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教育本质的论文《教育本质的追问》摘要:通过中国要派万名中小学校长出国学习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声称要学习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两则新闻的简单对比,分析教育中存在的机会均等、就业等问题,突出教育本质在资本的逻辑中发生了异化,使塑造人的教育迷失了方向,培养的对象只能满足资本需要的工具,而产生异化的根源在于大写的主体消失,用福柯的话说“人死了”。
关键词:教育;资本的逻辑;就业;需求;增补2021年3月6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加大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和大学校长培训,未来将派遣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出国学习[1]。
这条新闻给我很大的震动,震动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并不落后于美国的基础教育。
2021年9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参加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今日》时表示,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学生的教育正在落后,整个国家的未来岌岌可危。
他表示赞同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清除不合格教师。
此外,他还称美国应该学习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2]。
其实针对中美不同的教育模式、理念和传统,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早就说:“今天中国的科技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中国今天的经济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快,这有很多的背景。
不过其中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是新中国的一个大贡献:就是现在教育非常之普及。
昨天我跟长春市一位领导人谈了,我说今天在长春市10岁到15岁的孩子,有多少人是文盲?他想了想,他说也许有少数孩子因为有疾病或者有非常特别的缘故,他想不出来有什么文盲。
这一点跟世界大多数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就拿美国来说,如果你问美国纽约市10岁到15岁的孩子还有多少人是文盲,至少有20%,而且另外还有20%不算是文盲,因为他可以认识一个一个字,可是他不能念一个文章。
这也许听了很奇怪,因为美国的义务教育是12年,12年的义务教育怎么还搞出来这么多的文盲呢?这回答很简单,是因为那些小孩上学他不念书。
这个普及教育我想是中国的传统,加上中国的领导人的政策实行了几十年,达到了今天这个情形。
而这样普及的至少在城市里边的普及的教育的情形,我认为是中国经济能够高速成长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为这样子,又中国有无数的非常聪明的青年,所以我想,今天我们预言在三四十年以后,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将要大大提高,要达到世界领袖的地位,我觉得是完全可以支持的想法。
”[3]他还说:“中国这个有很大的好处,因为中国这个哲学所培养出来的年轻的人,他是一层一层的学上去,所以他这个根基比较稳固,那么他一到美国去念书的话,跟美国同学一比,美国同学浮在上边的知识知道的非常之广,因为美国重视启发性的教育,有种种的渠道,你可以得到一些新的信息,可是这个的一个缺点呢是漏洞很多,这个漏洞很多的一个结果呢就是一般的中国同学到美国与同学去一块上课,一堂小考下来,就觉得中国的学生比美国的学生来的棒得多了,这个是不是就代表着中国的这个政策是最好了呢,不尽然,它有它的好处,可是它有它的坏处,这个坏处就是中国的同学一般比较胆子小,觉得所有的最重要的东西都是从书本上来的,因为这是他习惯,他习惯从书本上吸取知识,在这个情形之下,他比较不敢跳跃,所以我想很难讲说是哪个比较好,我自己的感觉是这样,要讨论这个问题,你最后研究研究你在讨论的是谁,你讨论某一个学生得到结论跟你讨论另外一个同学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讲,我想应该了解到这两种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那么本着这个学生所已经有的状态,对于已经有的长处,继续发展,对于他的短处来弥补,一般讲起来,我是觉得对于多半的学生讲起来,中国这个办法比较好,可是对于非常聪明的年轻的人,那么美国的制度有他的好处,……”[4]杨振宁教授的话很客观,中国的教育重视基础,美国的教育重视启发,中国的教育基础知识很扎实,但动手能力差,而美国的教育重视启发,动手能力强。
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基础教育阶段首先要打好基础,以集中同一思维为主;到了研究阶段才以开放发散思维为主,如果在基础阶段就强调开放思维,那么基础就无法打牢,人类知识的传承就无法进行。
因此,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在基础教育!中国教育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考试焦虑,不知道考哪个专业好,总想进最好的学校,总希望找个好的学校、好的专业,将来大学毕业后能找个好的工作。
中考、高考、研究生等考试中的焦虑,实质是就业压力的前移。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花钱投资了教育反而找不到工作,就是花冤枉钱!这样的教育就不是好的教育!!!所以现在中国每年新增近7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加上往届未就业的学生,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大学生要就业,而这中间有近三四百万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如果在一个企业每年有近一半的产品卖不出去,这样的企业早关门了,然而教育这个产业还在运转,这就是目前的严重问题。
中国每年有这么多的大学毕业,人才储备是充足的。
有这么大的人才储备,有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呢?没有。
一部分的精英出国了,中国每年都有大批的人出国,而且是一出去就不回来,用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的话说:“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完全实现了她当初的办学宗旨:‘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预备学校’。
