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笔记分享2016年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试时间为9月24日-25日,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复习备考,乐教考试网小编分享给大家2016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结核病是一种特殊性炎症,其病变特点是形成结核性肉芽肿,但基本病变不外是渗出、变质和增生。
好发于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
(一)渗出为主的病变见于结核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
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二)增生为主的病变当细菌量较少、毒力较低、机体免疫力较强时,表现为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结核结节。
镜下典型结核结节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数量最多)、Langhans巨细胞以及外周浸润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记忆口诀:干累多领先!)(三)变质为主的变化当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渗出及增生的病变均可发生干酪样坏死。
坏死呈黄色、均匀、细腻,状似奶酪。
镜下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内含结核杆菌。
炎症重点:1.炎症的原因2.炎症的过程(血流动力血改变,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3.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以纤维素性炎和化脓性炎最重要)4.慢性炎的病理变化5.慢性肉芽肿性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肉芽肿和肉芽组织的区别内容:1.炎症的概念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
炎症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即:液体和白细胞的渗出。
2.炎症的病因生物因子(最常见)、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组织坏死、变态反应。
1.变质:局部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变性坏死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的血管内的液体、纤维蛋白原等蛋白和各种白细胞从血管内到达血管外的过程。
3.增生:炎症局部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
1.变质、渗出和增生在每一种炎症中同时出现,其中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在炎症局部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2.有些炎症以其中的一种病变为主: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梗死一、概念: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流阻断,又不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重点)1.贫血性梗死:多发生在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性器官,如心、肾和脾,因梗死灶内出血少而呈灰白色,故称贫血性梗死。
肉眼梗死灶的形状与脏器的血管分布有关,如肾的动脉分支呈树枝状分布,故梗死灶呈三角形,心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则梗死灶亦呈不规则形。
镜下梗死灶内仅见组织轮廓,梗死灶周围有充血、出血带,2~3天后,边缘的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长入,逐渐机化形成凹陷性瘢痕。
2.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内含血量丰富,呈暗红色。
主要发生于肺、肠等处。
常须具备以下条件:①严重的静脉淤血;②侧支循环丰富;肺有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肠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二者间有丰富的吻合支。
例如,当肺严重淤血时,肺动脉被阻塞,而支气管动脉不能克服局部淤血的阻力以维持循环时,引起出血性梗死;③组织疏松:肺、肠组织疏松,富有弹性,可容纳较多的血液。
肉眼梗死灶呈暗红色,形状与血管分布一致。
肺出血性梗死呈三角形,肠出血性梗死呈节段状。
镜下,组织坏死,同时有弥漫性出血。
2001-1-37.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 (答案:C)A.肾、肠B.脾、肺C.肺、肠D.心、肠E.肾、心变质、渗出、增生一、变质的概念: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变质的轻重一方面取决于致炎因子的性质和强度,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
实质细胞--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或液化性坏死等。
间质结缔组织--表现为粘液变性,纤维素样变性或坏死等。
二、渗出的概念,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一) 渗出的概念: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
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
渗出液:蛋白质含量较高,细胞含量多,比重高于1.020,外观混浊。
渗出液和漏出液均可在组织间质聚积,造成水肿,或在浆膜腔造成积液。
渗出意义有利:(1)稀释细菌毒素(2)给局部带来补体抗体(3)纤维素网形成:a 阻止细菌扩散b 成为修复支架不利:压迫、机化粘连(二) 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白细胞的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1.白细胞渗出具有吞噬作用、免疫作用和组织损伤作用。
2.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渗出:常见于炎症早期、急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
3.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常见于炎症后期、慢性炎症及非化脓性炎症和由病毒、原虫及真菌引起的炎症;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及病毒感染;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
5.嗜酸性粒细胞: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炎;6.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通过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而发挥作用。
