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 《小说阅读》知识清单

九年级语文上册 《小说阅读》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一、小说的概念和三要素1.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简称人物、情节和环境。

其中,人物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

(1)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来自作者的虚构,但这种虚构又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

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方法有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外貌(肖像)描写反映一个人的大致性格,语言描写凸显人物性格,动作描写透视人物思想感情,心理描写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本质特征。

(2)小说的故事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在具体作品中,这四个部分的布局不一定能够完全分清,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以颠倒或交错,目的是要做到紧凑、新颖。

为了使小说引人入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会同时运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使情节丰富的重要手段。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如在《孔乙己》的开头,作者对鲁镇咸亨酒店的描写,介绍了酒店的布局,描写了短衣帮、穿长衫的两种喝酒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等,艺术地展现清末年间社会上的贫困知识分子的生活。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如《孔乙己》一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要么渲染咸亨酒店冷清、压抑的气氛,要么烘托孔乙己出场时悲凉、凄惨的气氛,并暗示了孔乙己必然的悲剧命运。

二、小说六步阅读法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故事情节,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有积极作用。

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总是要活动的,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

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程,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为依据,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情感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如《智取生辰纲》中,杨志领到任务之后,为防意外伪装成客商,其老练和精明不言而喻;担子沉重,山路难行,天气酷热难当,可杨志一意孤行,动不动就扬起藤条施暴,这又体现了他蛮横、独断;杨志禁止军汉们买酒解渴,直至看到卖枣子的众好汉喝了酒之后安然无恙,这才放心让军汉们去买酒喝,又集中表现了他谨慎和精明的性格。

2.分析人物形象(1)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因为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如分析《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单从他处理案子的五次“变色”,只能得出他狡猾善变、趋炎附势的形象特点。

若联系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即沙皇专制的黑暗统治,则可分析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他其实就是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这样便全面、充分地把握住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外貌(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

如《故乡》中写闰土的外貌(肖像)变化:“我”与闰土第一次见面时,他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当“我”二十多年后回到故乡再见到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闰土外貌的变化说明了当时在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农村破败,广大农民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

通过对闰土外貌变化的观察,可以分析出他的思想性格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②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

如《孔乙己》文写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说的话:“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种只有孔乙己才有的个性化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而善良的性格特征。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如《范进中举》中当范进送给胡屠户六两多银子时,胡屠户的表现:“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攥”“舒”“缩”“揣”四个动词写尽了胡屠户爱财如命的市侩性格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心理描写是作家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质及理想的重要手段。

如《蒲柳人家》中写何满子念书时受外界干扰分心走神:“念着书,听见篱笆外柳树梢上莺啼燕啭,就想嘬着嘴唇学鸟叫,念书跑了调儿;一听见门外过往行船的纤歌声,心里就七上八下,想跑出去看一看,念书走了神儿。

”生动地刻画出何满子天真好玩的个性特征。

(3)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如《孔乙己》中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

在科举制度下,丁举人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可以设私刑毒打孔乙己的“举人老爷”,孔乙己则因屡试不中而成了贫困潦倒、任人欺辱的可怜的牺牲品,两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3.理解典型环境环境描写是用来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

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挥霍家产,“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打发他到美洲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习俗。

(1)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有益于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如《变色龙》开头的环境描写,着墨不多就渲染出沙皇统治下恐怖、死寂的社会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2)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重要的作用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如《故乡》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这几句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②为故事发展做铺垫。

如《孤独之旅》中对芦荡、暴风雨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为杜小康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妥切而真实的舞台。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一是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二是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景色从明丽到阴郁,正揭示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轻松、欢快,见到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心情,从而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④渲染气氛。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鲁迅《孔乙已》)不到二十字,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渲染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也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社会的冷漠,从而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激起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和对孔乙已的深切同情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当然,就某一具体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讲,它的作用又不是单一的。

有时候,某一具体的自然环境描写往往具有几方面的作用。

如《故乡》开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既点明了时令,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中心思想。

成功地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不仅可以丰富小说的内容,还可以展示人物性格,为中心思想服务,为小说增添无穷的艺术魅力。

4.挖掘小说主题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所以,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挖掘小说的主题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剖析人物的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便准确把握主题。

如通过阅读《孔乙己》全文,我们可以分析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好吃懒做、迂腐穷酸、自命清高又地位低下。

他是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再联系短衣帮、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特别是丁举人对他的态度,就会明显看出,鲁迅这篇小说并不在于讽刺孔乙己,而是通过描写孔乙己揭露清末封建科举制度对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摧残和迫害,这是一部令人发笑的悲剧。

(2)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挖掘主题。

如鲁迅先生在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时,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乡为题材,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了解了这些,就比较容易理解这篇小说反映的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5.品味经典语言领会小说中的经典语言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寻找、挑选小说中经典的语句。

我们常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在关键之处用一两句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的句子。

那么,这些“点睛”之笔无疑就是我们所要欣赏体会的经典的语句。

具体表现为①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②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③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等等。

要找出这些句子并不难,在课文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②到文章结尾处去找;③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等等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的人”的外貌描写、孔乙已付酒钱时先“排”后“摸”的两处细节描写、结尾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貌似前后矛盾的语句等,都是小说中精辟的语句,是小说的“点睛”之笔(2)鉴赏这些经典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意,挖掘它们隐含在精彩语言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一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把握好小说的主题,把握好时代背景,把握好人物的性格,把握好贯串的情节,即上下文的联系。

掌握了这些规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思考和训练,对小说及其他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就会逐步培养起来。

6.领会写作技巧“技巧”指文学创作技巧,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达技巧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手法。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欣赏:(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3)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4)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及其文学创作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