念制约,从职教办学实践来看,必须对这种职业学校理念做出调整,否则其办学目标将与职业教育规律背道而驰,任其发展将走向以升学为主导的极端。

第二种是以面向制造业的工科为主导的职校,教学比较强调实训、实验为主的工作技能和工作过程导向,技能领先的理念使得他们更加强调实验实训设备配套以及和行业、企业的结合,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学校,学生技能都比较过硬,但也不难发现,这些学校办学往往可能会面临一手硬一手软(或一手长一手短)的现象:技能教学是其强项,而学校文化、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是其短板,这在技工类学校尤为明显。

第三种类型是以商科为主导的学校。

如果说工科以“刚性”见长,那么这类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则主要是以“柔性”见长。

近几年来,我们发现商科学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商科专业之中,如金融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物流专业、财会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等,因为价值不菲的信息软件系统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实验实训设备,使得这类专业实现了“由蛹化蝶”的飞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