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经济・专题中华新闻报/2003年/06月/02日/第007版/对新闻报道与新闻资源的认识———关于我国六省区主要新闻媒介新闻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 编者按: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媒介对新闻资源的开发能力作为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这种开发能力一方面决定了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媒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可以说,无论从新闻学角度还是从媒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新闻资源开发的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教授设计并组织了对我国部分新闻媒介的调查,于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对北京市、广东省、湖南省、河南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共6个省区的41家主要新闻媒体进行了实地调查,考察和分析了我国媒介现阶段的新闻资源开发能力和运作水平。
该调查分为调查设计主旨、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三部分。
本刊将分两次刊出这一调查报告。
调查设计主旨新闻资源与新闻资源开发,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笔者在进行课题的理论建构时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概括而言,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具体包括:1.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资料等;2.新闻环境资源──新闻媒介所依存的社会环境为新闻传播活动所提供的资源,具体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经济环境资源、文化环境资源等;3.新闻媒介资源──新闻媒介自身所拥有的新闻传播资源,具体包括资金、人才、设备、技术、载体、品牌、社会关系等;4.新闻受众资源──新闻媒介的受众对象,包括显在与潜在的媒介消费者,但对新闻传播活动最有价值的主要是事实上已经作为读者、听众、观众存在的社会公众,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广告吸引力依此存在。
所有这些资源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且它们具有变动的特点、相互联系的特点,有些资源还有相互转化的特点。
新闻资源开发是新闻传播活动以及新闻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由新闻媒介主体如媒介管理者、新闻传播者、媒介经营者等自主设计和运行的一项系统工程。
显然,对新闻资源开发的全方位的研究难度很大,因此,笔者选择从应用新闻学的角度研究这个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新闻资源的发现,这是资源开发的前提与起点;2.新闻资源的鉴别,这是资源开发的战略决策基础;3.新闻资源的转换,也是资源开发的必要中转环节;4.新闻资源的整合,即如何对新闻资源进行统筹开发与优化组合;5.新闻成果的展示,即研究资源开发的成果表现方式;6.新闻资源的增值,即如何使新闻资源价值获得提升,包括以“产品链”模式使新闻资源获得增值,和以“共享”模式使新闻资源获得增值。
本次调查研究的设计,进一步缩小范围,以新闻报道策划和组织为切入点,考察我国主要新闻媒介在新闻报道层面上对新闻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而分析影响新闻资源开发的主客观因素、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为什么要选择新闻报道策划这样的切入点?因为对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是媒介传播活动中的一种中观层面的运作,介于新闻媒介产品定位设计这一宏观层面和单篇新闻稿件采编这一微观层面之间,包括对报道选题的决策、对报道方案的设计,以及在报道运行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调整报道方案,直至实现报道者所期望的最佳传播效果。
可以说,新闻报道策划是在媒介产品生产过程中一种持续进行的工作,包含了上述新闻资源发现、鉴别、转换、整合等诸多环节,最能表现新闻从业者对新闻资源的认识水平以及对资源的开发能力。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为了使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课题组将调查范围选择为北京市、广东省、湖南省、河南省、西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这6个省区中既有东部发达地区的省市,又有中部地区的省份,还有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区,基本可以反映我国目前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媒介的整体情况。
对6个省区的媒介选择采用了统一标准,主要分以下几类:1.省(区)级机关报如北京日报、南方日报等共6家;2.省(区)级人民广播电台如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等共6家;3.省(区)级电视台如湖南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等共6家;4.省(区)级网站(主要由省级新闻媒介合办或省级报社主办)如千龙新闻网、南方网等5家(内蒙古日报网站在调查时尚未建成);5.省(区)级机关报主办的都市类报纸如大河报、北京晚报等共6家,外加省级晚报羊城晚报;6.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机关报或晚报如广州日报、拉萨日报等共6家;7.中央主要新闻媒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
共计41家新闻媒介。
这些媒介是我国各地的主流新闻媒介,它们包括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四种不同类型,涵盖了中央、省(区)、省会城市三个不同级别,报纸中既有机关报,又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都市类报纸,因而能反映我国媒介现阶段的全面情况。
具体调查对象是上述41家新闻媒介的总编室主任或主要新闻采编部门的主任、主编、制片人,他们作为媒介的中层业务领导具体负责新闻报道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并对采编流程进行管理和监控。