(三)炎症介质的种类和主要功能1.概念炎症反应中许多致炎因子并不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而主要是通过内源性化学因子的作用而导致炎症,故又称之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
2.炎症介质在炎症中的主要作用包括:(重点)(1)血管扩张:组胺、缓激肽和前列腺素PGI2、PGE2、PGD2和PGF2和NO。
(2)血管通透性升高:组胺、缓激肽、C3a、C5a、LTC4、LTD4、LTE4、PAF、活性氧代谢产物、P物质。
(3)趋化作用:C5a、LTB4、细菌产物、中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细胞因子(IL-8和TNF 等)。
(4)发热:细胞因子(IL-1、IL-6和TNF等)。
(5)疼痛:PGE2、缓激肽。
(6)组织损伤:氧自由基、溶酶体酶、NO。
2000-1-57.炎症介质组胺在炎症灶内最主要的作用是 (答案:B)A.白细胞趋化B.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C.引起疼痛D.导致发热E.造成组织损伤三、增生的意义:概念: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可增生。
成分: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意义: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作用。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防治疾病的道理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如何合理应用药物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
药理学研究内容:1.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作用(药物作用、毒性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
2.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和作用规律。
药物(Drugs):指可查明或改善机体生理功能或病理状态,对用药者有益,达到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目的的物质。
毒物(poison):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机体健康的物质。
药物分类:天然药(传统药),合成药(现代药),基因工程药;国家基本药物;特殊管理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法定药、非法定药处方药(prescription),非处方药( nonprescription, OTC drug — over the counter drug )。
药物命名规则:专利名(商品名)非专利名(通用名)药理学学科的任务: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也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试验资料。
此外,还研究开发新药。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药物跨膜转运的类型1.被动转运特点:a 顺浓度差;b不耗能 ;c 受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等因素影响。
(1)脂溶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高的药物可解于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内扩散到膜的另一侧。
(2)膜孔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膜的含水微孔进行扩散。
脂溶性高(极性小、非解离型)、分子量小的药物易通过被动转运方式转运。
2.主动转运脂溶性小,分子量大的药物,或需逆浓度差转运的药物通过此方式转运。
特点:逆浓度差;耗能; 需膜上载体;因而有饱和现象;具选择性,因而可出现竟争抑制现象。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
(二)跨膜转运规律药物多以弱酸或弱碱性形式存在,均有解离现象,这种解离-离子化程度又受其pka(酸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及其所在溶液的pH而定。
药物解离度可用Handerson-Hasselbach公式计算:如:弱酸型药物的pH - pka = 0 时,药物有50%解离;其差为1时,有90%解离;其差为2时,有99%解离;其差为3时,有99.9%解离。
而其差为-1时,有10%解离;其差为-2时,有1%解离;其差为-3时,有0.1%解离。
同样,弱碱性药物以pka - pH 的差值类推。
由此,药物的跨膜转运规律是: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容易由偏酸的一侧跨膜转运到偏碱的一侧,当扩散达到平衡时,弱酸性药物在碱侧液体中的浓度远远高于酸性液体一侧。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容易由碱的一侧跨膜扩散到偏酸的一侧。
当扩散达到平衡时,弱碱性药物在酸侧液体中的浓度远远高于碱性液体一侧。
因而,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易被吸收,在酸化的尿液中也易被肾小管再吸收。
弱碱性药物则易在碱性肠液中吸收;在碱化的尿液中也易于被再吸收。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兴奋性改变:兴奋(exitation)—兴奋药。
亢进(augmentation)抑制(inhibition)—抑制药。
麻痹(paralysis)衰竭(failure)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选择性发生的可能原因:1.药物分布的差异2.组织生化功能差异3.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4.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药物的选择性是药物分类及选择用药的基础和依据。
二、药物的作用效果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effect)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1.治疗作用分为: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补充治疗(supplement therapy)或替代疗法(replacement therapy)2.不良反应(1)副作用 (side reaction):特点:治疗剂量下出现;反应轻微、可预知,固有的反应(不可避免)。
产生原因: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
(2)毒性作用 (Toxic reaction):特点:剂量过大或体内药浓过高;反应较严重,危害较大,可预知、可避免。
a.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多损害循环、呼吸、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
b.慢性毒性 (chronic toxicity):多损伤肝、肾、骨髓、内分泌等组织器官;此外,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致突变与致癌作用(mutagenesis and carcinogenesis)也属慢性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