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专家”的可悲下场
夜,静悄悄的。
辽阔的庄稼地里,只有黑光灯发着幽暗的光,成群结队的蝼蛄看到灯光,争先恐后地从老巢里爬出来。
就在它们玩得不亦乐乎时,藏在暗处的人们蜂拥而出,高喊“打死它,打死它”,无情的棍棒配合着刻骨的仇恨,片刻工夫,成堆的蝼蛄就变成了土地肥料。
夜,又恢复了死一般的沉静。
蝼蛄是个什么东东,人们为什么对它这么凶残?
生活在北方的人对蝼蛄并不陌生。
这家伙学名挺文雅,但一听俗名就是个反面角色: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耕狗、扒扒狗、土狗崽。
这厮的老巢在地下1米处,终生不见阳光。
住得这么隐蔽,人家当然有绝技:这厮擅挖洞,是名副其实的“地道专家”。
它白天睡觉,晚上活动。
挖洞时可谓披荆斩棘。
只要有作物阻碍,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用“牙齿”咬其根断其茎,然后全送进肚子里。
如果碰到马铃薯,它就把马铃薯拦腰打通,继续前进。
可怕的是,蝼蛄是个杂食主义者,几乎所有作物它都吃。
大田里有了它算是倒了霉。
蝼蛄不光擅建“老巢”,还喜欢在四面八方挖无数通往“老巢”的通道。
那通道弯弯曲曲,迂回百折,是战场“交通壕”的缩小版。
如果遇到松软土质,它能以每分钟20厘米的速
度开掘。
所经之处作物的根,断得断,枯得枯,生机勃勃的庄稼地,转眼就变成了死亡之海。
干尽坏事,还嫁祸于人。
晋代崔豹所做的《古今注》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蚯蚓
一名蜿?,一名曲?,善长吟于地中,江东谓之歌女,或曰吟砌。
”这是说蚯蚓会唱歌。
在《杂说》里,欧阳修也描写过
蚯蚓之歌:“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
”这两位科学家对蚯蚓的歌声百思而不得其解。
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体内并无发声器官,它的歌声到底从何而来呢?他们经过多次土层挖掘实验,终于发现了真相。
原来,蝼蛄自己虽是“地道专家”,奈何也改不了不劳而获的本性。
蚯蚓们在伸手不
见五指的土层里辛辛苦苦打造居所,完工之日也是失地之时,因为蝼蛄们会一拥而上,不由分说将“房产”霸占。
这些入侵者得意于自己的手段,沾沾自喜,于是聚在一起高声歌唱。
每到夏末秋初的晚上,地下就会传来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单调机械,沉闷低回的叫声,声波传到地面,听了真能让人发疯。
蝼蛄冬天休眠。
一到来年五月就从“僵尸”恢复成吃货,每年五六月和九月,都是它们最为活跃,对庄稼危害最甚的时期。
这时候它们每天也不干其他的事情,就狂吃海吃,借以囤积大量营养,把自己吃成超级胖子,以便交配繁殖。
10天左右,卵孵化成幼虫。
3天以后,幼虫开始到处活
动。
待把产房四围的烂草全部吃完,小蝼蛄就会破洞而出,挖隧道,吃草根,开始自己张罗生活。
你说这么一个阴险狡诈的地下工作者,让农民如何对它手下留情?
农民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发现蝼蛄特别怕灯光,于是就用黑光灯来剿杀它。
再就是撒灭虫剂,或者用马粪搅拌泥土做成坑,里面放上毒饵。
还有人利用蝼蛄喜欢在路灯下飞舞的特点,采用网捕,都可以大面积杀死这些害群之马。
嘻嘻,管你是什么“专家”,只要干坏事,就要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