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防范措施和处理预案
一、医疗纠纷防范措施
(一)医院各科室、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各临床、医技科室要立足本科室制定相应的医疗纠纷防范措施。
(二)各级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严格依法行医。
(三)各级医护人员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以及各项医疗核心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四)各级医护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诊疗操作规范和技术操作规程。
(五)医院不断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等教育,提高医院医护人员责任意识。
(六)严格落实“医患沟通”制度,不断提高医护员工沟通能力和技巧。
(七)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尊重、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八)严格落实“医疗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医疗安全。
(九)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医疗质量监督调查,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十)各科室要密切关注患者,认真自查,对有纠纷迹象的患者,要立即上报相关主管职能科室,并耐心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
二、医疗纠纷处理预案
(一)处理原则:预防为主,及时上报,立即处理。
(二)凡发现医疗纠纷迹象或发生医疗纠纷者,应立即上报主管职能科室。
(三)各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医疗纠纷迹象应立即解释、沟通、并报告科室主任、护士长。
科主任、护士长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核实情况,主动关注患者及其家属情绪动态,做好沟通,解答患者或其家属疑问,以抑制纠纷发展,并向相关的主管职能科室(医务科、护理部或总值班)报告。
(四)各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医疗纠纷的,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
科主任、护士长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调查核实情况,到现场进行解释说明,参与抢救或治疗,避免给患者造成伤害。
(五)对于突然发生的医疗纠纷,按照《突发重大医疗纠纷事件应急处理预
案》进行处理。
(六)发生医疗纠纷,经过主任,护士长解释,说明无效,患方认定是医院责任的情况下,可建议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病历,并提交医学会鉴定机构行医疗过错等鉴定,并告知解决途径(双方协商解决、行政部门调解、司法诉讼解决)
(七)疑似因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而造成纠纷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封存的实物由医务科妥善保管;如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并由其指定。
(八)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而造成纠纷的,需立即通知检验科输血室,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输血室应当立即协助通知血站,请血站派人到场。
(九)家属对患者死亡有异议,科主任解释、说明无效的,建议家属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检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
(十)发生医疗纠纷后,科室要尽快组织讨论,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报相关主管职能科室。
(十一)医疗纠纷发生后,医务科要组织院内技术委员会进行认真讨论,认定责任,并通报全院。