我们认为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提供所在媒介在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方面的情况,他们的新闻理念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会对所在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调查在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进行,同时采用当面交谈与问卷调查两种方式。
课题组成员分赴6省区与各调查对象面谈,帮助完成问卷填写,同时搜集第一手资料,如报道策划文案、相关采编管理制度、媒介内部的工作总结等。
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所在媒介新闻报道与新闻资源的认识、新闻报道运行现状与采编流程管理现状。
问卷形式为半开放式,即提供多项可选答案的同时允许被调查者自由回答,但要求对每一问题的答案选择一般不超过4项。
调查结果分析接受调查41家媒介新闻从业人员,男性35人,女性6人;年龄分布:30岁以下3人,30 -39岁24人,40-49岁13人,50岁以上1人。
他们当中大专学历4人,本科学历33人,硕生研究生学历3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
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的16人,非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的25人。
新闻从业经历在5年以下的5人,6-10年10人,11-15年9人,16-20年11人,20年以上6人。
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40岁以下的部门主任、制片人一半以上在都市类报纸、电视台和网络媒介工作,这与这类媒介新闻从业人员普遍相对年轻是相吻合的。
本次调查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报道与新闻资源的认识。
提问与回答的情况如下:1.应该根据新闻报道的哪些因素来评价报道水平的高低?认为应该以“新闻的时效性”、“报道内容的新闻价值”、“报道的信息含量”、“报道的深度”这几项标准评价新闻报道水平的人分别为33人、27人、24人和22人,在被调查者中占到半数以上,说明绝大多数媒介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念是迅速报道新闻、重视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注重报道的信息含量、追求报道的深度。
相对选择人数略少一些的评价因素是:“表现方式(如报纸的图文并茂、广播电视节目的节奏把握等)”、“报道角度的选择”、“言论或报道中的观点”、“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报道取材”、“新闻标题(新闻提要)的制作”等。
在调查中选择上述标准的有约四分之一的媒介人员。
这些选择说明,对报道方式方法的运用受到不少媒介的重视,这与我国传媒的新闻改革是从具体操作层面上率先展开的发展现实相吻合。
此外,“报道的易读性”、“新闻的编排制作水平”、“报道的趣味性”、“报道选题”、“报道的连续性”、“报道的背景资料”这些评价标准也均有3-6人提到。
(见下图)2.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记者与编辑的业务能力是提高报道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占到被调查者的80%以上,居主导地位。
有16家媒介的中层采编人员认为,新闻单位领导的业务水平对报道水平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还各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分别提到了“上级领导理解支持”、“新闻单位的用人机制”、“有效的奖惩措施”、“新闻采编管理水平”这些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媒介的内部机制与管理、媒介内部领导者与媒介的上级领导者的素质,正在受到媒介从业者深切的关注,北京一家报社的编辑在问卷上特别写道,“新闻单位领导的业务水平和新闻媒介上级领导的理解支持很重要,有时记者、编辑有很好的想法,但上级领导不支持。
领导对员工没有有意识的、有组织的培训,也不鼓励,报道水平很难提高。
”在上述因素之外,还有10位被调查者提出,“新闻采编人员敬业爱岗”对提高报道水平至关重要,有7位被调查对象认为,“新闻来源(如通讯员、作者队伍等)”对报道水平提高有决定性影响,有6位在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工作的被调查者提出,“新闻单位的技术设备更新”对新闻报道水平提高起决定性作用。
此外,“新闻媒介所在地区的新闻资源”、“新闻媒介本身的社会影响力”、“新闻单位内部的人事关系”也各有三四家媒介的新闻人员列为决定性因素之一。
(见下图)3.谁最具备评价新闻报道水平高低的发言权?在我们调查的41家新闻媒介中,有38家的媒介中层人员认为读者、观众、听众、网民最具备评价报道水平的发言权,新闻工作者对受众意见的重视在这次调查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与此相反,本单位领导的评价、新闻评奖对新闻报道水平的评判在新闻从业者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要低得多。
另外,有18位被调查者认为,新闻报道“对实际工作的推动效果”对报道水平最有发言权,15位被调查者提出“新闻界专家”对报道水平最有发言权,“被转载(播)率”、“媒介同行”的评价资格也分别得到了十多位被调查者的认可。
有意思的是,“本单位的同事”、“报道者自己”、“报道对象”被所有调查对象排斥在“最有发言权者”之外,而“媒介的上级领导”也只有一位被调查者认为最具备发言权。
(见下图)4.目前自己所在的媒介新闻报道水平如何?被调查的41家新闻媒介中,有超过半数的媒介采编人员认为,所在媒介的新闻报道水平“一般”,认为水平“比较高”的有12家媒介的被调查者,还有3家认为“不太高”,3家认为“比较差”。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新闻报道水平的自我评价目前普遍不太高。
(见下图)5.根据目前所在单位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可以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质量?与上一个问题相对应的是,37家新闻媒介的采编人员认为,根据自己所在媒介的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目前的新闻报道只发挥了一部分水平,还可以做得更好。
只有3家媒介的人员认为已经发挥了最好水平,还有1家认为基本没能发挥水平。
(见下图)6.进行新闻报道的困难主要有哪些?为什么新闻报道的水平对于大多数媒介来说不如人意?被调查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主要问题是“上级领导不支持或不尊重新闻规律,行政干预太多”,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介体制改革不到位,部门之间关系没有理顺”、“采编人员缺乏新知识、新技能的补充学习”、“采访经费不足”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