如果我是中国的纳税人,我怎么能想得通,我国国民花那么多钱投入到这个学校,可它培养的人却都跑到美国去了,为他们服务了。
”[5]另一部分在国内,因没有工作而失业。
近代梁起超的少年中国说、鲁迅的救救孩子的思想在今天看来都破灭了,现代的教育教不出那种胸怀大志、奋发有为、忧国忧民的年轻人,教出来的是连吃饭都要向父母啃老本的“80后”。
国家培养了这么多的青年人才,现在反而成为社会的负担和累赘,问题在哪里?责怪这些扩招的大学生是庸人、蠢才的人首先自己就是蠢才。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一代人没有教好说明你的教育目标或教育方针有问题,否则怎么会一代人教不好呢?而事实上这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有了问题。
因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目前的劳动不是全社会的劳动,而是资本控制下的劳动。
由于目前劳动的条件由全社会的劳动变成按资本的逻辑控制下的劳动,不符合资本要求的劳动就是无意义或无效的劳动,有效劳动的范围必然缩小,需求人数减少,必然出现大量劳动剩余。
而我们的教育方针仍然是沿用为全社会培养劳动者的方针来培养资本控制下劳动者,必然产生目前削足适履的问题。
也许有人说目前人类处于市场经济阶段,还没有达到全社会劳动的阶段,只能培养适合于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
其实这是典型的“用现存的来证明合理”的思路,根本不懂黑格尔所说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的意思,不知道现存的总是要走向灭亡的!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哪里有利润存在,哪里就有资本身影。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和纷争。
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6]市场经济的需要实质上就是资本的需要。
资本需要的是能给它带来利润的工具,并不问你是人还是机器人、是大学生还是文盲,只要能给它带来利润就行,如果文盲能比农民工给它带来更多的利润,资本宁可用文盲而不用农民。
因此资本的需要不是社会的需要,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是满足现存资本的需要,那么即使某些人说调整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因为专业的设置需要一个周期,至少需要四年以上时间,才能培养出所需要的人,而资本的需求瞬息万变,课程专业的调整是跟不上资本需要的变化的。
但从资本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目前的大学生的失业状况对资本来说最有利,资本不但能使它随时雇佣到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可以用这个失业大军来压低已雇佣的工人的工资,节约成本,增加利润;只有维持这样的高失业率,才能维持资本发展的高速度、高利润,才能迅速诞生能与世界抗衡的大公司、大企业。
这是马克思揭露的“资本的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的铁的规律!如果说马克思时代资本需要的是走私者和奴隶贩子,那么现代的资本需要的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腕和指鹿为马、把黑说成白、把白说成黑的大嘴,需要的是吹牛拍马、狗腿子、帮凶、打手、文丐、吹鼓手……,以及不许叫、不许喊、只许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干活的血汗工厂制下的“奴隶”。
因此,目前的教育在资本看来是最成功的教育!资本需要的一切都能满足,资本要的就是这种教育!这种教育不但给实业资本带来好处,而且给教育产业中的资本带来丰厚的利润。
中国目前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否则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会感到美国教育存在危机、要学中国的教育。
当然,人们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现代的教育是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并不都是培养资本的工具,政策鼓励创业和自主择业。
你可以创业、可以自己干一番事业、自己做老板。
而事实上,对于没有资本的农村学生来说,垫付学费就已经倾家荡产、身无分文,甚至身陷助学贷款的债务中,哪还有钱来投资创业?即使再贷款投资创业,在资本控制下的世界,大家都想着赚钱,能赚钱的行当人都想到,还有几个行当没有人想到等着你去投资?现在还像改革开放之初那样到处都有机会?即使日不寐夜不眠、挖空心思、想出一个赚钱行当,竞争随即也就跟着来了,你那几个子儿能经得住几个回合的拼杀?新东方教育的俞敏洪先生在2021年3月两会期间就说:“不要一毕业就创业,除非你是盖茨”[7]。
最后,即使有几个真正白手起家的做了老板,他也只不过是换了个位置,从资本的奴婢或仆人变成资本的主人,世界仍然是资本的逻辑控制的世界!德理达在《论书写学》中从自然与增补supplement也译为“替补”的角度讨论教育与人的本质问题[8]。
他接过卢梭《爱弥儿》中人的本质自然与后天教育增补的话题,指出如果人的自然需要后天教育的增补,显然自然就不是人的本质,增补与自然相比就是更重要和本质的东西,后天的教育才是人本质属性。
但是如果后天的教育是人的本质,那么这种增补随着人类知识和理性的进步,变成一个无限延伸的增长链,也就无所谓人的本质,人性成为一个不断适应和规训的产物,大写的人也就消失了。
因此,德理达得出主体消失结论,且这种主体消失的观点是解构主义等后现代思想家的共识。
因此,在资本的逻辑控制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后工业社会时期、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或后现代文化时期,人类的主体性消失了,由“朝圣者”变成了“流浪汉”,人不知道何谓“人”!海德格尔说:“……无家可归的状态实基于存在者之离弃存在。
无家可归状态是忘在的标志。
”并且这种“无家可归的状态成为了世界命运”[9]。
詹姆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用“零散化”一词来刻画主体消失的“后现代主义的病状”,它除了表示自我的不复存在,还进而表明自我已经变成“无数的碎片”,这种主体的灭亡不仅是指不假外求、自信自足的资产阶级的独立个体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自我”作为单元体的灭亡,它再也不是万事万物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