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内容摘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一代才女。
但其最擅长的还是词。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很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
其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爽朗明快,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即使是表达离愁和相思之苦的词中也透出夫妻恩爱,两情相悦的幸福之感)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苍凉凄楚的。
(表现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我们在分析词的基础上,联系李清照的家庭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她的部分词作来试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创作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期风格异同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前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正当北宋词发展到了鼎盛时代。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幼年即通文墨,加上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这些都为她后来从事词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清照在二十岁左右与山东诸城的一个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俩有着共同的趣味和爱好,精神生活十分和谐,使她沉醉在一种无尚的幸福里。
她这一时期除了偶尔因为丈夫外出而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寂寞外,生活是平静而美好的。
这就是她前期作品创作的生活基础,也是她后期作品所时时追忆的实际内容。
李清照对于金石书画等各种艺术的鉴赏和沉醉,以及她的简单的社会关系,对她的性格和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
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对其少年生活情趣和大自然美好景物的歌咏。
例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这首小词写出了清秀的意境,是一首大自然的美丽画图。
一次荡舟野游,天色已晚,一个醉酒的少女划着一叶孤舟误入到荷花丛中,在夜幕中惊起一滩鸥鹭。
大自然的天光水色,鸟兽虫鱼与醉酒的少女巧妙的自然溶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画面。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
这里没有丝毫的造作和粉饰,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的活动,形象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欣欣然生气勃勃,多情地爱惜芳华的性格。
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话。
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
问卷帘之人(侍女),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凋谢稀少。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再如: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chan)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此为清照早年作品。
上阕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阕写少女见来客闯入,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只好借“嗅青梅”掩饰一下自己。
这一“回首”,再次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和与众不同多么真实而细腻!下阕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这样一位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少女,不正是李清照早年的自画像吗?二、告别了无拘无束、欢快活泼的少女时代,婚后,由于丈夫要经常外出游学、做官,短暂的离别,也给多情的词人带来悲愁和苦闷。
于是,她在作品中表现真挚的夫妇之情的爱情词也是这一时期的内容。
例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这首词细致地描摹难描的相思:重阳佳节,怀念远人的心更甚。
却自始至终并未直接说明这一点,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周围的客观景物。
最后两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却突然地把主人公内心的秘密深刻的揭示出来,使读者理解到原来活动在这平淡环境里的人物,内心却隐藏着难以排遣的别离的苦闷。
又如: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词的上阕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和对丈夫的期待。
下阕是词人直抒相思之苦。
最后三句是词的豹尾,形象地表达了相思之苦难以排解,一向脍炙人口。
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
词的情感真挚,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技巧独特,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再如: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般写离情,总是着重写别时如何难舍难分,此词则截取别前别后的两个横断面。
别前词人神情慵怠,懒于梳妆,表达了害怕离别的心态。
中间进行大幅度跳跃,过渡到别后。
此时丈夫远去,词人被重重烟雾所封锁,天天倚楼凝望楼前流水,觉得流水也对她的离别表示同情和怜悯。
全词感情细腻委婉,抒发曲折感人。
李清照前期词作,是她作为少女少妇天真、稚气、任性、多情的非常投入地“玩”出来的。
这些词作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爱好,一种游戏,或者是一种难忘的意境,一段难忘的情绪。
后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公元1127年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
金人的金戈铁马搅乱了李清照像无波春光一样平静的生活,随着赵宋的命运一同南渡,政局的巨大改变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民族危机直接影响到她的生活,她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受到刺激而发生强烈的反映。
在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里还发生了一连串的不幸事故:先是丈夫赵明诚病逝,接着便是被诬陷为通敌,逼得她在兵荒马乱之中,“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进。
”立即往赵构逃跑的方向追踪而去。
这次奔波,对她的思想和健康影响都是很大的。
她南下所携带的古物书画,也在事故中丧失几尽。
之后,又是一段被诬蔑为“失节改嫁”,因而她的这一时期是一段备受责难非议的痛苦历程。
因此,李清照这一时期的创作思想与当时的客观社会环境和她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也可以说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她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是产生她后期词独具风格的现实基础。
一、爱国主义思想李清照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思想的爱国词人,这当然与当时的剧烈的民族斗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爱国主义思想是她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其中又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对故国旧土的怀念。
例如她在《蝶恋花》中写道:“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吐露的就是一腔要求返回故土,重建家园的强烈的愿望。
(二)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小朝廷偷安苟活的鞭挞和批判。
集中体现李清照晚年漂泊生活中深怀国破家亡之恨的复杂感情的词当数《永遇乐元宵》:“落日熔金,暮云和壁,人在何处!……”通过“元宵佳节”的今昔对比,对当年的“中州盛日”进行着亲切的,同时也是凄楚的回忆。
肯过江东。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豪杰,死也要死得壮烈,成为鬼中的英雄。
借颂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讽刺南宋统治者逃跑妥协的行为。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如此正气凛然、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一个弱女子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令人肃然起敬!二、李清照的后期词还表现了她南渡以后流落异乡、孤凄无依的悲愁之情。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对病故的丈夫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上阕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阕正面写悼亡之情。
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同赏呢?词人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如一曲哀音,缭绕不绝。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李清照中年为避战乱到金华时所作。
那时她的丈夫已病故,她孤身辗转流离。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孤寂之感、故土之思和亡国之痛。
上阕写物是人非,令人哀伤欲绝。
下阕写打算泛舟赏春,但那船儿载不动不尽的悲愁。
“只恐”二句,形象地描写了悲愁之重,不愧为千古名句!全词一唱三叹,深沉哀婉,语言凝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遂为绝唱!李清照南渡后的名篇《声声慢•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